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帮我们指出了: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通过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应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在仿真性演习活动中获得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只讲教科书,而应围绕教材内容善于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一、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教材所蕴含的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
这类情境也许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游戏,也许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也许是与“做”有关的一道练习题,但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人人都是这情境中的一个角色,使得学生在各自的行动和互动中对这个情境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有切身体验,从而乐于去认同它、接受它。
例如,我在教学《家里来了客》时,设计了不同的客人来家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这些对话表演,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培养良好品德。
二、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道德认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的这些语言文字,学生虽然也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只是懂得,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做小实验等来加深巩固这些道理,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我和春天一起玩》时,我设计了做风车、玩风车的活动,玩中探趣。学生首先制作风车,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做风车;然后到操场上玩风车,比比谁的风车转速快;接着回教室讨论,为什么有的风车转得快,有的风车转得慢?并请比赛中转速比较快的风车制作人介绍经验;最后修改风车,再次去操场玩风车。
通过做风车、玩风车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的行为和习惯,又增强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又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针对学生中存在或者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迷信鬼神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一些化学药品变化的现象,戳穿了“巫婆”、“神医”的骗人伎俩,消除了孩子们幼小心灵的封建迷信色彩,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以直观演示的方法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品德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两难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它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某些情境中这些不同的评判标准和道德规范往往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两难问题。在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两难问题,让学生面对两难情境,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做出艰难的抉择。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例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时,教师就设计了“好朋友考试作弊该不该揭发?”这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朋友忠诚、帮助朋友、朋友之间应当保守秘密这些道德规范考虑,有的学生主张不应该揭发;从诚实、遵守校纪校规这些规范考虑,有学生主张应该揭发。学生在一起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最终会接纳那些比自己高明和充分一点的理由和判断。如真正的友谊是不应该包庇朋友犯错的行为,好朋友就应该为好朋友的将来负责等理由。
这类两难情境问题的设计是开放的,每个难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这些答案互不相容,相互对立,使得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极
具挑战性,刺激学生对它们做出认真思考。当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答案及理由不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欲望,思考别人提出的理由的合理性,检查自己理由的充分性。如果发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就会逐步放弃自己的理由,接受别人的理由,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四、创设体谅情境,让学生在设身处地中培养道德的敏感性
学生在所处的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经常经历种种人际互动事件。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材料内容,创设与学生校内外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谅情境,让学生作为其中的当事人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谅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例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教师创设以下的情境:“老师有时也会出错,也会急躁。上课时写错了字,没有了解情况就批评了上学迟到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该怎么办?”这个情境就要求学生必须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答案,尽管答案各异,但都能体验出“老师”在此情境中的思想和情感,如老师心情不好,家里出了事,工作累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善解人意、体谅他人的道德品质。
以情育人,方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而情境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的感受。学生在各种情景中能提升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创设以上四种德育活动情境,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知情、晓理。
一、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教材所蕴含的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
这类情境也许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游戏,也许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也许是与“做”有关的一道练习题,但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人人都是这情境中的一个角色,使得学生在各自的行动和互动中对这个情境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有切身体验,从而乐于去认同它、接受它。
例如,我在教学《家里来了客》时,设计了不同的客人来家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这些对话表演,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培养良好品德。
二、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道德认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的这些语言文字,学生虽然也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只是懂得,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做小实验等来加深巩固这些道理,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我和春天一起玩》时,我设计了做风车、玩风车的活动,玩中探趣。学生首先制作风车,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做风车;然后到操场上玩风车,比比谁的风车转速快;接着回教室讨论,为什么有的风车转得快,有的风车转得慢?并请比赛中转速比较快的风车制作人介绍经验;最后修改风车,再次去操场玩风车。
通过做风车、玩风车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既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的行为和习惯,又增强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又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针对学生中存在或者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迷信鬼神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一些化学药品变化的现象,戳穿了“巫婆”、“神医”的骗人伎俩,消除了孩子们幼小心灵的封建迷信色彩,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以直观演示的方法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品德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两难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它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某些情境中这些不同的评判标准和道德规范往往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两难问题。在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两难问题,让学生面对两难情境,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做出艰难的抉择。再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例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时,教师就设计了“好朋友考试作弊该不该揭发?”这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朋友忠诚、帮助朋友、朋友之间应当保守秘密这些道德规范考虑,有的学生主张不应该揭发;从诚实、遵守校纪校规这些规范考虑,有学生主张应该揭发。学生在一起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最终会接纳那些比自己高明和充分一点的理由和判断。如真正的友谊是不应该包庇朋友犯错的行为,好朋友就应该为好朋友的将来负责等理由。
这类两难情境问题的设计是开放的,每个难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这些答案互不相容,相互对立,使得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极
具挑战性,刺激学生对它们做出认真思考。当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答案及理由不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欲望,思考别人提出的理由的合理性,检查自己理由的充分性。如果发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就会逐步放弃自己的理由,接受别人的理由,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四、创设体谅情境,让学生在设身处地中培养道德的敏感性
学生在所处的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经常经历种种人际互动事件。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材料内容,创设与学生校内外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谅情境,让学生作为其中的当事人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谅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例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教师创设以下的情境:“老师有时也会出错,也会急躁。上课时写错了字,没有了解情况就批评了上学迟到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该怎么办?”这个情境就要求学生必须从老师的角度去思考答案,尽管答案各异,但都能体验出“老师”在此情境中的思想和情感,如老师心情不好,家里出了事,工作累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善解人意、体谅他人的道德品质。
以情育人,方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而情境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的感受。学生在各种情景中能提升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创设以上四种德育活动情境,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知情、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