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以提高学力为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应围绕重新建构学材、注重学程的生成、科学开展教学三大方面,紧扣自主(预)学习、问题(预)设计、探究体验、展示交流、当堂反馈五个环节.
[关键词] 建构学材;注重学程;科学教学;五大环节;提升学力
为积极响应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笔者有幸随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导师团赴江苏省如东县景安中学送教下乡,全程参与了导师们精心准备的高效课堂,体会很深,收获很多. 其中,对南通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施卫卫老师所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一节课,印象尤其深刻. 本堂课力图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形成了直接而强烈的问题导向,合理引导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又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优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获得充分自信心的基础之上,自主构建本堂课的知识与方法体系.
自主学习:以目标为指向,贯穿
课堂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联系、转化,自主建构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体系.
从学习目标就可以看出,整堂课的学习过程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知生成非常自然流畅,并且做到了抓住核心,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教学方向明确,十分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和转化思想学习新的知识. 这样的环节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重点自然放在了学生的学力发展上面. 这也发挥了教师教的“创造性”“主导性”,突出了学生学的“研究性”“自主性”. 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很明确: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更要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实践能力. 目前,有些数学课堂,不太注重新知的生成过程,教师不想花时间进行教学细节的研究,只是一味地强调运用,认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参考物就是学生能否解题、做题. 另外,学生的课前预习也被认为是完成规定的习题就可以了. 其实,学生在课前完成一定量的简单相关预习作业固然重要,但大多数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不完善,也少有学生形成自主归纳提高的习惯,所以,并不能很好很准确地达成学习目标,更谈不上知识的主动迁移发散,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预)设计:以问题为起点,
引领课堂
课例的导入环节是从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入手,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一边平行且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问题设计看起来有难度,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但是结合定义,抓住定义这一核心,自然就有了解决的方向. 此题同时渗透了互逆命题,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也大有好处. 这一环节实际也是对本节课问题解决的根本钥匙——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一种特别强调.
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等. 不存在优劣之分,只与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有关,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问题导入方式能点明方向,直奔主题,比较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情绪. 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以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来实现的.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其是否紧扣目标,是否层层递进,是否前后关联,是否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就像本课导入时所设计的问题一样,十分具有开放性,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 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形成问题串,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引领课堂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地去研究、探索,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
探究体验:以合作为抓手,创新
课堂
问题解决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学生的“探究体验”环节了. 在这一环节,课例看似简单处理,却又紧紧抓住刚刚的知识生成:如果把以上问题中的“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条件去掉,需要你添加其他条件,使得四边形仍然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到哪些?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初看此题好像只是稍微改变了一点条件,却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便于学生顺利开展组内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同时结合本课,还能与他们一起完善证明过程. 学生的想法肯定会很多,思维也许有些混乱,但只要教师敢于放手,敢于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这个环节,最容易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但在日常的一些课堂上,偏偏有些教师没能做到这一点,依然舍不得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总担心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度,同时也不敢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变成杂音,与自己的预设相离、相悖. 笔者认为,教师在此时最好的作为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指导要得法,点评要精练,要有教学的亲和力,要运用教学智慧. 这样,学生自然会迸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技艺,这样的开放环节要做到放而不乱,放而不散. 像本节课,不论学生添加何种条件,教师都可以正确引导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上来. 这样的引导,也会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解决是有途径、有规律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学习的自信得以提高,能力也随之提高.
展示交流:以运用为目的,升华
课堂
本节课的课例使用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经典例题.
例题1 试以△ABC(图1)中的AC边为对角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ABCD,并说明理由.
例题2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 点E和点F在AC上,且AE=CF,试判断四边形B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讲解例题1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构造平行四边形ABCD的关键是确定四个顶点,现已知三个顶点,即A,B,C,因此只需确定第四个顶点D的位置即可作出平行四边形. 如何作出点D呢?之后开始全班交流. 学生因为在课堂前段对判定定理的探究活动已充分深入,所以此时思维非常开阔,解决方案十分全面,并且对其中蕴含的道理也解释得条理清晰(本节课所应掌握的判定定理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都可以作为依据). 学生探究学习的气氛热烈,各学习小组内部相互协作,相互补充,而各组之间也自然而然地开展了学习竞赛,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 例题2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强化理解及运用,同时,教师利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完成说理过程,写好板书,这对学生的说理能力来说是很好的培养与示范. 在这样积极、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借助例题,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建构起知识、方法体系,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得以及时升华,以完成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任务.
当堂反馈:以检测为手段,反思
课堂
最后环节——“当堂反馈”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作做得好,就能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师应课前在如何选题上下功夫,当堂检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分层指导和及时点拨.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关注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时所反映出来的神情.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善于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洞悉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及时点拨的信号. 点拨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解题的钥匙,而不是直接告诉其解题方法或答案. 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起点,回归课堂,回归知识点,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精心做好问题设计环节,提前预知学生的学情,明确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把握熟练程度,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课上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的高潮部分,也一定是体现在“探究体验”“展示交流”环节,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科学引导学生,顺利开展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全班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展现研究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以期让思维能力得以升华. 而当堂反馈环节,则是对学生本课学习的质量检测,也是对本课所学的一种总结与提升. 对于教师来说,借助其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从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教学是以提高学力为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肯学、愿学”,更要教会学生“学会、会学”. 课堂的精彩之处首先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会反过来继续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凡是突出学生精彩的课堂,我们必然会感受到在课堂上流动着的强烈的生命气息,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彩所折服. 这种课堂设计,必然要突破常规,必然会重构学材;这种课堂教学,必然注重了学程的生成与发展;这种课堂学习,也必然对学生的学力发展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构学材;注重学程;科学教学;五大环节;提升学力
为积极响应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笔者有幸随江苏省南通市名师导师团赴江苏省如东县景安中学送教下乡,全程参与了导师们精心准备的高效课堂,体会很深,收获很多. 其中,对南通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施卫卫老师所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一节课,印象尤其深刻. 本堂课力图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形成了直接而强烈的问题导向,合理引导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又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优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获得充分自信心的基础之上,自主构建本堂课的知识与方法体系.
自主学习:以目标为指向,贯穿
课堂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联系、转化,自主建构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体系.
从学习目标就可以看出,整堂课的学习过程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知生成非常自然流畅,并且做到了抓住核心,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教学方向明确,十分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和转化思想学习新的知识. 这样的环节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重点自然放在了学生的学力发展上面. 这也发挥了教师教的“创造性”“主导性”,突出了学生学的“研究性”“自主性”. 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很明确: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更要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实践能力. 目前,有些数学课堂,不太注重新知的生成过程,教师不想花时间进行教学细节的研究,只是一味地强调运用,认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参考物就是学生能否解题、做题. 另外,学生的课前预习也被认为是完成规定的习题就可以了. 其实,学生在课前完成一定量的简单相关预习作业固然重要,但大多数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不完善,也少有学生形成自主归纳提高的习惯,所以,并不能很好很准确地达成学习目标,更谈不上知识的主动迁移发散,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预)设计:以问题为起点,
引领课堂
课例的导入环节是从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入手,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一边平行且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问题设计看起来有难度,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但是结合定义,抓住定义这一核心,自然就有了解决的方向. 此题同时渗透了互逆命题,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也大有好处. 这一环节实际也是对本节课问题解决的根本钥匙——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一种特别强调.
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等. 不存在优劣之分,只与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有关,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问题导入方式能点明方向,直奔主题,比较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情绪. 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以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来实现的.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其是否紧扣目标,是否层层递进,是否前后关联,是否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就像本课导入时所设计的问题一样,十分具有开放性,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 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形成问题串,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引领课堂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地去研究、探索,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
探究体验:以合作为抓手,创新
课堂
问题解决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学生的“探究体验”环节了. 在这一环节,课例看似简单处理,却又紧紧抓住刚刚的知识生成:如果把以上问题中的“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条件去掉,需要你添加其他条件,使得四边形仍然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到哪些?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初看此题好像只是稍微改变了一点条件,却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便于学生顺利开展组内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同时结合本课,还能与他们一起完善证明过程. 学生的想法肯定会很多,思维也许有些混乱,但只要教师敢于放手,敢于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这个环节,最容易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但在日常的一些课堂上,偏偏有些教师没能做到这一点,依然舍不得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总担心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度,同时也不敢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变成杂音,与自己的预设相离、相悖. 笔者认为,教师在此时最好的作为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指导要得法,点评要精练,要有教学的亲和力,要运用教学智慧. 这样,学生自然会迸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技艺,这样的开放环节要做到放而不乱,放而不散. 像本节课,不论学生添加何种条件,教师都可以正确引导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上来. 这样的引导,也会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解决是有途径、有规律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学习的自信得以提高,能力也随之提高.
展示交流:以运用为目的,升华
课堂
本节课的课例使用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经典例题.
例题1 试以△ABC(图1)中的AC边为对角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ABCD,并说明理由.
例题2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 点E和点F在AC上,且AE=CF,试判断四边形B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讲解例题1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构造平行四边形ABCD的关键是确定四个顶点,现已知三个顶点,即A,B,C,因此只需确定第四个顶点D的位置即可作出平行四边形. 如何作出点D呢?之后开始全班交流. 学生因为在课堂前段对判定定理的探究活动已充分深入,所以此时思维非常开阔,解决方案十分全面,并且对其中蕴含的道理也解释得条理清晰(本节课所应掌握的判定定理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都可以作为依据). 学生探究学习的气氛热烈,各学习小组内部相互协作,相互补充,而各组之间也自然而然地开展了学习竞赛,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 例题2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强化理解及运用,同时,教师利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完成说理过程,写好板书,这对学生的说理能力来说是很好的培养与示范. 在这样积极、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因势利导,借助例题,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建构起知识、方法体系,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得以及时升华,以完成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任务.
当堂反馈:以检测为手段,反思
课堂
最后环节——“当堂反馈”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作做得好,就能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师应课前在如何选题上下功夫,当堂检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分层指导和及时点拨.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关注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时所反映出来的神情.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善于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洞悉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及时点拨的信号. 点拨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解题的钥匙,而不是直接告诉其解题方法或答案. 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起点,回归课堂,回归知识点,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精心做好问题设计环节,提前预知学生的学情,明确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把握熟练程度,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课上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的高潮部分,也一定是体现在“探究体验”“展示交流”环节,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科学引导学生,顺利开展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全班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展现研究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以期让思维能力得以升华. 而当堂反馈环节,则是对学生本课学习的质量检测,也是对本课所学的一种总结与提升. 对于教师来说,借助其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从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教学是以提高学力为目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肯学、愿学”,更要教会学生“学会、会学”. 课堂的精彩之处首先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会反过来继续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凡是突出学生精彩的课堂,我们必然会感受到在课堂上流动着的强烈的生命气息,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彩所折服. 这种课堂设计,必然要突破常规,必然会重构学材;这种课堂教学,必然注重了学程的生成与发展;这种课堂学习,也必然对学生的学力发展有强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