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就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积累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数学思想,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阅读活动,积累解题经验
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题目涉及阅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解与审题能力,才能顺利解出这些例题。小学生因其年龄因素,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思维能力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加减法”过程中,在学生初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去超市买糖果,发现有三种袋子,分别能装苹果50、100和150颗,如果小明要买200颗糖果,那么有多少种购买的方式?这种题目看似比较简单,学生轻而易举便能给出其中一种解法,但要深入了解,只有仔细阅读题目才能算出所有购买方式。此题的重点在于“装糖果的袋子”,因题中并没有说只能使用一种,因此,各种袋子均能重复使用,学生只有充分明白这点,才能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
二、任务驱动,间接习得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提出大量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已提前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倡导应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比例的基本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原文进行分解再教学,并针对教学设计如下任务:第一,围绕图例,写出与图相符的比例数,并找出比例的内项与外项;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之前所写的比例内、外项并与小组成员讨论;第三,总结两个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比例,并举例加以验证。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写作意识,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借助实践活动,积累应用经验
通过引入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现数学知识具体化,在训练学生眼、口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如下方式设计活动,即将纸折为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再拼凑到一起,这时,学生发现刚好拼成一个平角,即180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更积累数学知识的应用经验。
四、采用比较探究,优化方法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课堂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思维。布鲁纳曾说道:“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向学生灌输基本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便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学生虽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及分数的意义,但该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难免力不从心。这时便可以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如“喝牛奶”,这是某位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喝牛奶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这里有一杯牛奶,老师喝了一半感觉有点凉想兑点热水,兑满后又喝掉了一半。请问,老师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喝了多少水?”以这样的方式,部分学生很快便理解其中的关窍,并正确解答出问题。教师再针对仍存疑点或无从下手的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其理清问题的疑点,无论学生的思路为何,教师均应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紧接着,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整个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问题。最终,学生逐步掌握了问题的关键,进而形成了画图解题的经验。
五、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将自身“经历”转化为“经验”,为之后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明芳.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2(74):81-81.
[2]杜银花.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35):46-4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积累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数学思想,不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阅读活动,积累解题经验
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题目涉及阅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解与审题能力,才能顺利解出这些例题。小学生因其年龄因素,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思维能力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加减法”过程中,在学生初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去超市买糖果,发现有三种袋子,分别能装苹果50、100和150颗,如果小明要买200颗糖果,那么有多少种购买的方式?这种题目看似比较简单,学生轻而易举便能给出其中一种解法,但要深入了解,只有仔细阅读题目才能算出所有购买方式。此题的重点在于“装糖果的袋子”,因题中并没有说只能使用一种,因此,各种袋子均能重复使用,学生只有充分明白这点,才能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
二、任务驱动,间接习得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提出大量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已提前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倡导应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比例的基本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原文进行分解再教学,并针对教学设计如下任务:第一,围绕图例,写出与图相符的比例数,并找出比例的内项与外项;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之前所写的比例内、外项并与小组成员讨论;第三,总结两个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比例,并举例加以验证。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写作意识,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借助实践活动,积累应用经验
通过引入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现数学知识具体化,在训练学生眼、口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如下方式设计活动,即将纸折为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再拼凑到一起,这时,学生发现刚好拼成一个平角,即180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更积累数学知识的应用经验。
四、采用比较探究,优化方法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课堂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思维。布鲁纳曾说道:“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向学生灌输基本课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便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学生虽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及分数的意义,但该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难免力不从心。这时便可以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如“喝牛奶”,这是某位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喝牛奶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这里有一杯牛奶,老师喝了一半感觉有点凉想兑点热水,兑满后又喝掉了一半。请问,老师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喝了多少水?”以这样的方式,部分学生很快便理解其中的关窍,并正确解答出问题。教师再针对仍存疑点或无从下手的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其理清问题的疑点,无论学生的思路为何,教师均应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紧接着,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整个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问题。最终,学生逐步掌握了问题的关键,进而形成了画图解题的经验。
五、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将自身“经历”转化为“经验”,为之后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明芳.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2(74):81-81.
[2]杜银花.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3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