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等新的教育理念已日益深入课堂.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传播知识,而主要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教"是为了学生以后成长中的"不教".如何让"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教,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高中数学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一、注意创设有质量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饶有兴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重要的环节或方面,教师要设法造成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注重难点而设疑,使之有针对性;所设问题应根据分析的学情,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如果一味追求为创设而创设,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我们认为,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新课也是可行的。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其实,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那么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必须加大小组合作的探讨,使学生合作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中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合作交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合理指导。各小组组长可代表本组把问题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再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责任的分工,使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相互配合、支持,期待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共同活动中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果能做到这些,合作学习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思考而掌握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思考而言的,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主要是交流合作,如果学生不以充分地独立思考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合作就失去意义。
三、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人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就是说,我们所教的数学必须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这意味着作为数学探究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中充分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两种过程的认同与体验中建构知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学习形式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由于探究性课堂主要是讨论,探索和交流,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但是要探究什么问题?如何引导?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提问?这些都说明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完成探索过程,鼓励创新,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主,即所选问题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知识是不宜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中,哪些知识呢?(1)超经验的知识,(2)难以证明的知识。(3)程序性知识。如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函数变换,这些知识主要是记忆性程序,而数和式的运算绝大多数也是程序性的,不宜用探究性进行教学。《课标》中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这时我们用讲授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适当练习”自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说的还是要说,该讲的还是要讲的。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师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要求,这都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领会,,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我们过去传统的做法有缺点也有优点,我们应提高认识,纠正缺点,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对过去不能全部抛弃,也不能不放弃落后的东西。因此,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夏国良.开启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J].中学数学月刊,1999.10.
[2]石志群,陈余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5.
[3]孙大志.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J].中学数学杂志,1997.4.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高中数学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一、注意创设有质量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饶有兴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重要的环节或方面,教师要设法造成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注重难点而设疑,使之有针对性;所设问题应根据分析的学情,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如果一味追求为创设而创设,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我们认为,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新课也是可行的。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其实,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那么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必须加大小组合作的探讨,使学生合作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中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合作交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合理指导。各小组组长可代表本组把问题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再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责任的分工,使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相互配合、支持,期待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共同活动中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果能做到这些,合作学习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思考而掌握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思考而言的,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主要是交流合作,如果学生不以充分地独立思考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合作就失去意义。
三、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人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就是说,我们所教的数学必须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这意味着作为数学探究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中充分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两种过程的认同与体验中建构知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学习形式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由于探究性课堂主要是讨论,探索和交流,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但是要探究什么问题?如何引导?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提问?这些都说明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完成探索过程,鼓励创新,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主,即所选问题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知识是不宜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中,哪些知识呢?(1)超经验的知识,(2)难以证明的知识。(3)程序性知识。如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函数变换,这些知识主要是记忆性程序,而数和式的运算绝大多数也是程序性的,不宜用探究性进行教学。《课标》中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这时我们用讲授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适当练习”自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说的还是要说,该讲的还是要讲的。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师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要求,这都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领会,,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我们过去传统的做法有缺点也有优点,我们应提高认识,纠正缺点,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对过去不能全部抛弃,也不能不放弃落后的东西。因此,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夏国良.开启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J].中学数学月刊,1999.10.
[2]石志群,陈余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5.
[3]孙大志.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J].中学数学杂志,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