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教学中,通过增强德育意识、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体现音乐特有的功能和魅力,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美化行为,让德育贯穿于音乐课堂的各个环节,从而使音乐教育更好地为德育教育服务。
关键词:艺术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当前,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养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一首优秀的歌曲,它的优美旋律,健康的歌词,往往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时,抓住歌词的特点,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体现音乐特有的功能和魅力,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美化行为,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本文旨在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措施:
一、以增强德育意识为导向,牢固德育为先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认识,牢固的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二是要注重个性人才观。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个性也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具有较大的区别,也比较注重个性与天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煮“大锅饭”或“满堂言”,要用不同目标评价机制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三是注重情感教育。尤其是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教师要结合歌曲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以教师备课为切入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当从备课入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从而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德育教育。一是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挖掘德育因素。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版面新颖鲜活,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从字眼上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属显性教材,如《我爱你中国》《爱的奉献》《共和国之恋》《春天年年到人间》等歌曲,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辅助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歌曲的思想精髓德育目的。还有些教材其教育性和思想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隐形的翅膀》《绿色的梦》《在灿烂的阳光下》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二是拓展教学内容,突出德育教育重点。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教科书,那样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约束,我们应该先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设计,再翻看以往的教学反思,看哪些是需要在课堂上注意和强调的,然后再看参考书、上网查阅一些资料或者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教案中,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同时,在备课时一定要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将这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思想性、艺术性及其表现手段等作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音乐课一定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其德育重点。如:《中学时代》《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这些歌曲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既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理解、挖掘和发现,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总结。只有充分的准备和深刻地分析之后,课堂上活灵活现的道德教育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平台和主要阵地,也是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深入开展德育教育。一是要认真分析教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通过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曲式、和声器乐等音乐要素,进一步分析理解音乐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听、唱、想”等几个环节,进入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欣赏《梁祝》时,既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动听的旋律,想象曲折跌宕的情节,更要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情绪、结果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自然会狠狠的批判封建礼教,赞美高尚的爱情,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二是巧设教法,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当我们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时,可以结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讲解教材,也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这样既可能够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如歌曲《共和国之恋》是一首赞颂科学家的歌,是一首赞颂祖国的歌,是一支雅俗共赏的歌。歌曲通过优美旋律、情深意长、朴实通俗,蕴涵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合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以课外活动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我们都知道,对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仅凭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一是要结合生活,營造广阔的教学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更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道德情操在音乐的引领下得到升华。二是要创新渠道,开展课外音乐活动。音乐课外活动的范畴通常指:舞蹈训练、合唱训练、器乐训练三大类,这几种方式也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例如:开设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特长学生培训、音乐协会等,充分利用国庆、“七一”党的生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契机,开展文艺汇演、联欢晚会等不同形式的外活动。三是要通过组织比赛,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为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的课外班级活动;重大节日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合唱比赛;或用每周一节的班会时间进行形式不限文艺节目表演,并对节目表演的效果进行评价;还要主动参加上级部门、兄弟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合唱和舞蹈比赛等,参加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才艺的空间,营造和培养学生一各良好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音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形式,拓宽渠道,更好地为德育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懿颖、李晋媛:《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
[3]刘智勇、赵艳萍:《中师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中国音乐教育》
[4]周世斌著:《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5]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关键词:艺术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当前,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养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一首优秀的歌曲,它的优美旋律,健康的歌词,往往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教学时,抓住歌词的特点,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体现音乐特有的功能和魅力,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美化行为,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本文旨在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措施:
一、以增强德育意识为导向,牢固德育为先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认识,牢固的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二是要注重个性人才观。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个性也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具有较大的区别,也比较注重个性与天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煮“大锅饭”或“满堂言”,要用不同目标评价机制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三是注重情感教育。尤其是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课,教师要结合歌曲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以教师备课为切入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当从备课入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从而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德育教育。一是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挖掘德育因素。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版面新颖鲜活,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有些教材,从字眼上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属显性教材,如《我爱你中国》《爱的奉献》《共和国之恋》《春天年年到人间》等歌曲,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辅助引导学生感悟总结出歌曲的思想精髓德育目的。还有些教材其教育性和思想性不是十分明显,如《隐形的翅膀》《绿色的梦》《在灿烂的阳光下》等,属隐性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二是拓展教学内容,突出德育教育重点。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教科书,那样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约束,我们应该先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设计,再翻看以往的教学反思,看哪些是需要在课堂上注意和强调的,然后再看参考书、上网查阅一些资料或者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教案中,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教学中立于主动、有效的地位。同时,在备课时一定要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将这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思想性、艺术性及其表现手段等作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音乐课一定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其德育重点。如:《中学时代》《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这些歌曲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既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理解、挖掘和发现,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总结。只有充分的准备和深刻地分析之后,课堂上活灵活现的道德教育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平台和主要阵地,也是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深入开展德育教育。一是要认真分析教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通过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曲式、和声器乐等音乐要素,进一步分析理解音乐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听、唱、想”等几个环节,进入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欣赏《梁祝》时,既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动听的旋律,想象曲折跌宕的情节,更要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情绪、结果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自然会狠狠的批判封建礼教,赞美高尚的爱情,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二是巧设教法,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当我们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时,可以结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讲解教材,也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音乐名家传记、名人与音乐的趣闻故事、作品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说,这样既可能够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如歌曲《共和国之恋》是一首赞颂科学家的歌,是一首赞颂祖国的歌,是一支雅俗共赏的歌。歌曲通过优美旋律、情深意长、朴实通俗,蕴涵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低年级儿童可结合教材进行律动表演、做游戏,合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以课外活动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我们都知道,对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仅凭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一是要结合生活,營造广阔的教学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更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实现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道德情操在音乐的引领下得到升华。二是要创新渠道,开展课外音乐活动。音乐课外活动的范畴通常指:舞蹈训练、合唱训练、器乐训练三大类,这几种方式也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例如:开设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特长学生培训、音乐协会等,充分利用国庆、“七一”党的生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契机,开展文艺汇演、联欢晚会等不同形式的外活动。三是要通过组织比赛,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为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的课外班级活动;重大节日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合唱比赛;或用每周一节的班会时间进行形式不限文艺节目表演,并对节目表演的效果进行评价;还要主动参加上级部门、兄弟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合唱和舞蹈比赛等,参加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才艺的空间,营造和培养学生一各良好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音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形式,拓宽渠道,更好地为德育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懿颖、李晋媛:《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
[3]刘智勇、赵艳萍:《中师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中国音乐教育》
[4]周世斌著:《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5]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