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新路子 上好复习课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p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数学革新如火如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注重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坚持系统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复习原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设置例题、习题,层层递进,优化了初中数学课堂复习模式。
  一、追根溯源,注重双基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温习;不管是期末温习,还是中考复温,都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市最近几年的初中数学中考分析,试卷不仅考查了代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解三角形的主要知识点,而且也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运用能力,另外,试卷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应用题是用来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相应的复习时,一定要胸有成竹的把握好数学的核心内容,挖掘出蕴藏在教材中的重点,发挥例题、习题的教学功能。譬如:我在践行有效复习课堂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学生提出明确如下要求:①理解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并且能灵活应用;②对课本中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个章节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学困生”可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这样的复习,能要把所学的若干知识“点”相互连接成知识“线”,并使它们交织成知识“网”。
  二、以题带点,触类旁通
  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解答一个题目联想到若干知识点,假如把相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实际应用类问题串联在一起,并归纳出相应的数学模型,那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和运用能力。所谓以题带点,就是通过典型习题呈现相关章节的概念与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与理解。譬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时,首先展示了如下问题:①直线y=kx b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A(1,2),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B、C两点,AD垂直平分OB,垂足为D,求直线与双曲线的解析式。②已知点A(-2,y1),B(-1,y2),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像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问题①带出的“点”是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图像,从而有利于巩固“待定系数法”这一函数学习中的基本方法,深化了“数形结合”教学理念;问题②带出的“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当然,只有在同一象限内才能运用其性质中的增减性加以判断;假如不在同一个象限内的点,那一定要根据图像来作出判断,并联想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运用也有相似之处。为此,我触类旁通,及时增加一个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3(x-1) k的图像上有A(1,y1)、B(2,y2)、C(-1,y3),则y1,y2,y3的大小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类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以题带点的问题不可能包罗万象,有时导致知识复习不够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的习题尽可能有典型性及知识点的覆盖,以一个知识点带出跨章节知识点,从而使复习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三、激励创新,一题多解
  数学解题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许多题目往往是一题多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一题多解虽然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有待于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予以比较,找出独特的最佳解题办法,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宗旨。譬如:计算题(6x y/2)(3x-y/4)属于一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规律可寻,学生也习惯按多项式系数,当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出公因数2后,恰能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显然后一种解题思路优于第一种解题的思路。可见,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勇于创新,我们必须抓住“三大”环节:
  第一,精选例题,体现“通解通法”。题目的来源是丰富的,但是一定要根据复习内容精选例题,尽量使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覆盖到比较广的范围,充分体现“通解通法”,也就是最基础的学科思想方法的代表性题目,杜绝追求偏、怪、难的现象,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第二,精讲例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精讲”的本质就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点拨的要领必须讲深讲透,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思考、探索解题思路扫清障碍,特别是在把握已知和未知的关键点上,务必让学生充分感知和思考,真正掌握解题的要领。当例题讲完之后,作为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断总结解题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精评习题,促使师生在互动合作中携手共进。课堂复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传递信息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认真听取学生的质疑,努力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合作中增长解题能力。
  山清水秀江河美,教学改革大无畏,无际革新逍遥走,数学复习显神威。初中数学高效复习课的模式恰如夜晚的星空璀璨,愿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其他文献
【提 要】 当今青少年学生心理越来越复杂,离心理健康尚存距离。班主任老师得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引导他们确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关键词】 健康;和谐;班级  当今社会,在青少年学生中,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离家出走、迷恋网络游戏、早恋、精神空虚乃至自残、自杀等现象更是越来越多。这些充分说明我们现在的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离心理健康尚存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每每想到这句“钱学森之问”,心里便有一种隐隐的痛。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又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续发表了《学做一个人》(1925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行是知之始》(1927年)、《教学做合一》(1927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的角色朗读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辩论明理。  师:那这条鱼放还是不放呢?(语调把握)  生插嘴(放,不放)。  师:站在爸爸这边的先来说说理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生态学观点来说,课堂就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的动态生成系统。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就是指在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富有生命力的完善自我,取得学习效益的整体提升。“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追寻的理想的课堂。  一、关注和谐 情智共
【案 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实践感悟  1.实际操作(发放新本子)  师:(给同桌两个人每人发3个算术本。)一人发3本,两个人一共要发几本呢?  生:6 本。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 3=6。  师:3个人一共要几个本子?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3 3 3=9。  师:4个人呢?  生:3 3 3 3=12。  2.感悟乘法  师:如果是20个人呢?你能很快想办法用算式表
邮品设计教学是我多年坚持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喜欢集邮,更爱画画,又善于辅导学生,所以辅导学生邮品设计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邮品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孩子们的天性都喜欢看花花绿绿的邮票,可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导他们把看邮票的兴趣转移到创作邮票上来,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个性的生肖邮票?回顾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如下几点经验和感受。  【初次接
“教得透彻,学得明白”,一直视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发生的最佳状态。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就只有一个: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对重点一再强调,对难点如何突破,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再配合习题练习,而习题的内容自然也是对重点、难点的考查,学生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还不能解决,说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在策略上要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客观事实。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70-72页“倍数和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  2.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
Hands on(动手做)是主要针对科学教育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现在许多老师把“是否在课堂中进行‘动手做数学’”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