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可谓是精妙绝伦,本文通过下人们的表现、林黛玉的心理以及二人出场顺序的安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匠心,以提高课堂成效,为教学增色。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81-1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便为高中生们提供了一把踏进宝库的钥匙。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姐妹等,但有两个人物却是重中之重:一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国府大管家王熙凤;一个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荣国府继承人贾宝玉。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曹雪芹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情态万种,各有千秋,而又无不栩栩如生。对于王熙凤与贾宝玉这两个贾府的核心人物,作者更是调动多种手段,千锤百炼,对他们的亮相登场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阅读,以期提供教学亮点,为课堂增色。
一、下人们的表现
贾家势大,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固然让我们欣赏不已,但也不能遗忘了一群不起眼的角色,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但他们却在关键之处如绿叶般衬托出主要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场是由后院而入,“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房进来。”“一群”、“围拥”这样的字眼展现出来的是王熙凤的气派,要知道《红楼梦》所有故事都是在荣宁二府这个生活大舞台上展开的,而身为荣国府这个庞大复杂的贵族之家的财政大权的掌握者,其身边必然有一大群的女仆环绕在她周围,一呼百应。短短一句话的描写,王熙凤的威势扑面而来。
贾宝玉出场同样是由外而入,“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里丫鬟对宝玉的称谓值得揣摩。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儿子,是荣国府未来的主人,而丫鬟却直呼其名,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中,显得太不合规矩。然而这也是作者匠心之所在。丫鬟的这一声“宝玉”亲切轻松而又略显兴奋,显然平日与宝玉关系颇为亲密,如小伙伴般不分尊卑,这不仅印证了前文“最喜在內帏厮混”之语,又为后文宝玉不拘礼法、待人平等,与“正统”世界格格不入做了鋪垫。从小丫鬟的“笑”也可以看出,宝玉随意自由、率真可爱,完全没有小主人的架子,他的到来犹如一阵清风,一缕阳光,吹散了拘谨,照亮了严肃。
二、林黛玉的心理
两人的出场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俊眼”看到的,自然会引起她的内心反应。黛玉聪敏细心,因此她的发现新奇而丰富,她的心理活动含蓄而真切,对初次见面的两个人物,一个“纳罕”,一个先“疑惑”再到“大吃一惊”,这不同的心理背后隐藏的东西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当王熙凤的声音传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意为黛玉感到诧异、惊奇,原因是“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可见王熙凤的放肆和当时威严的气氛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让黛玉这个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的新人产生这种特殊的感觉也是极其自然的。人与人的交往往往看重“第一印象”,黛玉的“纳罕”,折射出的是王熙凤在整个贾家独一无二的地位,尤其是在德高望重的“老祖宗”——贾母面前,她的地位无可取代。也正因为读者随黛玉“纳罕”过了,以后再看见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口无遮拦、说笑阿谀,便也见怪不怪了。正如“甲戊本”脂批所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与王熙凤惊雷般的出场不同,作者在贾宝玉出场之前布置足了局势。除了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重点介绍了这位“更奇”的公子外,在这一回里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以及对母亲之话的回忆,对他进行了二次介绍,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重重渲染之下,让知书达理的黛玉心中不禁多了分怀疑:“这世上果真竟有如此‘惫懒’之人?”而当宝玉正式出场,黛玉却“大吃一惊”,非但之前那“懵懂顽童”的印象一扫而空,还“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如果说黛玉在见到王熙凤的“惊”源于所见人物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那么这一次的“惊”则是源于所见人物与自己内心印象的不协调。
三、出场顺序
从上文的对比来看,王熙凤与宝玉的出场可谓是各有特色,摇曳生姿,如脂批所说“相映而不相犯”,除了准确地描摹以外,作者还在二人的出场顺序上做了精心的安排。
王熙凤的出场是在黛玉已经和贾府诸女眷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况下,这个时间最为恰当,第一,贾母与久别的外孙女重逢的情感高潮已过;第二,王熙凤是贾府的大管家,自然而然紧跟着“老祖宗”出场;第三,黛玉对贾府的家规已初步了解,众人在场更便于多面地表现她的性格。所以此刻是王熙凤的专属舞台,她在这个舞台上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尽展机敏与才干,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宝玉作为作品的男主人公,倒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读者们都迫不及待地期盼着宝黛这对璧人能尽早相见,而作者偏偏在白日打发他去“庙里还愿”了,直到众人晚饭过后,他才“姗姗来迟”。但宝玉是迈着青春的步伐迅速登场的,甚至还未等丫鬟话报完,便闯入了黛玉的眼帘,也闯入了黛玉的心扉。经过一天的劳累,黛玉此刻已由大喜大悲的情绪中逐渐恢复平静,也从白天的繁文缛节中稍作解脱,宝玉在此时登场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宝黛初会”是二人此生命运交汇的开始,自然需要排除一切闲杂之事,让读者沉浸在这份初见的美好之中。
总之,二人的出场透露着作者刻画人物的匠心,或突出性格,或关联情节,这些“点”散落在同篇文章的不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截取、组合并进行对比,在细致深入地赏析过后能够使各自的特点得以放大凸显,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清晰,印象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朱昌元.勾连比较,营造教学“亮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2]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安徽 马鞍山243000)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81-1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便为高中生们提供了一把踏进宝库的钥匙。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姐妹等,但有两个人物却是重中之重:一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国府大管家王熙凤;一个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荣国府继承人贾宝玉。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曹雪芹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情态万种,各有千秋,而又无不栩栩如生。对于王熙凤与贾宝玉这两个贾府的核心人物,作者更是调动多种手段,千锤百炼,对他们的亮相登场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阅读,以期提供教学亮点,为课堂增色。
一、下人们的表现
贾家势大,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固然让我们欣赏不已,但也不能遗忘了一群不起眼的角色,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但他们却在关键之处如绿叶般衬托出主要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场是由后院而入,“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房进来。”“一群”、“围拥”这样的字眼展现出来的是王熙凤的气派,要知道《红楼梦》所有故事都是在荣宁二府这个生活大舞台上展开的,而身为荣国府这个庞大复杂的贵族之家的财政大权的掌握者,其身边必然有一大群的女仆环绕在她周围,一呼百应。短短一句话的描写,王熙凤的威势扑面而来。
贾宝玉出场同样是由外而入,“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里丫鬟对宝玉的称谓值得揣摩。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儿子,是荣国府未来的主人,而丫鬟却直呼其名,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中,显得太不合规矩。然而这也是作者匠心之所在。丫鬟的这一声“宝玉”亲切轻松而又略显兴奋,显然平日与宝玉关系颇为亲密,如小伙伴般不分尊卑,这不仅印证了前文“最喜在內帏厮混”之语,又为后文宝玉不拘礼法、待人平等,与“正统”世界格格不入做了鋪垫。从小丫鬟的“笑”也可以看出,宝玉随意自由、率真可爱,完全没有小主人的架子,他的到来犹如一阵清风,一缕阳光,吹散了拘谨,照亮了严肃。
二、林黛玉的心理
两人的出场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俊眼”看到的,自然会引起她的内心反应。黛玉聪敏细心,因此她的发现新奇而丰富,她的心理活动含蓄而真切,对初次见面的两个人物,一个“纳罕”,一个先“疑惑”再到“大吃一惊”,这不同的心理背后隐藏的东西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当王熙凤的声音传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意为黛玉感到诧异、惊奇,原因是“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可见王熙凤的放肆和当时威严的气氛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让黛玉这个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的新人产生这种特殊的感觉也是极其自然的。人与人的交往往往看重“第一印象”,黛玉的“纳罕”,折射出的是王熙凤在整个贾家独一无二的地位,尤其是在德高望重的“老祖宗”——贾母面前,她的地位无可取代。也正因为读者随黛玉“纳罕”过了,以后再看见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口无遮拦、说笑阿谀,便也见怪不怪了。正如“甲戊本”脂批所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与王熙凤惊雷般的出场不同,作者在贾宝玉出场之前布置足了局势。除了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重点介绍了这位“更奇”的公子外,在这一回里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以及对母亲之话的回忆,对他进行了二次介绍,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重重渲染之下,让知书达理的黛玉心中不禁多了分怀疑:“这世上果真竟有如此‘惫懒’之人?”而当宝玉正式出场,黛玉却“大吃一惊”,非但之前那“懵懂顽童”的印象一扫而空,还“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如果说黛玉在见到王熙凤的“惊”源于所见人物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那么这一次的“惊”则是源于所见人物与自己内心印象的不协调。
三、出场顺序
从上文的对比来看,王熙凤与宝玉的出场可谓是各有特色,摇曳生姿,如脂批所说“相映而不相犯”,除了准确地描摹以外,作者还在二人的出场顺序上做了精心的安排。
王熙凤的出场是在黛玉已经和贾府诸女眷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况下,这个时间最为恰当,第一,贾母与久别的外孙女重逢的情感高潮已过;第二,王熙凤是贾府的大管家,自然而然紧跟着“老祖宗”出场;第三,黛玉对贾府的家规已初步了解,众人在场更便于多面地表现她的性格。所以此刻是王熙凤的专属舞台,她在这个舞台上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尽展机敏与才干,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宝玉作为作品的男主人公,倒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读者们都迫不及待地期盼着宝黛这对璧人能尽早相见,而作者偏偏在白日打发他去“庙里还愿”了,直到众人晚饭过后,他才“姗姗来迟”。但宝玉是迈着青春的步伐迅速登场的,甚至还未等丫鬟话报完,便闯入了黛玉的眼帘,也闯入了黛玉的心扉。经过一天的劳累,黛玉此刻已由大喜大悲的情绪中逐渐恢复平静,也从白天的繁文缛节中稍作解脱,宝玉在此时登场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宝黛初会”是二人此生命运交汇的开始,自然需要排除一切闲杂之事,让读者沉浸在这份初见的美好之中。
总之,二人的出场透露着作者刻画人物的匠心,或突出性格,或关联情节,这些“点”散落在同篇文章的不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截取、组合并进行对比,在细致深入地赏析过后能够使各自的特点得以放大凸显,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清晰,印象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朱昌元.勾连比较,营造教学“亮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2]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安徽 马鞍山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