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长期被视为“小儿科”的“学前教育”成了热门话题。无论是“入园贵”“入园难”问题,还是“中长期规划”“国十条”等等……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学前教育”。然而,越是受到“空前重视”的话题,越应该引起人们理性的思考和对待。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论文集《学前课程与童年幸福》一书,带给每一位学前教育从业者一次冷静思考的机会。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收录了虞永平教授近十年来发表的六十余篇论文,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基本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者想要通过这几十篇文章,向读者说明其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基本立场”。
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作者强调“没有质量的受教育机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实际上蕴含着不断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不断促进学前儿童有效发展的意义”。
作者把“教育应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视作幼儿教育的基本立场。作者把幼儿的生命、生活和教育紧密相连,认为“关注了幼儿的生活,才能真正关注幼儿的生命,让幼儿幸福生活就是让幼儿的生命得到成长。”
关于幼儿园课程,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
对于幼儿教师,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教师队伍的状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决定了最终成效,……忽视广大教师的感受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发展的。”
这些基本立场为全书奠定了“真诚、务实”的基调。所谓“真诚”,作者不去炫耀辞藻的光鲜和理论的深奥,而是用最诚恳的态度和读者讨论真实的问题。在针对“特长班”“兴趣班”等一些乱象时,作者指出,“学前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的需要还是成人的需要,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立场问题。”“当一个领域里外行在其中呼风唤雨的时候,说明这个领域的科学准则有待提高,这个领域的质量有待提高”。在讨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上,作者解读了幼儿园教师“童心永在”的双重含义,指出“要让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与直观的幼儿教师从生活的宏大背景出发思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引导我们去思考对幼儿教师提出怎样的要求是合理的,是否关心了幼儿教师的思维方式,采取真正适宜的措施去帮助幼儿教师,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管理者,而背弃了其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
“务实”体现在作者对于幼儿园课程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中。在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系列论述中,作者不仅论述了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课程的内涵是为幼儿提供有益的经验,提供做事的机会;课程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幼儿是否具有幸福感;更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理解“学前课程的编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广泛的游戏结构的展开”。文集还就幼儿园课程中普遍被关注的主题、网络核心、课程审议、托幼一体化、园本课程、课程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论述。这些论述无不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紧密相连,引发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直接反思。
通读全书,作者用真诚务实的态度讲述了“生活”和“幸福”这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生活,教育目标还原到对人幸福感的关照,正是今天面对学前教育发展良机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追求幼儿的童年幸福,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信仰。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收录了虞永平教授近十年来发表的六十余篇论文,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基本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者想要通过这几十篇文章,向读者说明其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基本立场”。
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作者强调“没有质量的受教育机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实际上蕴含着不断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不断促进学前儿童有效发展的意义”。
作者把“教育应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视作幼儿教育的基本立场。作者把幼儿的生命、生活和教育紧密相连,认为“关注了幼儿的生活,才能真正关注幼儿的生命,让幼儿幸福生活就是让幼儿的生命得到成长。”
关于幼儿园课程,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
对于幼儿教师,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教师队伍的状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决定了最终成效,……忽视广大教师的感受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发展的。”
这些基本立场为全书奠定了“真诚、务实”的基调。所谓“真诚”,作者不去炫耀辞藻的光鲜和理论的深奥,而是用最诚恳的态度和读者讨论真实的问题。在针对“特长班”“兴趣班”等一些乱象时,作者指出,“学前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的需要还是成人的需要,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立场问题。”“当一个领域里外行在其中呼风唤雨的时候,说明这个领域的科学准则有待提高,这个领域的质量有待提高”。在讨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上,作者解读了幼儿园教师“童心永在”的双重含义,指出“要让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与直观的幼儿教师从生活的宏大背景出发思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引导我们去思考对幼儿教师提出怎样的要求是合理的,是否关心了幼儿教师的思维方式,采取真正适宜的措施去帮助幼儿教师,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管理者,而背弃了其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
“务实”体现在作者对于幼儿园课程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中。在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系列论述中,作者不仅论述了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课程的内涵是为幼儿提供有益的经验,提供做事的机会;课程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幼儿是否具有幸福感;更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理解“学前课程的编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广泛的游戏结构的展开”。文集还就幼儿园课程中普遍被关注的主题、网络核心、课程审议、托幼一体化、园本课程、课程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论述。这些论述无不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紧密相连,引发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直接反思。
通读全书,作者用真诚务实的态度讲述了“生活”和“幸福”这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生活,教育目标还原到对人幸福感的关照,正是今天面对学前教育发展良机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追求幼儿的童年幸福,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