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北京四合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四合院》是一篇新增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的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课文大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总体介绍并引出说明对象——北京四合院;介绍北京现存的四合院的特点,包括大小、数量、分布、形式、结构布局等;分别从人们的居住感受(正面)、高层建筑的缺陷(反面)以及北京四合院带给人们精神需求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提出对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建议与希望。网络上关于这篇新课文的教学资源几乎没有,所以要想备好课、上出彩难度巨大。
  一备——杂乱无章的初案
  基于我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我设计了初案。第一个板块是梳理说明对象——北京四合院的现状特点。在这一部分,我打算采用明信片的形式把提示信息呈现出来。即:根据课文内容,在空白处填入应有的信息——大小 数量 分布 形式 结构布局 。
  在这一环节,由于我的明信片背景设置过于单一,导致情境感降低了很多,明信片的那种特定氛围和感觉出不来,更像是让学生做填空题。
  在第二板块,我决定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在这一部分,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在“作者喜欢 的居住环境,不喜欢 的居住环境”这一句式中填入相反的内容。这个问题设置的初衷在于通过北京四合院与现代高层建筑的对比,了解北京四合院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巨大优势,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并理出说明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个问题的不科学从而让学生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文本对于北京四合院与高层建筑社会功能方面的介绍并非全部成双成对,恰巧构成相反句意的语句。于是,上下来的结果就是学生脱离了文本自我补充。
  接下来我设计了关于说明方法的研究板块。本文在介绍说明对象的同时,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两个主要的说明方法。分别在将北京四合院与高层建筑对比时,以及举国外建筑师设计类似于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时使用。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在理解北京四合院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实可以带到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而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似乎更为具体和生动。如果如我所设计,把说明方法单独列出来分析,不仅割裂了文本,还和前面的板块设计内容有所重叠。所以实践下来,时间空出来很多。
  最后一个板块是我总结说明目的,这一板块应该是相比其他板块我设计得较为成功的板块了。我首先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北京四合院现在被大量拆迁的文字内容,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设置为一道材料题,即通过学生阅读现存北京四合院现状的材料,根据课文内容探究北京大量四合院被拆迁的原因——“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开发建设一些高层建筑无可厚非”。由此引申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民建筑师提出要求:解放人们的居住空间,尊重人们的居住习惯,突出住宅建筑的社会功能。
  这个教案实践下来我觉得课堂设计思路不够清晰,较为杂乱。于是我开始着手第二次备课。
  二备——稍有头绪的教案
  从第一遍上的过程来看,课堂环节的设置还需要重新考量,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来,似乎预设还是比较顺利的,这给了我信心。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怎样才能使脉络清晰,并且语言解读到位。经研读文本,我发现,课文的语言其实是较为工整匀称的。比如:“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思考再三,我决定,整体感知板块(即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重点部分思路)不变,但是问题的呈现方式要做很大改动;语言解读板块摒弃原先的说明方法分析,而从抓住语言的工整匀称入手,解读文本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板块则大体不变,具体细节细化一些。
  在整体感知板块引入两个问题:1.以给明信片配一段优美文字的方式呈现北京四合院的现状特点;2.通过和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的对比,突出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但是这两个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顺利。
  许多同学在归纳北京四合院现状特点的时候因为要求以一段明信片上的文字呈现,打起了退堂鼓,一是学生目前还达不到在短时间内融特定信息于一段简短优美的文字之中的能力;二是学生可能被这个高大上的提问问得有点胆怯了,不是很自信;三是同学们无法将所有有效的信息一下子全部找出来。所以在这一环节比较失败。
  其次,在归纳北京四合院社会功能的时候,我的预设痕迹过于明显,只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北京四合院的优点或者是现代高层建筑的缺点,课堂思维过于禁锢。所以课堂不够活跃。以至于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其实建造高层建筑也并非一点不可取”的观点时,我一下子措手不及,不知道怎样总结。
  在语言教学板块,我让同学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文中较为工整对仗的语言并做分析。同学们找了许多,说的也还不错,但是后来我发现问题设置和我自身的语言有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对仗”的概念。通过搜集资料我了解到,“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對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而本文的语言充其量只能说句式较为一致,还达不到句与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反的程度,所以在概念上我就犯了一个大错误。
  三备——严谨细化的教案
  在前两次备课、上课的基础上,我开始了最后定案的设计。
  由于之前多次解读研究,我对文本已经非常熟悉了,而现在的工作是要把各个板块设计优化,并明确我上课的脉络线索。因此,我对二备的教案做了如下的改动:
  1.导入:设置情境,引入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概念,并带领学生将自己的身份设置为小小考察员,即将走近北京四合院。2.走近北京四合院:我自己设计了几种明信片的格式,像信封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把每封明信片的背景都设置为各种不同的北京四合院。在各张明信片的正面设计一段对白,以拉近学生和北京四合院的距离,并根据课文中对于北京四合院现况特点的介绍,在对白中抓住关键信息,让同学们自己在文本中找到后填入,即以补充明信片内容的形式提取课文中对北京四合院现况的有效信息,以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3.走进北京四合院。接下来的问题设置,我摒弃了之前一味肯定北京四合院而否定高层建筑的观点,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他(她)更愿意从这二者中选择哪一种居住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解决归纳北京四合院社会功能的问题,并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中涉及的说明方法,分析此处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最后我用一个总结来肯定北京四合院与高层建筑各有优点,但是前者比后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优点更为突出,以此来明确课文说明重点的目标。
  在语言教学板块,我选取了文本中的一组句子“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投示在幻灯片上,并在下方根据原意做了一个修改: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精巧之结构,数量众多,当推北京为最。为了使学生尽快有效地区别,我特意还用红色记号标注好两组句子的不同之处。我打算从这个句子出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组句子的不同之处,以及选择他们认为的较好的一句,并说明理由。以此总结出此句句式的工整和匀称性。再者也是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做一个示范,并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工整匀称的句子,开始过渡到对文本语言解读的步骤。4.放眼北京四合院:这一板块大体沿用了初案中的设计,只是字号以及细节方面更优化了。即通过课外资料拓展,了解北京大量四合院近年来遭遇拆迁的命运,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此引出课文最后提出的现代住宅建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愿望。这样明确了《北京四合院》的说明目的。5.时代的进步——空中城市森林花园:我通过在网络上的资料收集,了解到近年来由清华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主任设计的现代化第四代住宅——空中城市森林花园,融别墅、四合院、北京胡同特色为一体的新式住宅即将登陆,我把这一未来的展望放在了最后一个步骤,这样来作为结束板块总结课文。
  这样的教案,既抓住了文本《北京四合院》的重点内容,又将说明文的教学策略与之融会贯通起来;既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又跳脱了说明文教学的窠臼;既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对现实的思考,又有对将来的展望。整节课板块清晰,注重梳理,又融合了说明文写作特征。在贯彻说明文教学重点方面,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语言以及说明目的方面入手贯穿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后来却结合在一起泛指各种事物。对于其中缘由,各种说法不一。本文论述了“东西”的成词;自从“东西”组成词使用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词义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由最初的表示方位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泛指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再到后来的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欢的感情)。  关键词:“东西”;成词;意义演变]  “东西”一词是现在汉语常用词之一。“东”“西”原本是两个单
江苏省第十二届“蓝天杯”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会课活动在徐州市新沂钟吾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并参与会课。  钟吾中学始建于2002年,共有61个班,学生3328人,教师251人。通过2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中,有来自全省各市的67位优秀教师参与比赛。其中语文参赛教师25人,分成三组赛课,我分在第二组,共有8名教师同台竞技。其中八年级《阿里山纪行》3节,九年级《与朱元思书》5节。我上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它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与感情是它的基础。与其他体裁不同,诗歌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当如何如何,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形中给教师的“讲”课增加了难度。为了将“意会”之意弄清道明,许多教师殚精竭虑,多方推敲、挖掘,结果却是想讲的似乎有千言万语,可真正说清楚却并不容易,于是乎,只能来个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学生们往往也就囫囵吞枣,观其大略而已。  优秀的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应用普及,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对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时代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网络的普及,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关系,学校和家庭都应正视心理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有着无穷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世界”在初中生的眼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在网络环境下,他们看到了更为广阔多姿的奇光异彩,领略到了更为新颖丰富的空间。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画面:一个老师站在一群孩子面前,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支粉笔,背对着一块黑板。于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这样的新词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它们凭借其“短小”“
为了改变写作教学备受批评的现状,长期以来,好多语文人在讨论构建写作知识序列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仍然莫衷一是。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也认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差,是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大,没有构建相应的写作知识序列造成的。实际上,写作知识细微而复杂,究竟以哪方面的知识为起点,一时很难有定论,就是有写作知识序列作为参考,学情基础无论如何都会存在差别,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也存在差异,所以应该把学情状况作为写作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石,阅读又是前提、基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又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目前,很多语文老师只重视课内阅读,忽视了课外阅读,那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课内阅读
1960年,钱穆先生撰成《读诗经》一文,就《诗经》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先哲时贤的看法,其中对“孔门之诗教”问题的阐发,引人深思:  今果认《诗经》乃古代王官之学,为当时治天下之具,则其书必然与周公有关,必然与周公制礼作乐有关,必然与西周初期政治之大措施有关,此为讨论《诗经》所宜首先决定之第一义。……孔子论诗,与周公之创作雅颂,用意已远有距离。毋宁孔子之于诗,重视其对于私人道德心性之修
语文教学自教改以来,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断革新,从“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到“单元组织阅读教学”,教学思路在不断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专题教学应运而生。语文专题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作为社会活动重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課堂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之中都有广泛运用,教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