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惠风畅 闽派大旗扬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由福州一中主办,福建省语文学会、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协办的“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福州一中新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界的100多名正式代表和260多名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大会的研究主题是:语文教育守正与创新,语文教师修身与育人。
  陈日亮老师历任福州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曾荣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奖、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福建省劳模称号。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被全国中语会列为新时期在“在全国语文界产生深远影响”的17名语文教育改革家之一。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嘉宾有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冯潮华、福州教育局副局长郑勇、厦门教育局副局长任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赖瑞云、福州教育学院高山院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朱鼎丰会长、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马长冰会长、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社长、福州一中原校长陈君实等。福建省各地市中学校长、省市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国内学术界、教育界著名学者专家、全国中语会领导、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钱理群、扬州大学文学院顾黄初教授、扬州教育学院周梅珍教授、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语文特级教师史绍典、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教育部考试中心顾之川教授、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应邀作专题报告。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陈金明教授,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分别给大会发来贺电。
  11月10日上午,研讨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开幕,会议由福州一中党委书记、语文特级教师邱德奎主持,福州一中李迅校长为大会致词。李迅校长指出,陈日亮老师辛勤耕耘教苑近半个世纪,不断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陈日亮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福州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召开此次研讨会为探讨和研究语文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营造了一种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11月10日至11日,会议安排国内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钱理群教授指出,这次研讨会是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形成与发展“闽派语文”的重要举措。他把陈日亮的语文教育思想作为典型个案加以研究,充分肯定了陈日亮教学实践的重大价值,热情赞扬了陈老师的默然坚守与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面对教育改革所表现的“清醒之可贵”。在报告中,钱教授还对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可爱的人,应该是杂家、专家。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评价陈日亮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心热头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敢于质疑的精神,陈老师的“得法养习,历练通文”和“我即语文”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教学理念。扬州大学文学院顾黄初教授从中国语文教育史的高度与坐标上,对陈日亮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境界、语文教育信念进行精彩研析,顾之川教授《语文教育的守正与创新》的报告结合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他说,2004年闽派语文在厦门市召开“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闽派语文论坛第一届年会”后,闽派语文提出的“求实、去蔽、创新、包容”的教育方针,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广泛共鸣。他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在积极学习课程改革理念时,要像陈日亮老师那样求实,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湖北省特级教师史绍典认为,陈日亮老师是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语文事业十分热忱,具有敏锐的思想,从未停止过思考,不断地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去发现和创造。他从教48年的心血结晶——《我即语文》很有张力,非同寻常,内含了他“守正创新,修身育人”的语文理念,体现了闽派文化韧性、执著的风格。陈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即语文”把语文教学理念讲得透彻,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冲击和震撼。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不时获得与会教师的热烈掌声。
  会议还安排了大会代表发言,陈日亮老师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董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姚丹教授,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亲蒙陈老师教诲的中学生活,陈老师的一言一行如甘霖润泽他们的心田,他们称赞陈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1月11日上午,陈日亮老师在研讨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他对自己辛勤耕耘半生的福州一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作出高度评价;对在教学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三实”——真实、扎实、朴实作了精辟的阐述;对语文新课改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看法;他还深情地表达了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爱,他说,语文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美妙,能以整个生命去体验、去实践,今生足以乐矣。他的讲话尽显其恳切之心和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后,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充分体现了福州一中这所历史悠久、办学效益卓著的名校的大手笔、大风范、大境界;他充分肯定了陈日亮老师对语文教育教学做出的重大贡献;他还强调,应紧紧围绕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包容”的精神,把握语文教育规律,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推动“闽派语文”的更大发展。
  [作者通联:福建语文学会]
其他文献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
我们所说的“探究”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导演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实际的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邵名尉先生花费十余年心血编撰了一部《毛泽东诗词评注》,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从遥远的南国给我寄来了部分未刊书稿,让我提点意见并为他的著作写篇序。此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它,读后感到颇有收获。因此,我以兴奋的心情向毛泽东诗词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书。  《毛泽东诗词评注》熔原作、注解、评点、赏析、翻译和考证于一炉,堪称毛诗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评注的对象是正式公开发表的6
比较今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同样也是自主命题的广东、山东两省新课改的高考试卷比较让人失望。先说山东省试卷,整份试卷除了第六大块现代文表述题变为二选一外,结构、内容、题量及其赋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由语知、现代文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翻译及诗歌鉴赏与默写题、现代文表述题、语用、作文七大块共23个小题构成。虽然有些小题所考的点与去年不一样,但这也不过是考点轮空的调整,算不得新意,更难让人从中寻觅到代表新
如何使语文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生价值?笔者发现目前的语文作业模式统一,缺乏层次性;作业重书面的多,轻实践的少,重知识的多,轻情境的少。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练习书上东拼西凑,没有有效结合教学、教材和课标的统一;没有设计出结合语文实践,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作业。于是,笔者尝试以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为例,探讨通过情境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思
丁西林先生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不仅以诙谐幽默的戏剧冲突营造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更以其揭露社会的深刻,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讽刺力作。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八年抗战期间。娘姨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不依不饶;一定要仅有三毛钱的李嫂赔偿她三块钱国币。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在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之中,剧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弱者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