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鉴于诵读教学的尴尬现状,我们应该把提高诵读教学提上日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在语文课堂实施诵读教学,切实提高阅读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我们要抓的一件大事。
曾经的语文课上,占据课堂中心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也局限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他们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习惯性地肢解分析,每节课都在解决生词、划分部分、提炼中心,学生则习惯了去当听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存在,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现代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
“大阅读”是近年来达成共识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既成的说法,它包括大量地阅读和读大气的文章。大量地阅读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博览群书,或精读或略读,或字斟句酌或一跳而过,这样才能拓宽知识面,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大气的文章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读书,要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这就对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应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替学生把好关。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革新,与之相适应的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内容决定形式,选择好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愉快情绪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就要改革教材,精选诵读的内容。课本要选择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文标准应该“取法乎上”,这里说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而且,要兼顾各种文体,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为口语交际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选择既有健康的内容又能表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学生的诵读内容。
增加背诵内容并不代表要全篇皆背,篇篇皆背,对于背诵的内容还是要精心选择的。它可以是一首优美的短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还可以是一个作品中精彩的片段。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背诵篇目可以增加,涵盖的范围也可以更广,比如适当地增加外国的名家名篇和中外时文,这样更能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紧随时代步伐,培养创新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历代教育家呕心沥血、精心筛选的上乘之作,是诵读的主要内容。但教材中的文章终归是有限的,面窄量小,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扩大诵读内容。不仅要诵读课内的,还要诵读课外的;不仅要诵读文学类的,如诗歌、散文等,还要诵读科技类的作品,这样学生诵读的多了,才能对各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鉴别、欣赏,才能理解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阶段性很强,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诵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性,所以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三年的诵读训练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明确书本中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须熟读成诵。这样,学生对全学期的诵读任务了然于胸,早有心理准备,平时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主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应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诵读不仅是倾听他人诵读文本,语文学习应以学习者自己诵读为主,在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这不仅体现在诵读技术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方面,更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的指导。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诵读,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测,把编写结构提纲、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作为课后诵读的作业。可以采用同学每天互查、家长定期检查、教师随时抽查等形式,互相督促,及时反馈,善始善终,确保成效。围绕诵读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练习和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背诵效果、诵读质量进行评价检测。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优势和不足。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
[2]陈业桃,关于语文诵读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
[3]潘衍习,诵读经典,益在儿童,惠及成人[N]
[4]陈梦然,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诵读习惯的培养[J]
曾经的语文课上,占据课堂中心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也局限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他们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习惯性地肢解分析,每节课都在解决生词、划分部分、提炼中心,学生则习惯了去当听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存在,剥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现代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
“大阅读”是近年来达成共识的大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既成的说法,它包括大量地阅读和读大气的文章。大量地阅读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博览群书,或精读或略读,或字斟句酌或一跳而过,这样才能拓宽知识面,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大气的文章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读书,要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这就对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应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替学生把好关。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革新,与之相适应的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内容决定形式,选择好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愉快情绪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就要改革教材,精选诵读的内容。课本要选择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文标准应该“取法乎上”,这里说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而且,要兼顾各种文体,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为口语交际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选择既有健康的内容又能表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学生的诵读内容。
增加背诵内容并不代表要全篇皆背,篇篇皆背,对于背诵的内容还是要精心选择的。它可以是一首优美的短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还可以是一个作品中精彩的片段。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背诵篇目可以增加,涵盖的范围也可以更广,比如适当地增加外国的名家名篇和中外时文,这样更能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紧随时代步伐,培养创新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历代教育家呕心沥血、精心筛选的上乘之作,是诵读的主要内容。但教材中的文章终归是有限的,面窄量小,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扩大诵读内容。不仅要诵读课内的,还要诵读课外的;不仅要诵读文学类的,如诗歌、散文等,还要诵读科技类的作品,这样学生诵读的多了,才能对各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鉴别、欣赏,才能理解各类文章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阶段性很强,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诵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性,所以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三年的诵读训练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诵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明确书本中哪些篇目应全文背诵,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须熟读成诵。这样,学生对全学期的诵读任务了然于胸,早有心理准备,平时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主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应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诵读不仅是倾听他人诵读文本,语文学习应以学习者自己诵读为主,在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诵读的知识对于学生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这不仅体现在诵读技术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方面,更体现在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的指导。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诵读,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测,把编写结构提纲、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作为课后诵读的作业。可以采用同学每天互查、家长定期检查、教师随时抽查等形式,互相督促,及时反馈,善始善终,确保成效。围绕诵读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练习和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背诵效果、诵读质量进行评价检测。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优势和不足。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
[2]陈业桃,关于语文诵读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探讨[J]
[3]潘衍习,诵读经典,益在儿童,惠及成人[N]
[4]陈梦然,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诵读习惯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