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惠平,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小语会理事、特约教研员。广州市首批基础教育市级骨干教师,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广州试验区主讲教师。近几年来,她依托课题研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平台,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重组与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各级奖励25项,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5篇。
人生若是一段旅行,我愿是一名悠然的旅者,或踏歌而行,或对云痴坐。我选择,做一个行者。
——题记
每个人内心都会对自己有所期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最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成为“明”师——
明白之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知识要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明智之师——明确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教育,不允许有试验品。
明日之师——以昨天的观念,用今天的知识教着明天的学生,孩子还没起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就要做一个目中有人、有远见的教师。也就是我说的明日之师。
然而,对我来说,要成为一名“明”师,有太长的路要走。
● 迷茫——生存期
我于1992年从湖南省长沙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人才济济的天河区小学语文界,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无高学历,无资历,无过人才智。从选择成为小学教师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于是,在那个濒临倒闭、管理宽松的工厂子弟小学,我从学习教案格式开始,跟着老教师听课、磨课,订阅各种教学杂志充实自己,参加区里的各种教学比赛锻炼自己,后来还服从学校安排,做一些行政工作。当时,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就告诫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吧。然而,我是如此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如此地热爱讲台,但在繁忙的事务中,却感觉自己与讲台渐行渐远。我开始困惑:我到底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我就是在这样的迷茫中度过的。
● 顿悟——自我觉醒期
2005年,天河区的教研平台“天河部落”诞生,我幸运地成为部落中的一员,并与课题研究结缘。
2005年6月,天河区教研室启动学科资源建设项目。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和体育东路小学、华康小学等多校的教师合作申请了区“十五”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年级语文学科资源建设》,在天河部落上建立课题群组博客(www.thjy.org/sanyuziyuan),建设动态的学科资源,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与课题亲密接触。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理论基础先天不足。第一次参加科研办组织的课题负责人培训,我听得似懂非懂,更不明白这些理论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学科资源建设有什么联系。我如坐针毡。培训一结束,我立刻根据科研办提供的链接和推荐的书目开始苦读,终于对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认识。
其次,科研素养后继乏力。反思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反思的核心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课题而言,如何证明资源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我们该怎么做?我陷入困惑中。后来,教研室的专家和天河部落其他资源团队的教师在网上跟我们一次次交流和对话,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人生若是一段旅行,我愿是一名悠然的旅者,或踏歌而行,或对云痴坐。我选择,做一个行者。
——题记
每个人内心都会对自己有所期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最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成为“明”师——
明白之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知识要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明智之师——明确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教育,不允许有试验品。
明日之师——以昨天的观念,用今天的知识教着明天的学生,孩子还没起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就要做一个目中有人、有远见的教师。也就是我说的明日之师。
然而,对我来说,要成为一名“明”师,有太长的路要走。
● 迷茫——生存期
我于1992年从湖南省长沙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人才济济的天河区小学语文界,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三无”人员:无高学历,无资历,无过人才智。从选择成为小学教师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就注定了要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于是,在那个濒临倒闭、管理宽松的工厂子弟小学,我从学习教案格式开始,跟着老教师听课、磨课,订阅各种教学杂志充实自己,参加区里的各种教学比赛锻炼自己,后来还服从学校安排,做一些行政工作。当时,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就告诫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吧。然而,我是如此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如此地热爱讲台,但在繁忙的事务中,却感觉自己与讲台渐行渐远。我开始困惑:我到底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我就是在这样的迷茫中度过的。
● 顿悟——自我觉醒期
2005年,天河区的教研平台“天河部落”诞生,我幸运地成为部落中的一员,并与课题研究结缘。
2005年6月,天河区教研室启动学科资源建设项目。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和体育东路小学、华康小学等多校的教师合作申请了区“十五”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年级语文学科资源建设》,在天河部落上建立课题群组博客(www.thjy.org/sanyuziyuan),建设动态的学科资源,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与课题亲密接触。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理论基础先天不足。第一次参加科研办组织的课题负责人培训,我听得似懂非懂,更不明白这些理论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学科资源建设有什么联系。我如坐针毡。培训一结束,我立刻根据科研办提供的链接和推荐的书目开始苦读,终于对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认识。
其次,科研素养后继乏力。反思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反思的核心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课题而言,如何证明资源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我们该怎么做?我陷入困惑中。后来,教研室的专家和天河部落其他资源团队的教师在网上跟我们一次次交流和对话,促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