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专题研究中构建“伙伴共生”专业群体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作为离教师最近的组织,其功能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试图通过年级组开展小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构建“伙伴共生”式的教师群体的基础上,来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谓“小专题研究”,是指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但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小现象,甚至小技术、小环节进行剖析和研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它是一个群体内教师共同参与解决一个共性问题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集体反思、合作互助。小专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形成并提升集体专业力量的平台,是构建“伙伴共生”的专业群体的良好途径。
  我们认为,一个教师群体要形成“伙伴共生”的群体文化,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研讨专题:开展以分享为目的的主题研讨,在研讨中共生。
  下面以我园中班教研组“幼儿谦让品质培养”的小专题研究为例,介绍我园开展小专题研究的具体策略。
  
  1.寻找问题。开展基于问题的叙述
  
  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基本体现。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问题纪录”的习惯。当这样的问题成为组内教师的共性问题时就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比如,“幼儿谦让品质培养”小专题的形成就是源于一次故事式的中班活动。一位老师在问题研讨中叙述了自己在中秋节习俗活动——分月饼中遇到的问题:当幼儿发现老师切的月饼不一样大时,有不少孩子举手大喊“我要大的,我要大的。”要教育幼儿谦让,还是应该引导幼儿去竞争?面对幼儿的举动,该教师不知所措。她的故事引起了同伴的共鸣。也引发了同伴的争论。由此,一个关于幼儿谦让品质培养的专题在叙述和争论中逐渐浮出水面。
  
  2.确立专题。开展相关案例的分析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曾说过:“当不同的观点发生冲突时,便会产生思想的火化。在一个良好的组织中,这种火化就是创造力的源泉。”案例来自于教师平时的实践。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而案例分析就是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在“幼儿谦让品质培养”的专题研讨中,我们开展了以下相关案例的分析:
  首先,针对专题采用讲故事和对话辩论式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让老师们在这些事例的分析和思想碰撞中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在观点的交换中提升认识。
  案例:一天,餐后吃苹果。我观察发现。先走到苹果盘前的孩子仔细地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只有几个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等到最后几位小朋友去拿时,盘中只剩下了几个小苹果。我就在想,难道孩子们不懂得相互谦让?没有分享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向全班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幼儿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一卜的留给自己。”
  讨论:孩子们会说,但并没有这样做,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状况。要让孩子们言行一致,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还需要我们进行反复训练和指导。
  以下是老师们紧紧围绕“谦让与竞争的关系”这个话题展开的辩论片断:
  教师1:我觉得两者并没矛盾,谦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教育下一代的。竞争也非常必要。我们要让孩子既懂得谦让,又有竞争的意识。
  教师2:我们这代人受传统观念的教育。认为谦让是善,竞争是恶。然而,现在是竞争社会。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在湖南某企业人才招募面试会上,一位女考生看见另外一个刚赶到的应考生,就让他在自己的前面先进行面试,在别人看来,这位女考生的谦让值得赞赏,大家觉得她应该被录选。而企业的领导经过一番考虑,便放弃录用她。因为企业领导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激烈而残酷,女考生的谦让显然不是他们需要的。
  教师3:是啊!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谦让是对的。但是要懂得分寸。这位女考生的谦让用错了时间、用错了地方、用错了对象。
  教师4:我不同意你们对竞争的崇尚。我觉得孔融让梨的精神非常可贵,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谦让是一种美德。虽然竞争是必要的,但你看,有了竞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所以我认为我们要重点培养幼儿的谦让品质,别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都成了冷血动物了。
  教师5:我觉得你(教师4)的观点不对,因为现在的家长都是侧重让孩子竞争的,我们如果单方面培养谦让,这样家园不一致的教育是不具有实效性的。
  教师4:难道我们看到孩子争抢玩具的时候也要鼓励吗?这样的竞争要不要?
  教师1: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把“谦让”和“竞争”两个概念理清楚。竞争并不是说能把别人的玩具抢到手,而是应教育孩子在好的表现方面超出别的小朋友。
  主持:对!我们首先应解决“谦让”和“竞争”这两个概念的界定问题。也许理清了概念。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就分别去查阅资料……
  其次,是针对专题开展资源共享式研讨。即让教师自己收集与积累资料,并在研讨中分享。这不仅可以整合资源、达到最优化的利用,而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分享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在“谦让与竞争”这一主题的资料分享活动中,教师们分头从网络、书籍、报纸等途径查阅资源。然后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以统计表、文档、剪报等方式呈现给大家。
  从问题的产生、分析到研究专题的确立,再到上述针对相关案例的不同方式的研讨,教研组的老师逐步解决了幼儿谦让品质培养“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认识问题。其作用是,在对问题分析、讨论、争辩、归纳的过程中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3.一课多研。抓典型课例的研讨
  
  针对某一活动的观摩与分析是最常见的伙伴对话形式。因此,在中班教研组“幼儿谦让品质培养”的小专题研究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我们选择了“一课多研”的方式。
  第一次研讨关注的焦点放在活动过程的构想上。活动的重点让幼儿体验与表述“谦让”的心理状态。因此活动流程为:吃——说心情——听故事——理解故事——第二次吃——评“谦让星”。但是这个活动实施以后,我们发现幼儿对谦让的理解不深,他们的谦让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外在的影响(得到谦让星),很少发自内心,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于是,第二次探讨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活动目标的新定位上:在对“孔融让梨”的教育价值重新审视后,我们抓住了故事中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将目标定位在:谦让为重点,友爱与公平为引申。同时,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调整:吃水果,体验挤、抢的不愉快——抛出问题——欣赏故事——讨论。鼓励观点碰撞——联系生活讨论——实践活动。结果,教育的实效明显有了提高。第三次研讨关注的焦点是对两次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一次次的研摩、一次次的共同反思中,不仅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努力、更持续地自我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专业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4.拓展思路。将研究回归幼儿生活
  
  谦让等品质的培养说到底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应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因此,中班教研组的老师们并没有在辩论、对话、课例分析后停止脚步。而是更注重日常的教育工作,展开了一日活动中“幼儿谦让品质培养”的研讨:解剖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商量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寻找一日活动中谦让教育的策略以及争取家长合作的策略,最后汇总反思,衍生出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小专题研究中,教师们的体会是:在合作体验了通过个体的努力所带来的群体的发展的成功感,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群体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影响。由此,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共生”的群体文化。
其他文献
综观《儿童权利宣言》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十项基本原则,即:(1)儿童应不受歧视地享有一切权利;(2)制订法律要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3)儿童应有权自其出生之日起即获得姓名和国籍;(4)儿童应享受社会安全的各种利益,应有能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的权利;(5)身心或所处社会地位不正常的儿童,应根据其特殊情况的需要给予特别的治疗、教育和照料:(6)儿童的家长和社会、公众事务当局有责任为处在困境中的儿童
随着《我在马路边》主题的开展,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并且将它们展放在班级的区角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了:每天这个角落总是最乱的,老师要费心地收拾,当我正在为此烦恼的时候,孩子的帮助启发了我:  一天早晨,磊磊在活动室里转悠了好几圈,始终没有找到他喜欢玩的地方,“磊磊,今天你没有找到工作啊?”我问他,他看看我,没有说话,可见是遇到难题了。他又在活动室里四处游走,突然,他跑
如果一个人的智慧是一滴水,那集体的智慧就是宽阔的海洋。我园在教研管理中,重视用智慧点亮智慧,从而让我园的教研活动变得更精彩和富有实效。  一、实现教研网络信息化  教师个人的智慧如何快速传递给更多的教师?在网络时代当然要借助现代信息平台来推波助澜,为此我们提出了网络教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教研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和互动,最大限度地放大“智慧传递”的后续效应。  1.在线讨论。我园由电教教师
情况分析  关于作品:图画书《小熊快长大》向孩子们讲述了一只小棕熊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语言、图画的表现非常生动。语言以小棕熊为第一人称,如数家珍般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图画则采用遮挡、单页多幅等表现方式,形象、活泼。文字、图画充分表现了小棕熊生活的温馨以及成长的快乐。  关于幼儿:图画书中的最重要角色——棕熊是中班孩子熟悉和喜爱的,幼儿也具有了部分关于棕熊的知识经验,能够有效地支撑对图画书的阅读和理
我手擎半杯水,问自己,它是半空,还是半满?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悲观者称其为半空,乐观者称其为半满。我是个矛盾体,我可以上一刻称其为半空,下一刻称其为半满。  我对一杯水“全空”的恐惧始于八岁。那时,我跟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那是个寻常的黄昏,姥爷不在家,我家院子里的紫茉莉开得正好。突然,我小脚的姥姥摔了一跤!我目击了她摔倒的整个过程,跑过去拉她,她甩开了我的手,死活不让我拉(后来我才知道,村子里有个讲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始终处于动态环境的活动,对教师教学组织的要求比较高。怎样才能“活而不乱”地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呢?我的策略是:  一、选择“动而不乱”的运动队形  科学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集体性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运动队形,有序开展活动。  1.圆形队形。教师用体育游戏“吹泡泡”将幼儿组织成圆形队形,然后提醒男孩往前走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点卡匹配相应数量食物的图片。  2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胸前有兜兜的绿色围裙,供幼儿系上扮毛毛虫,与故事内容相应数量的食物小图片若干,根据故事(附后)制作的大图书一本,1-5点卡、毛毛虫贴画、纱巾各若干条,欢快的音乐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毛毛虫们快到草地上来玩吧!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所展开的平等、专业的对话。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园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园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力求让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高。  “以问题为本的行动教研”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研讨活动,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研过程。具体做法是:  一、筛选出共性问题,在问题的梳理中明确教研的重点  以
2011年,长期被视为“小儿科”的“学前教育”成了热门话题。无论是“入园贵”“入园难”问题,还是“中长期规划”“国十条”等等……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学前教育”。然而,越是受到“空前重视”的话题,越应该引起人们理性的思考和对待。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论文集《学前课程与童年幸福》一书,带给每一位学前教育从业者一次冷静思考的机会。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收录了虞永平教授近十
幼儿园里的大海  2008年3月18日    今天幼儿园里在浇草皮,送水带是一节节插接在一起的,有的地方插接不太严实。水很大,水带不小心被冲开了一节。浇草皮的老师赶快到水井旁关闭电闸,可是水已经淌了汪洋一片。  孩子们下课了,看到了这一片水域,禁不住驻足观看。一个小班的孩子吆喝起来“看,大海!我们的幼儿园里来了大海!”“大海真好看,还一闪一闪的呢。”“大海里有鱼吗?”我发现孩子们对这片水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