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提出,要借助多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如果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将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借助多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不仅仅如此,多媒体技术还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达到激情、启智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一、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飞扬激情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从创设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教学优势。它可以利用录像、录音、投影等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但课时紧张的难题,拨动学生“学”的心弦,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飞扬起孩子们“学”的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一开始没有和以往一样让孩子打开课文,初读文本,而是先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插图1和插图4),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幅图,太阳和风都翘起了大拇指。第二幅图上只有太阳翘起大拇指。第一幅图的两个大拇指,是奖给他们自己的,第二幅图的一个大拇指是奖给风婆婆的。太阳怎么会把大拇指奖给风的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尽情地大声读起课文来。这样,两幅图的差异引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和冲动,好奇心驱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再现情境,让语文课堂启迪思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和见是教学基础。在教学中,当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我就用多媒体再现内容情境,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即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突破思维定势,闪现智慧火花。
如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淀不够深厚,记忆、观察、想象、审美的能力都不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草原的风光,如临其境地到草原上去参观游玩,去驰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我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情景:一望无垠的草原,牛羊成群地在草原上吃草,牧民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牧民跨上马背追赶羊群……当这些草原美景及牧民们的游牧生活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他们也沉浸在喜悦亢奋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经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启发,学生在这一“闻”一“见”中把所有学习中的疑云都一一化解,顿时茅塞顿开,对于文本的感情朗读也更有声有色。
三、升华情境,让语文课堂彰显灵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是为了给学生的思维联想创设一种合情合理而又水到渠成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富有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自主的灵动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如课文知识的拓展、课文情节的续编、课文背景的资料补充等,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想象或是向课外延伸搭建平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我用多媒体把学生刚才说的几种动物演示在大屏幕上,并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小壁虎没有向课文中的小鱼、老牛、小燕子借尾巴,而是向屏幕中的这些动物借尾巴,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小组交流并结合大屏幕上动物图像的提示,又创作出很多“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而我在课前,便把小壁虎向小猴子借尾巴的经过制作成动画,这时再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看到自己编的故事可以“活”起来很高兴。我趁热打铁,鼓励说:“请大家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动画,请大家一起欣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仿佛插上了一对有力的想象翅膀,自由翱翔,边讲边欣赏各种故事的版本。可见,教师在挖掘教材本身想象空间的同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来点睛的话,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且能使语文课堂彰显出它所独有的灵性。
又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当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太阳和风各自有什么本领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孩子们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过渡的知识桥梁,使学生了解了太阳和风各有各的本领,在理解它们比什么、怎么比、比的结果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插图夸夸对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悟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第三天,风遇到了太阳,他们会干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想,延伸了故事情节,诱发了学生续遍故事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故事内容。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选择多媒体设备,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忠剑.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北京: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72.
[2]汪建东.江苏教育技术.南京: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1:44.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如果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将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借助多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不仅仅如此,多媒体技术还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达到激情、启智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一、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飞扬激情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从创设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教学优势。它可以利用录像、录音、投影等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但课时紧张的难题,拨动学生“学”的心弦,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飞扬起孩子们“学”的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一开始没有和以往一样让孩子打开课文,初读文本,而是先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插图1和插图4),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幅图,太阳和风都翘起了大拇指。第二幅图上只有太阳翘起大拇指。第一幅图的两个大拇指,是奖给他们自己的,第二幅图的一个大拇指是奖给风婆婆的。太阳怎么会把大拇指奖给风的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尽情地大声读起课文来。这样,两幅图的差异引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和冲动,好奇心驱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再现情境,让语文课堂启迪思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和见是教学基础。在教学中,当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我就用多媒体再现内容情境,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即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突破思维定势,闪现智慧火花。
如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淀不够深厚,记忆、观察、想象、审美的能力都不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草原的风光,如临其境地到草原上去参观游玩,去驰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我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情景:一望无垠的草原,牛羊成群地在草原上吃草,牧民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牧民跨上马背追赶羊群……当这些草原美景及牧民们的游牧生活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他们也沉浸在喜悦亢奋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经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启发,学生在这一“闻”一“见”中把所有学习中的疑云都一一化解,顿时茅塞顿开,对于文本的感情朗读也更有声有色。
三、升华情境,让语文课堂彰显灵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是为了给学生的思维联想创设一种合情合理而又水到渠成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富有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自主的灵动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如课文知识的拓展、课文情节的续编、课文背景的资料补充等,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想象或是向课外延伸搭建平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我用多媒体把学生刚才说的几种动物演示在大屏幕上,并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小壁虎没有向课文中的小鱼、老牛、小燕子借尾巴,而是向屏幕中的这些动物借尾巴,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小组交流并结合大屏幕上动物图像的提示,又创作出很多“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而我在课前,便把小壁虎向小猴子借尾巴的经过制作成动画,这时再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看到自己编的故事可以“活”起来很高兴。我趁热打铁,鼓励说:“请大家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动画,请大家一起欣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仿佛插上了一对有力的想象翅膀,自由翱翔,边讲边欣赏各种故事的版本。可见,教师在挖掘教材本身想象空间的同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来点睛的话,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且能使语文课堂彰显出它所独有的灵性。
又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当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太阳和风各自有什么本领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孩子们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过渡的知识桥梁,使学生了解了太阳和风各有各的本领,在理解它们比什么、怎么比、比的结果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插图夸夸对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悟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第三天,风遇到了太阳,他们会干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想,延伸了故事情节,诱发了学生续遍故事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故事内容。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选择多媒体设备,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忠剑.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北京: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72.
[2]汪建东.江苏教育技术.南京: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