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始终处于动态环境的活动,对教师教学组织的要求比较高。怎样才能“活而不乱”地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呢?我的策略是:
一、选择“动而不乱”的运动队形
科学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集体性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运动队形,有序开展活动。
1.圆形队形。教师用体育游戏“吹泡泡”将幼儿组织成圆形队形,然后提醒男孩往前走一步,女孩找能看得见教师的位置站好,变成如图1的圆形队形。教师站在中间,幼儿跟着教师一起玩。
分析:圆形队形的组织快捷、方便,教师站在中间,每个幼儿都能看得见教师,与教师产生积极的互动,比较适宜组织小班幼儿开展体育活动。圆形队形还比较适宜其他年龄班的幼儿开展体育活动中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以及交流分享活动,示范者或分享者站在队形的中间,每个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听到。
2.方形队形。如大班幼儿练习投远,4队幼儿各沿一条边站,形成如图2的方形队形。第一队投完,紧接着第二队投,第三队、第四队依次进行,4队投完后全体幼儿一起捡球。
分析:投掷活动采用方形队形能充分利用运动空间。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全体幼儿都能看得见、听得清。幼儿练习时,教师能一目了然观察全体幼儿的运动情绪、运动姿势,幼儿之间也能相互观看。活动初期,一队一队地练习,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幼儿。当幼儿掌握投掷方法后,为增加练习的密度,可以要求2队或4队的幼儿同时投掷。投掷完成后,幼儿比赛捡球,比一比哪个或哪队幼儿捡球速度快,既能增加投掷活动的趣味性,又能弥补投掷活动中运动量较小的缺陷。方形队形比较适宜在原地操作锻炼器材的活动,如练习投准、玩跳跳球和跳跳鞋等。
3.4排直线队形。大班幼儿练习单双脚跳圈,排成如图3的4队直线队形。教师讲解示范时,幼儿站在等候区,1、2两队与3、4两队的幼儿面对面,中间两队幼儿蹲下,教师站中央。全体幼儿能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练习时,幼儿依次从等待区来到起点开始跳圈,完成跳圈的幼儿进入等待区中分散站立,边等待边看同伴的运动,整个活动紧凑有序。
分析:4排直线队形是教师日常组织体育活动时常用的队形。教师巧妙地把等候区的位置设在运动区的两侧,使幼儿在等待时能观看和学习同伴的动作,解决了他们等待时由于无所事事而嬉戏的问题。同时由于返回的运动路线缩短,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到全体幼儿,还能较好地解决教师讲解示范中幼儿听不清、看不明的问题。直线形的队形比较适宜移动类的运动,如走、跑、跳等,队伍数量可根据运动场地、运动项目、运动人数灵活变成2队、6队等。
适宜的队形既能帮助幼儿有序运动,又能减少等待和教师无谓的组织。然而运动队形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点滴渗透队列学习的内容,帮助幼儿逐步积累运动方位、运动线路等运动空间的经验。如3岁~4岁幼儿,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按指示与要求站成圆形;4岁~5岁幼儿,初步形成横队、纵队的意识,能根据信号的要求站成2路、4路横队或纵队等;5岁~6岁幼儿能与他人合作站成多种队形。
二、建立“活而不乱”的运动信号
信号具有组织、指导、交流的功能,是体育教学重要的调控方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建立哨声、队列、肢体、语言等各种信号,传递教师发出的相关指示,实现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1.哨声信号。大班幼儿练习投远,教师利用哨声组织教学。短促哨声表示的是投掷,而长哨声表示的是捡球。如教师喊“第一队”,紧接着短促哨声一响,第一队的幼儿听到哨声后马上投掷;第一队投掷完,教师又发出指令“第二队”,紧接着短促哨声又一响,第二队的幼儿听到哨声后马上投掷……4队幼儿都投掷完,教师吹起长哨声,幼儿听到长哨声后,马上跑去捡球。再响两次短促的哨声,幼儿回到原位马上做好投掷的预备姿势,准备投掷。
分析:在体育活动中,哨声是教师的“第二语言”,简单明了的哨声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信息转达给幼儿。教师用哨声指示幼儿投掷、捡球、归队及做投掷的动作,整个活动中幼儿完全能听懂哨声传递的动作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可有意识地用哨声信号辅助教学,如“嘟!嘟——”的意思是“集合”;“嘟!嘟!嘟!嘟!嘟!”的意思是“一一〡一二一〡”,用于踏步练习。哨声作为信号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特定的哨声信号,并长期保持一致。此外,要根据需要使用哨声信号,频繁过度地使用可能会变成噪音。
2.队列信号。体育活动开始,教师对幼儿说:立正,稍息。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玩个游戏,请大家两手侧平举转一圈,手不要碰到同伴,调整好与同伴的间距……
分析:这是一个常态体育活动中幼儿做准备动作前的一幕,教师发出三个队列口令(立正、稍息、侧平举),幼儿听到口令后迅速做相应的动作。队列信号还有看齐、齐步—走、预备—跑、向左(右、后)转、原地踏步等。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渐渗透队列信号的内容,高效整队,培养幼儿在集体行动中迅速、整齐的行为。
3.手势信号。集合时,教师左手握拳,右手手掌张开,表示男孩排在左边,女孩排在右边。幼儿看到教师的手势后,马上分性别站好;排队时,教师左手举高,右手放低,表示个头高的幼儿站左边,个头矮的幼儿站右边,幼儿看到教师的手势后,马上按高矮站好。
分析:教师用手势表明幼儿的站位,简单明了,无声胜有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手势还能暗示幼儿观察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但是教师在使用手势信号时,要注意手势动作幅度的大小和方位角度,动作要明快、果断,使教师的意图表达既准确又及时。
4.游戏性信号。大班幼儿练习单双脚跳圈,在跳圈之前是30米快跑,队形是2路纵队,快跑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玩“画‘王’字”的游戏,教师扮演老虎边走边书空“王”字,幼儿扮演小动物在教师后面无声地跟走。当教师书空完“王”字回头时,幼儿要瞬间保持站立不动的姿势。玩了几次游戏之后,幼儿自然以教师为中心分散站立,这时教师一声令下,幼儿便很快形成了4排直线队形。
分析:这样改变队形充满游戏性,趣而有序,活而不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改变运动队形或瞬时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玩许多小游戏,如“木头人”“人虎枪”等。
运动中的信号形式多样,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爱好,建立灵活多样的信号,调整幼儿的运动情绪与注意力,使整个活动少说教,多运动,充满情趣。
三、发挥器械“不动而巧玩”的价值
器材布置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组织工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与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有利于保证安全、增加练习密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巧妙地运用运动场地与器械,使活动既有价值又高效。
例如利用竹梯,小班开展行走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自主地在平放于地上的竹梯上或竹梯内行走;第二个环节是教师在竹梯一端或两端的下面放一个轮胎,幼儿高抬腿走,提高走的难度。中班进行行走练习:第一个环节是一个人自由快速地行走,可以走竹梯的横档,也可以走竹梯的竖档;第二个环节是两人合作走,如同向走、面对面走、背靠背走,可走横档、走竖档、走空档等;第三个环节是多人合作走。大班则进行跳、跑的练习。第一个环节是自由探索在竹梯中的各种各样的跳,有单、双脚在空档跳,有在竖档两侧行进跳,有站着分合跳、蹲着分合跳,有手撑地分合跳等;第二个环节重点练习分合跳;第三个环节是在空档里高抬腿跑。
分析:利用竹梯之类的中型运动器械开展教学,布置运动场地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在活动中途摆放运动器械,幼儿运动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基于这方面的思考,可充分挖掘竹梯“不动而巧玩”的价值,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开展活动。如小班是独立走;中班走的人数逐渐增加,由一人到两人再到多人,由独立到合作,行走的难度逐渐加大;大班是通过基本动作的变化,让幼儿从探索性的运动到挑战性的运动。
“活而不乱”高效组织集体性体育活动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运动内容、器械性质选择教学策略,并灵活地组织实施。
一、选择“动而不乱”的运动队形
科学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集体性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运动队形,有序开展活动。
1.圆形队形。教师用体育游戏“吹泡泡”将幼儿组织成圆形队形,然后提醒男孩往前走一步,女孩找能看得见教师的位置站好,变成如图1的圆形队形。教师站在中间,幼儿跟着教师一起玩。
分析:圆形队形的组织快捷、方便,教师站在中间,每个幼儿都能看得见教师,与教师产生积极的互动,比较适宜组织小班幼儿开展体育活动。圆形队形还比较适宜其他年龄班的幼儿开展体育活动中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以及交流分享活动,示范者或分享者站在队形的中间,每个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听到。
2.方形队形。如大班幼儿练习投远,4队幼儿各沿一条边站,形成如图2的方形队形。第一队投完,紧接着第二队投,第三队、第四队依次进行,4队投完后全体幼儿一起捡球。
分析:投掷活动采用方形队形能充分利用运动空间。教师在中间讲解、示范,全体幼儿都能看得见、听得清。幼儿练习时,教师能一目了然观察全体幼儿的运动情绪、运动姿势,幼儿之间也能相互观看。活动初期,一队一队地练习,便于教师观察和指导幼儿。当幼儿掌握投掷方法后,为增加练习的密度,可以要求2队或4队的幼儿同时投掷。投掷完成后,幼儿比赛捡球,比一比哪个或哪队幼儿捡球速度快,既能增加投掷活动的趣味性,又能弥补投掷活动中运动量较小的缺陷。方形队形比较适宜在原地操作锻炼器材的活动,如练习投准、玩跳跳球和跳跳鞋等。
3.4排直线队形。大班幼儿练习单双脚跳圈,排成如图3的4队直线队形。教师讲解示范时,幼儿站在等候区,1、2两队与3、4两队的幼儿面对面,中间两队幼儿蹲下,教师站中央。全体幼儿能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练习时,幼儿依次从等待区来到起点开始跳圈,完成跳圈的幼儿进入等待区中分散站立,边等待边看同伴的运动,整个活动紧凑有序。
分析:4排直线队形是教师日常组织体育活动时常用的队形。教师巧妙地把等候区的位置设在运动区的两侧,使幼儿在等待时能观看和学习同伴的动作,解决了他们等待时由于无所事事而嬉戏的问题。同时由于返回的运动路线缩短,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到全体幼儿,还能较好地解决教师讲解示范中幼儿听不清、看不明的问题。直线形的队形比较适宜移动类的运动,如走、跑、跳等,队伍数量可根据运动场地、运动项目、运动人数灵活变成2队、6队等。
适宜的队形既能帮助幼儿有序运动,又能减少等待和教师无谓的组织。然而运动队形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点滴渗透队列学习的内容,帮助幼儿逐步积累运动方位、运动线路等运动空间的经验。如3岁~4岁幼儿,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按指示与要求站成圆形;4岁~5岁幼儿,初步形成横队、纵队的意识,能根据信号的要求站成2路、4路横队或纵队等;5岁~6岁幼儿能与他人合作站成多种队形。
二、建立“活而不乱”的运动信号
信号具有组织、指导、交流的功能,是体育教学重要的调控方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建立哨声、队列、肢体、语言等各种信号,传递教师发出的相关指示,实现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1.哨声信号。大班幼儿练习投远,教师利用哨声组织教学。短促哨声表示的是投掷,而长哨声表示的是捡球。如教师喊“第一队”,紧接着短促哨声一响,第一队的幼儿听到哨声后马上投掷;第一队投掷完,教师又发出指令“第二队”,紧接着短促哨声又一响,第二队的幼儿听到哨声后马上投掷……4队幼儿都投掷完,教师吹起长哨声,幼儿听到长哨声后,马上跑去捡球。再响两次短促的哨声,幼儿回到原位马上做好投掷的预备姿势,准备投掷。
分析:在体育活动中,哨声是教师的“第二语言”,简单明了的哨声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信息转达给幼儿。教师用哨声指示幼儿投掷、捡球、归队及做投掷的动作,整个活动中幼儿完全能听懂哨声传递的动作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可有意识地用哨声信号辅助教学,如“嘟!嘟——”的意思是“集合”;“嘟!嘟!嘟!嘟!嘟!”的意思是“一一〡一二一〡”,用于踏步练习。哨声作为信号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特定的哨声信号,并长期保持一致。此外,要根据需要使用哨声信号,频繁过度地使用可能会变成噪音。
2.队列信号。体育活动开始,教师对幼儿说:立正,稍息。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玩个游戏,请大家两手侧平举转一圈,手不要碰到同伴,调整好与同伴的间距……
分析:这是一个常态体育活动中幼儿做准备动作前的一幕,教师发出三个队列口令(立正、稍息、侧平举),幼儿听到口令后迅速做相应的动作。队列信号还有看齐、齐步—走、预备—跑、向左(右、后)转、原地踏步等。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渐渗透队列信号的内容,高效整队,培养幼儿在集体行动中迅速、整齐的行为。
3.手势信号。集合时,教师左手握拳,右手手掌张开,表示男孩排在左边,女孩排在右边。幼儿看到教师的手势后,马上分性别站好;排队时,教师左手举高,右手放低,表示个头高的幼儿站左边,个头矮的幼儿站右边,幼儿看到教师的手势后,马上按高矮站好。
分析:教师用手势表明幼儿的站位,简单明了,无声胜有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手势还能暗示幼儿观察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但是教师在使用手势信号时,要注意手势动作幅度的大小和方位角度,动作要明快、果断,使教师的意图表达既准确又及时。
4.游戏性信号。大班幼儿练习单双脚跳圈,在跳圈之前是30米快跑,队形是2路纵队,快跑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玩“画‘王’字”的游戏,教师扮演老虎边走边书空“王”字,幼儿扮演小动物在教师后面无声地跟走。当教师书空完“王”字回头时,幼儿要瞬间保持站立不动的姿势。玩了几次游戏之后,幼儿自然以教师为中心分散站立,这时教师一声令下,幼儿便很快形成了4排直线队形。
分析:这样改变队形充满游戏性,趣而有序,活而不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改变运动队形或瞬时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玩许多小游戏,如“木头人”“人虎枪”等。
运动中的信号形式多样,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爱好,建立灵活多样的信号,调整幼儿的运动情绪与注意力,使整个活动少说教,多运动,充满情趣。
三、发挥器械“不动而巧玩”的价值
器材布置是体育教学特有的教学组织工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与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有利于保证安全、增加练习密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巧妙地运用运动场地与器械,使活动既有价值又高效。
例如利用竹梯,小班开展行走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幼儿自主地在平放于地上的竹梯上或竹梯内行走;第二个环节是教师在竹梯一端或两端的下面放一个轮胎,幼儿高抬腿走,提高走的难度。中班进行行走练习:第一个环节是一个人自由快速地行走,可以走竹梯的横档,也可以走竹梯的竖档;第二个环节是两人合作走,如同向走、面对面走、背靠背走,可走横档、走竖档、走空档等;第三个环节是多人合作走。大班则进行跳、跑的练习。第一个环节是自由探索在竹梯中的各种各样的跳,有单、双脚在空档跳,有在竖档两侧行进跳,有站着分合跳、蹲着分合跳,有手撑地分合跳等;第二个环节重点练习分合跳;第三个环节是在空档里高抬腿跑。
分析:利用竹梯之类的中型运动器械开展教学,布置运动场地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在活动中途摆放运动器械,幼儿运动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基于这方面的思考,可充分挖掘竹梯“不动而巧玩”的价值,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开展活动。如小班是独立走;中班走的人数逐渐增加,由一人到两人再到多人,由独立到合作,行走的难度逐渐加大;大班是通过基本动作的变化,让幼儿从探索性的运动到挑战性的运动。
“活而不乱”高效组织集体性体育活动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运动内容、器械性质选择教学策略,并灵活地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