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大纲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要求在中考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近几年中考应用题通过提供一定的实际材料,设置问题的现实情景编制试题,在背景公平的前提下,综合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捕捉解题信息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我们平日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兴趣是成功的内在动力源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逐步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讲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时,学生并没有感到这一研究的特别意义,于是我就引导他们:(1)用三角板找圆的直径;(2)用三角板找圆心;(3)说一说从这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这些问题使学生对新知识兴趣盎然,增强了求知欲。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到更丰富的生活实际中和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例如,教学“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王叔叔带200元钱购买一些体育用品。羽毛球拍每副86元,乒乓球拍每副88元,羽毛球每筒14元。估算一下,买这些体育用品,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实际要花多少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能自然地感受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到简便运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空间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老师也从目标的制定者或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迁移本领,使之具有可持续创造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教学中要创设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课堂训练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论、一题多变,使学生有创造的学习机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例如我在讲《黄金分割法》一节时,不但介绍了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而且介绍了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我在上课时亲自演示拍照时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处,照片显得更加协调、悦目;还分析了舞台上报幕员总是站在近于舞台的黄金分割处,这样音响效果和舞台效果就比较好,等等,让同学们感觉到数学的魅力——应用的广泛性。这样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扩大了思想教育和联系实际的范围,而且对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四、引导学生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能探索其应用价值,思考其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应用的重要方面。从真实的现实背景中提出问题,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基本的规律与方法,再应用于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全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力求做到生动具体,富于形象,使学生乐学。比如在教学中,学完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这一性质,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践,寻找蕴含这一知识的生活现象;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渗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例: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则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遗传问题,可以借助概率和排列组合的知识将其数学化后求解。这说明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与其它学科息息相关,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地理的问题一旦被数学化之后,它就被纳入了数学的轨迹,从而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将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结合讲解、训练,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确立数学在学科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在综合学科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六、精心构思,设计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知识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定教学的形式和具体的处理方法,变静态教学内容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发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发展应用意识。例如一个旅游费用问题:小明一家要去某景区旅游,他们找到了两个旅行社进行对比,其中A旅行社:一个人的费用为500元,其中大人买全票,小孩打9折;B旅行社:原来的个人费用为500元,但是现在正搞大优惠活动,大人小孩全都以9.5折优惠。小明一家大人两个,小孩三个,问选择哪一家旅行社会比较合算?
  学生通过计算,选出了比较便宜的旅游社,那么今后再遇到这种问题时,就可以当一当家庭数学小专家,为父母节约开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就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长期任务,我们需要认真组织、处理和开发教材,向学生呈现与生活相联系、具有较为真实的现实背景的教学内容,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场所,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8.
  [2]钟启泉,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11.
  [3]张利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这一主体,而且在课外阅读、综合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期刊
一、背景  《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以色彩的纯洁、气味的淡雅、质感的丰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这篇课文我已教了两三次了,每次教学时,我总希望寻着一个突破口,或指导朗读,或练习说话,或练习写作,让学生有所收获,可每次教学完总觉得还缺少点人文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极强的学科,教师若仅以本为本地进行教学,则不利于学生发展。如果开发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则不但能激发学
会议
最近听了许多年轻教师的数学课,不少教师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就是没有层次地进行提问和练习。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立体化”的。所谓数学教学的“立体化”,就是既要有容量,又要有节奏,还要有层次。  一、关于课的容量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同样的一堂课,有些老师上得内容充实、饱满,而有些老师则上得空虚、干瘪呢?课的容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容量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的堆积或压缩,也不是故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积累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素养必备的条件之一。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必须不断让学生掌握积累的方法,喜欢积累,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关键词: 语文素养 积累 培养    义务教育
摘 要: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数学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大大加强了探究性学习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着力构建课堂探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数学探究教学 过程 方法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和研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