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41-01
中考之前每一位物理教师都会利用几近一学期的授课时间进行最后的总复习。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大家苦苦思索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贯彻多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应成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主阵地,要求打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开放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即便是以“知识重复、能力提高”为主的复习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记忆了多少概念公式,理解了多少知识点,掌握了哪些解题技巧等等,而应坚持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课才不会变成简单的“习题课、考试课、知识加工课”。
另外,因为都是学过的知识,学生往往没有多大的热情,上课也不愿主动参与。此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信任、关怀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严格要求学生,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辟论述是对教法与学法二者关系的最佳概括。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复习课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
首先,教给预习的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某一重要原理或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笔记的同时,完成相关填空。同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将易错的题型整理好。
其次,教给总结归纳的方法。所谓总结归纳的方法是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地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整理归纳、概括集中,使其更条理化、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品质得到发展。
最后,教给解题的方法。教师要以典型例题,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明确所求的问题。弄清此题涉及哪些物理量、物理定理、公式,可用哪些方法求解,哪种方法更好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所需实验器材最少。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将题进行改造,创新,做到一题多变,使学生解一道题会一道题,摆脱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缜密,更全面。
三、抓住“双基”,构建知识结构
新课程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综合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决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正是为了知识的提取与应用。在物理总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书上的每一幅图,包括图象、图形、图表甚至漫画,都要使学生弄懂它们的含义,比如说明了什么道理,体现了什么样的物理知识。书上的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典型实验,都要让学生清楚它们的目的、原理、器材、现象、结论等。
比如,在复习“探索更小的微粒”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一连串的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原子总是呈中性吗……这些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决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解决的,它要求学生,必须从许多生活现象或典型实验中提取物理概念,自己学会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的结构线索,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四、注意避免传统复习课的几点不当做法
1、纸上谈兵,缺乏实践
以往的复习课往往注重对物理规律和公式的记忆,甚至对实践性很强的实验,都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忆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根本不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新课程对实验知识的考查,早已舍弃了以往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方式,强调“要考出做与不做的区别”。而且,考查中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设计实验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靠机械地背实验是做不到的。
2、题海战术,缺乏创新
有的老师,喜欢将以往的中考题拿来给学生练习,有时是以知识块的形式整理出来,比如“光现象中考题汇编”、“力学题汇编”;有的是以题型分类的形式进行整理,如“中考作图题集粹”、“中考实验题盘点”。更简单的就干脆把各地的中考试卷让学生一份接一份的做。这种“只重过去,不重未来”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很容易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深沼。
3、闭门造车,缺乏应用
在物理复习中不能只顾“闭门造车”,“就题讲题”,不考虑问题的生活性、情境性,搞纯粹的数字运算和公式演变。而应加强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加强应用意识,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复习中要关注课本上的“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这些版块。尽管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不会作为知识点出现,但往往会作为题目的情境。适当指导学生阅读,会减轻学生遇到陌生情境的心理压力,增强复习课的新颖性。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总结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学生当作教学第一要素,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中考之前每一位物理教师都会利用几近一学期的授课时间进行最后的总复习。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大家苦苦思索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贯彻多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应成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主阵地,要求打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开放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即便是以“知识重复、能力提高”为主的复习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记忆了多少概念公式,理解了多少知识点,掌握了哪些解题技巧等等,而应坚持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课才不会变成简单的“习题课、考试课、知识加工课”。
另外,因为都是学过的知识,学生往往没有多大的热情,上课也不愿主动参与。此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信任、关怀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严格要求学生,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古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辟论述是对教法与学法二者关系的最佳概括。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复习课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
首先,教给预习的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某一重要原理或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笔记的同时,完成相关填空。同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将易错的题型整理好。
其次,教给总结归纳的方法。所谓总结归纳的方法是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地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整理归纳、概括集中,使其更条理化、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品质得到发展。
最后,教给解题的方法。教师要以典型例题,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条件,明确所求的问题。弄清此题涉及哪些物理量、物理定理、公式,可用哪些方法求解,哪种方法更好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所需实验器材最少。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将题进行改造,创新,做到一题多变,使学生解一道题会一道题,摆脱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缜密,更全面。
三、抓住“双基”,构建知识结构
新课程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综合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决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正是为了知识的提取与应用。在物理总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课本,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书上的每一幅图,包括图象、图形、图表甚至漫画,都要使学生弄懂它们的含义,比如说明了什么道理,体现了什么样的物理知识。书上的每一个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典型实验,都要让学生清楚它们的目的、原理、器材、现象、结论等。
比如,在复习“探索更小的微粒”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一连串的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原子总是呈中性吗……这些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决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解决的,它要求学生,必须从许多生活现象或典型实验中提取物理概念,自己学会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的结构线索,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四、注意避免传统复习课的几点不当做法
1、纸上谈兵,缺乏实践
以往的复习课往往注重对物理规律和公式的记忆,甚至对实践性很强的实验,都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忆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根本不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新课程对实验知识的考查,早已舍弃了以往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方式,强调“要考出做与不做的区别”。而且,考查中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设计实验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靠机械地背实验是做不到的。
2、题海战术,缺乏创新
有的老师,喜欢将以往的中考题拿来给学生练习,有时是以知识块的形式整理出来,比如“光现象中考题汇编”、“力学题汇编”;有的是以题型分类的形式进行整理,如“中考作图题集粹”、“中考实验题盘点”。更简单的就干脆把各地的中考试卷让学生一份接一份的做。这种“只重过去,不重未来”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且很容易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深沼。
3、闭门造车,缺乏应用
在物理复习中不能只顾“闭门造车”,“就题讲题”,不考虑问题的生活性、情境性,搞纯粹的数字运算和公式演变。而应加强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加强应用意识,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复习中要关注课本上的“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这些版块。尽管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不会作为知识点出现,但往往会作为题目的情境。适当指导学生阅读,会减轻学生遇到陌生情境的心理压力,增强复习课的新颖性。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总结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把学生当作教学第一要素,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