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手擎半杯水,问自己,它是半空,还是半满?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悲观者称其为半空,乐观者称其为半满。我是个矛盾体,我可以上一刻称其为半空,下一刻称其为半满。
我对一杯水“全空”的恐惧始于八岁。那时,我跟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那是个寻常的黄昏,姥爷不在家,我家院子里的紫茉莉开得正好。突然,我小脚的姥姥摔了一跤!我目击了她摔倒的整个过程,跑过去拉她,她甩开了我的手,死活不让我拉(后来我才知道,村子里有个讲究:老人摔倒了要自己起来,被拉起来不吉利),不拉就不拉,那就由她自己起来好了。她挣扎了老半天,也没能站起来,绝望地侧伏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吓得哇哇大哭,又执意拉她起来,她索性没有了起来的意思,哭,数落着哭,叫着她的亲娘,埋怨她亲娘怎么就那么狠心,怎么就不来管她……我无比惊恐地看着她摇着满头白发不管不顾地哭,突然害怕她就这样哭死过去,于是我疯了一样奋力地去拉她,任她怎样掰我的手,推我,搡我,我就是不撒开,一直与她僵持到了姥爷回家……
那次惊吓,帮我完成了对生命无常的最初认知。我知道,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万岁”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终将迎来杯子“全空”的那一天。
“分离的痛/竟趁着拥有/来啮我了”,这是我十九岁那年写下的诗行。那一年,我在宣化读大四,想到即将到来的毕业,一下子对那个被称作“村”的大学涌上一股温柔的依恋。我忧郁地对自己说:“快好好看看这不乏美感的风中的树吧,以后,你会怀念它的。”那是一棵卷发的柳树(我在心里这样叫它),狂野的风撩着它卷曲的枝条,参差飘舞,仿佛发狠要替它将那卷发拉直,让人忍不住生出把那卷发拢住的冲动。
那棵树,果然成了我后来怀恋的坐标。一想到宣化,那棵树就抢先成为我思绪的落点。我在心里替它拢着飘飞的卷发,问它:小卷毛,你还在被那狂野的风劲吹吗?
在人生的杯子“全空”之前,一次次的离散,又何尝不是倾杯的预演?
我是个敏感脆弱的人。因为有了童年时对死亡的惊惧拟想,有了青年时对离散的刻骨忧伤,我总梦想着把每一个奢侈拥有的日子都过出非凡声色,不枉它跟我一场。
所以,当我说“讲课时,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不要以为我口吐狂言,我只不过是想用那一刻高质量的存在拼死抵御那“流光抛人”,抵御那“杯水易傾”;当我说“我用写作挹取逝川之水”,你不要以为我心高气傲,这只不过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人为了证明她活着的结绳记事,也约略等同于拿木棍在土墙上下意识地留下一道划痕。
恋爱时,喜欢折一条柳,一叶叶地往下扯,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爱”“不爱”,如果最后那片叶子是“爱”,可以莫名欢喜好久,仿佛这简陋的占卜竟可以洞穿恋人的心;今天,当我折枝在手,我不再说“爱”“不爱”,我会说“人间值得”“人间不值得”,如果最后一片叶子是“人间不值得”,我的心也不会因此而阴郁,我会微笑着告诉手中的叶片:你错了。
半空,是促我疾步快行的;半满,是令我缓步徐行的。因为恐惧过、忧郁过、焦灼过、思虑过、掂量过、不甘过、努力过、满足过,所以,我不会对着那半空饮泣,也不会对着那半满窃喜。悲观或乐观,对我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了享受这半空或半满的能力。
——人间值得,我来印证。
[怦然心动]
其实,“半空”和“半满”是一样的,是一种状态的两种称呼。在张爱玲看来,“悲观者称其为半空,乐观者称其为半满”,而在作者张丽钧的眼中,称呼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自己要学会调整生命状态——“半空,是促我疾步快行的;半满,是令我缓步徐行的”。“半空”和“半满”是相对于“全空”而言的。人生要远离和拒绝“全空”,因为那是一种惊惧的体验,是对永远失去的拟想。所以,我们要保持“半满”或“半空”的状态,即使有朝一日失去了生命的一角,我们的忧伤和哀愁也会在记忆中找到一个温暖的落脚点,比如驻扎在作者心里的那棵“卷发的柳树”,只要想起它还在大学校园里参差飘舞,心里就会涌上温柔的依恋,这份温暖是持续焐热生命的港湾。是的,只要我们在生命的河流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那么无论何时回头,都能无悔无憾,都会由衷地说一句“人间值得,我来印证”。
【文题延伸】生命留痕;不负光阴;人间值得……(小引)
我对一杯水“全空”的恐惧始于八岁。那时,我跟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那是个寻常的黄昏,姥爷不在家,我家院子里的紫茉莉开得正好。突然,我小脚的姥姥摔了一跤!我目击了她摔倒的整个过程,跑过去拉她,她甩开了我的手,死活不让我拉(后来我才知道,村子里有个讲究:老人摔倒了要自己起来,被拉起来不吉利),不拉就不拉,那就由她自己起来好了。她挣扎了老半天,也没能站起来,绝望地侧伏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吓得哇哇大哭,又执意拉她起来,她索性没有了起来的意思,哭,数落着哭,叫着她的亲娘,埋怨她亲娘怎么就那么狠心,怎么就不来管她……我无比惊恐地看着她摇着满头白发不管不顾地哭,突然害怕她就这样哭死过去,于是我疯了一样奋力地去拉她,任她怎样掰我的手,推我,搡我,我就是不撒开,一直与她僵持到了姥爷回家……
那次惊吓,帮我完成了对生命无常的最初认知。我知道,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万岁”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终将迎来杯子“全空”的那一天。
“分离的痛/竟趁着拥有/来啮我了”,这是我十九岁那年写下的诗行。那一年,我在宣化读大四,想到即将到来的毕业,一下子对那个被称作“村”的大学涌上一股温柔的依恋。我忧郁地对自己说:“快好好看看这不乏美感的风中的树吧,以后,你会怀念它的。”那是一棵卷发的柳树(我在心里这样叫它),狂野的风撩着它卷曲的枝条,参差飘舞,仿佛发狠要替它将那卷发拉直,让人忍不住生出把那卷发拢住的冲动。
那棵树,果然成了我后来怀恋的坐标。一想到宣化,那棵树就抢先成为我思绪的落点。我在心里替它拢着飘飞的卷发,问它:小卷毛,你还在被那狂野的风劲吹吗?
在人生的杯子“全空”之前,一次次的离散,又何尝不是倾杯的预演?
我是个敏感脆弱的人。因为有了童年时对死亡的惊惧拟想,有了青年时对离散的刻骨忧伤,我总梦想着把每一个奢侈拥有的日子都过出非凡声色,不枉它跟我一场。
所以,当我说“讲课时,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不要以为我口吐狂言,我只不过是想用那一刻高质量的存在拼死抵御那“流光抛人”,抵御那“杯水易傾”;当我说“我用写作挹取逝川之水”,你不要以为我心高气傲,这只不过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人为了证明她活着的结绳记事,也约略等同于拿木棍在土墙上下意识地留下一道划痕。
恋爱时,喜欢折一条柳,一叶叶地往下扯,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爱”“不爱”,如果最后那片叶子是“爱”,可以莫名欢喜好久,仿佛这简陋的占卜竟可以洞穿恋人的心;今天,当我折枝在手,我不再说“爱”“不爱”,我会说“人间值得”“人间不值得”,如果最后一片叶子是“人间不值得”,我的心也不会因此而阴郁,我会微笑着告诉手中的叶片:你错了。
半空,是促我疾步快行的;半满,是令我缓步徐行的。因为恐惧过、忧郁过、焦灼过、思虑过、掂量过、不甘过、努力过、满足过,所以,我不会对着那半空饮泣,也不会对着那半满窃喜。悲观或乐观,对我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了享受这半空或半满的能力。
——人间值得,我来印证。
[怦然心动]
其实,“半空”和“半满”是一样的,是一种状态的两种称呼。在张爱玲看来,“悲观者称其为半空,乐观者称其为半满”,而在作者张丽钧的眼中,称呼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自己要学会调整生命状态——“半空,是促我疾步快行的;半满,是令我缓步徐行的”。“半空”和“半满”是相对于“全空”而言的。人生要远离和拒绝“全空”,因为那是一种惊惧的体验,是对永远失去的拟想。所以,我们要保持“半满”或“半空”的状态,即使有朝一日失去了生命的一角,我们的忧伤和哀愁也会在记忆中找到一个温暖的落脚点,比如驻扎在作者心里的那棵“卷发的柳树”,只要想起它还在大学校园里参差飘舞,心里就会涌上温柔的依恋,这份温暖是持续焐热生命的港湾。是的,只要我们在生命的河流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那么无论何时回头,都能无悔无憾,都会由衷地说一句“人间值得,我来印证”。
【文题延伸】生命留痕;不负光阴;人间值得……(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