创新总是在继承中进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今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同样也是自主命题的广东、山东两省新课改的高考试卷比较让人失望。先说山东省试卷,整份试卷除了第六大块现代文表述题变为二选一外,结构、内容、题量及其赋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由语知、现代文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翻译及诗歌鉴赏与默写题、现代文表述题、语用、作文七大块共23个小题构成。虽然有些小题所考的点与去年不一样,但这也不过是考点轮空的调整,算不得新意,更难让人从中寻觅到代表新课程精神的新鲜信息。其次再看看也是自主命题的广东省试卷。它虽然将试卷的内容整合为六大块22个小题,并将古诗文阅读鉴赏及默写合并为一大块,从而使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有一个明确的分界,让考生的思维活动因此而更加流畅,且也将原来第六大块的现代文表述题改成二选一,但总体上说也只有形式上的微调,考试内容仍由语知语用、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含社科文、散文、实用文)阅读、写作等五个方面构成,涉及的能力点仍然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
  有所不同的是海南与宁夏两省的试卷呈现的新貌更多。这两省都没有自主命题的能力,当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试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自然也更多地折射出新课程实验的精神。
  首先这份试卷打破了往年以是否选择题为标准的划分第Ⅰ卷与第Ⅱ卷的方式,采用了以不同的语文能力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将全卷分为第卷Ⅰ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个部分。虽然这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但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应当从中嗅到其中隐隐透露出的新课程试验的气息,那就是“能力立意、强调品位、注重素质考查”的命题理念越来越鲜明。而这种理念与语文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全一致,也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语文“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契合无缝。
  其次这份试卷将全卷考点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六个方面,与未进入课改的省市所遵循的《考试大纲》而拟出的试卷中所列的考点有所不同,既以时间为标准将测试所选的文本分为现代与古代,又以文体为标准将测试所选的文本分为文学类与实用类,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淡化了文本的时代差异,更强调文本的类别差异。这样的淡化与强调空间恰当与否,人们也许一时难以判断,但它至少是符合为高中生所设置的选修课程系列(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的精神,也更容易让一线的教师及相关的学生联想到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模块,所以它将对新教材的编撰与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使前段时间语文教学工作者关于文言文内容所占课程比例大小的论争暂告休止。
  第三是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与考试中心为其它未进入课改的省市所命制的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有一定的差别。这份试卷将原来的“语知”块中的成语使用正误辨析、句子表达正误辨析这两道试题并入了原来的“语用”块,与句子衔接、句式仿造、语句扩展三道试题共同构成了今年带有课改色彩的语言文字运用测试题。这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谨慎的整合。试卷的命制者为什么没有选择读音识记、汉字书写、标点符号使用正误辨析这样的一些内容?命题者难道不知道推广普通话是国家意志、目前中学生还存在着写错别字的问题、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语文表达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吗?答案不言而喻。考试中心的专家们之所以今年只选择“语知”中的这两个考点而不顾及其它三个考点,是基于五个考点的比较,选择了最能体现运用特点且又有相对成熟题型的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语句这两个考点。因为检测人们是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科学的测试应该以听说的方式呈现,可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几年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标注字音或同音字请考生辨析的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而福建2005年以给文章空缺的文字注音的方式要求考生写出正确的汉字的方式检测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情况,又出现了由于大多数考生并非不会拼读汉语拼音而是写不出该语音对应的词语,测试偏离了命题者预设的方向,检测功用没有达到,科学性受到了质疑等问题。其实上述两种检测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方式,效果都不好,经常是会答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听说,而会听说的考生却未必能答对题,检测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情况。可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这一点不容易出题,在没有好的测试形式的情况下,将此考点轮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错别字主要产生于书写,最好的测试方式应当将其消融于全部试卷的书写文字中,而近几年考试中心所拟出的试卷在这一考点的检测上全都采取辨析书写正误的方式,不仅实际的教育效应很少,反而因此而产生了为考试而编造的一些错别字,使得一些考生因应试而写出了原本不可能写出的名字,倒置了生活现象,使考试与实际的生活、学习的衔接完全脱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福建省从2006年开始将汉字书写的检测“放在写作中考查”,从而将原来考试中与生活倒置的现象还原,使考试与生活、学习之轨接得更准。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的检测,本也应该消融于文章写作的测试中,但为了引起教与学的注意,考试中心常常单列另考。由于没有合适的题型,前几年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都是简单地让考生对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进行辨析选择,这种考法不仅不利于教学上对工具性知识的实践运用的导向,使师生产生辨析即应用的误解,而且也使得命题者为提高区分度终日挖空心思地命制出一些没有测试价值,也不可能出现于实践中的怪题、偏题。使得原本还会使用标点符号的考生无所适从。仅有的一次将标点的使用与文意的表达结合起来,让考生们的注意力从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中吸引到实际运用中来,从而潜心于日常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试题也是福建省2004年的命题,但那不是教师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实例,即它不是命题者为应试而臆造出的问题,而是改造自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项法律条文中一个逗号的删改这个现实生活事件,解决的是人们在运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它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没有寻到类似的试题时,回避或轮空应该说比勉强编拟一个各方都不满意的试题要显得更冷静与明智。当然,这样的整合除了有些消极与无奈之外,也传达出一个虽不那么强烈但却很坚决的意思——新高考命题所测试的一切都必须符合新课程试验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将语知与语用题的混编简单视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表层的流于形式的结合,而应该将此视为一个方向的标示,一种变革的试探。
  不约而同的是四个课改省的高考试卷都有了一块比较大的选考题。虽然以往各地的高考试卷也都有名句名篇默写的选考题,但这次选考题所占的分值之大、试题之多绝非以往可比。宁夏与海南的试卷还将第Ⅰ卷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大部分,因此我们一样不能简单视作是对以往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宏扬,而是要充分理解其所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再是停留于口号上,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改革的全部实践中。新课程实验的所有形式与措施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操作上,它最终也会体现在考试的环节上。每个学生不论其选修什么样的课程,都有可能也必然能在考试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不难推断选考题的形式将会长期延续且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
  这四省三套试卷的作文题基本表达的是平稳过渡的理念。广东省是给材料给话题(“传递”)作文,山东省则为直接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文,基本延续了近几年各地一直提倡的无主题命题的精神,不人为锁定文章主旨,而是尊重考生对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所做的提炼,突出考查学生作文时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这既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通过阅读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课程目标相吻合,也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海南、宁夏两省的作文则是延续了考试中心从去年开始的新作文题型的尝试。即在限制与反限制中寻求平衡的可以称之为“新材料话题作文”。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已经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相像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而是传统作文题型的综合、发展与创新。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不提供具体的话题,但又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地在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要求中进行作文。这在作文的立意方面既有较大的开放度,又做了一定的限制,在话题作文广泛激发考生智性思考的同时竭力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的意义。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这种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新作文题型,虽然在立意自由度上的限制与素质教育的所提倡的尊重与发展个性有些矛盾,但在考试学上却还是有其道理的,毕竟,戴着镣铐跳舞正是考试的精义。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做命题研究时一定要把握好限制与反限制的度,“过”与“不及”都将背离真理而成为谬误。反观2007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由于不理解给话题作文与给题目作文的区别,命题不当,导致作文有了太多的限制,最后只得放宽文题相符的标准,让一些偏离题意的作文跻身于高考优秀作文的行列,导致公正、公平的命题原则遭到了质疑。
  虽然今年四省新课改高考试卷披露的新高考信息不是很丰富,但这也说明了创新总是在继承中进行,没有很好地学习前人的经验,没有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创新也就没有了坚实的根基。所以要真正理解与把握好上述有限的精神,就必须学习、研究我国几十年来的高考命题甚至上千年“科考”的经验和教训,相信高考的发展也必然是在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保持精粹从容创新。
  [作者通联:福建福州一中]
其他文献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
我们所说的“探究”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导演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实际的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邵名尉先生花费十余年心血编撰了一部《毛泽东诗词评注》,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从遥远的南国给我寄来了部分未刊书稿,让我提点意见并为他的著作写篇序。此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它,读后感到颇有收获。因此,我以兴奋的心情向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书。  《毛泽东诗词评注》熔原作、注解、评点、赏析、翻译和考证于一炉,堪称毛诗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评注的对象是正式公开发表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