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的美成为作文的一道风景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k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诗的国度。诗词的发展,在我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中,源远流长,光彩夺目。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是古代文学的精粹,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继承传统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觉悟,陶冶情操,而且能领悟到古诗词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艺术手法。中学生如果能在自己的作文里,恰当地引入古诗词,将会使文章文采飞扬,满口生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获得“清如许”之“渠”汩汩流淌,必须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才能在写作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根据我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其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这样:
  一、勤于阅读,随手摘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唯有饱读诗书,知识丰富,才能谈吐不俗,让人刮目相看。同样,要想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必须有丰厚的古诗词储备,必须像辛勤的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才能尝到甜美的滋味。徜徉在中国古代诗词这座百花园里,不仅有先秦两汉的诗经楚辞,乐府古诗,还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散曲,尤其是唐诗宋词的辉煌,达到了历史无法复制的艺术高度。
  中学生在课内学过的古诗词数量不少,再尽可能阅读一些课外的古诗词,一定会大有收获。比如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当代李华主编的《宋词三百首详注》等。由于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不足,中学生最好阅读一些古诗词的普及读物,不提倡去涉及专业性太强的相关书籍。在阅读时,遇到感兴趣的诗词,应该养成随手摘抄的习惯,这既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准备日后查阅。古诗词一般字数不多,摘抄应该不算很难的事。在具体摘抄时,可以分类摘抄,如写景,抒情,哲理等,这有利于日后快速查阅。
  二、体会内涵,领悟意境
  古代诗词的产生年代,毕竟久远,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现代人都感到陌生。因此,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领悟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了。优秀的古诗词犹如一件年代久远的古董,需要反复把玩,铭记于心,才能穿越时空,参透古董的历史信息。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也应该是反复吟咏,品味,认真揣摩。当然,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局限于古诗词的本身,最好是平时多接触一些历史书籍,多阅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了解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词的历史典故。很难想象,一个欠缺文史知识的人能够真正读懂诗词。很多人感到《红楼梦》枯燥乏味,难以卒读,就是因为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阅读一些古诗词的评论和鉴赏的文章和书籍,那样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常练笔,巧借妙用
  一个中学生如果古诗词学得好,往往会学以致用,在平时的练笔过程中,笔端自然会流泻出古诗词的美来。这种美不仅是形式上的古诗词文字,而且是情境上的古诗词氛围。无论在描写景物,还是抒发情感,乃至叙述事件,都有着古诗词的美的存在。当然,中学生要达到对古诗词的巧借妙用,离不开长期的练笔。否则,缺少实践,锻炼的写作活动,如果生搬硬套,往往给人一种卖弄学问,矫揉造作的感觉。唯有经过长期练笔,才能在具体写作时,容易联想到相关的古诗词,用古诗词来充实和强调文章的内容,用古诗词来渲染和烘托文章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思路阻滞时,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作灵感。
  中学生在经常练笔过程中,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经验。同时,为了少走弯路,有必要多阅读一些巧妙运用古诗词的文章。对于人家的成功之道,要借鉴,要学习。对此,下面举出我的几点感悟,以供参考。
  一、引用古诗词,产生行文之美
  在写作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或援引古诗词,这种运用古诗词的方式,称为引用,其突出标志是使用引号。引号内的内容可长可短,前提是要为写作的目的服务,在语言风格上要求尽可能相近。在一个句群中,既可以在开头出现,以引出下文,也可以在中间出现,为衔接下文起作用,还可以在末尾出现,对上文起总结和强调作用。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一路的美景应接不暇。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草儿返青,树儿泛绿,漫山遍野的景致犹如绿色的海洋,大自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总是这样的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何尝又不是如此,逆历史潮流的反动势力可能一时得逞,可是终究难逃人民正义的谴责和反对,最后反动势力还是要扫到历史的垃圾堆上去,这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第一段文字通过引用宋朝周敦颐的诗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内容,这既是原诗的内容,也是作者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的描写景物,就有了较为确定的依据和对象。第二段文字首先引用了唐朝刘禹锡的诗句,说明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再自然引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二者有相似的特性。如果第一句诗是写景,第二句辛弃疾的诗句,就是通过写景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两段文字中的古诗句都是写作的亮点所在,体现了作者运用古诗词的娴熟,足见对相关古诗的理解之深刻,应该值得肯定。
  二、化用古诗词,形成意境之美
  如果把古诗词的整句或者部分词语镶嵌在自己的文字当中,这种运用古诗词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化用。所谓化用,关键在于如何化?既要化得无形,又要有形。也就是说,运用的古诗词要与自己的文字衔接自然,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同时又要让人觉得作者运用了古诗词,从而联想到相关古诗词所渲染的那种意境,这就是古为今用。读这样的文章,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韵味无穷。写这样的文章,不仅要求作者对相关古诗词理解透彻,还需要作者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例如:
  人人尽说江南好,尤其在春风又绿江南的时候,江花胜火,江水如蓝,那是何等的美景。远芳侵古道,芳草碧连天,便引诗情到天涯。荷花十里,扁舟一棹,水波荡漾,是棹在动?是水在动?还是心在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禅悦?清风徐来,送来春雨的气息,倏忽间,就是烟雨满江南的世界。朦胧中,看到一处人家诗意地栖居在小桥流水的尽头。
  这段文字除了个别之处引用了韦庄,白居易的较为完整的诗词佳句外,更多的地方是对王安石,苏轼,马致远等人的相关诗词曲按需所取,进行了恰当的加工,或截取部分,或调整词序。整段文字,长短句式和整散句式错综运用,既有古诗词的整饬和严谨,又有现代文的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很有特色。尤其是借助相关诗词的意境,让读者禁不住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觉。读这样的文字,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三、借用古诗词,凸显情境之美
  所谓借用,即借助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作者的行文服务。换言之,即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新酒以古色古香的旧瓶为载体,会让人想象到新酒的甘甜和芳醇,从而抑制不住先尝为快的冲动。古诗词之所以能予以借助,是因为古诗词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祖国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以及古人的哲理思考。如果需要借助古诗词的这种丰厚内容和深远意境来写作文章,作者除了要把握好相关古诗词的关键意象外,还必须有很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请看《涛声依旧》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唐诗《枫桥夜泊》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等意象,渲染了诗人张继落榜回乡的沮丧心情。这首歌词,叙述了一份旧情难忘,再续前缘的情感。这种情感,应该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歌词运用《枫桥夜泊》的意象来贯穿始终,就有了更多的难言的伤感和真诚的期待。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对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总是让人佩服不已,叹为观止。可以想象到,《枫桥夜泊》这首诗千古不朽,《涛声依旧》这首歌也将百听不厌,经久传唱。
  
  《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应该“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学习古诗词,就是中学生响应这一要求的具体行动。古诗词讲究声律、节拍、用韵、平仄等方面的和谐,以及文字上的简洁,凝练,赋予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和语言美。古诗词揭示了古代深广的社会生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情感,因而使古诗词具有深远的意境美。对于古诗词的美,中学生在练习写作时,没有理由不去借鉴,运用,创新。唯有如此,古诗词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瑰宝,才能更好地得到弘扬,中学生的习作才能更好地添色增彩,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让古诗词的美成为作文的一道靓丽风景吧!
其他文献
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因此,我们不得不
目前,在气动自动控制领域中,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地采用,制成了气动数字仪表、程控装置、数据处理装置、数字计算机等气动自动装置,这些装置往往需要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气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互发展的办学格局,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出“校企融合、双岗双
初中学生写作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特色,抒发自己的真情,可是,许多学生写作时,他们的作文总是很平淡,尤其是人物形象很呆板。如何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呢?就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研究的话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作文训练,我认为要让人物形象起来 ,可以采用以下的途径。  用环境烘托人物。  环境是每个人的生存空间,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包括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的习惯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中学生阅读量的不足,使他们得了一种营养不良症:口头表达不流畅,如“挤牙膏式”、“茶壶里煮饺子式”、“哑口无言式”;习作内容贫乏,色彩单调,文字干瘪。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7—9年级的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任教于寄宿中学,觉得真要将这一措
【关键字】趣味化作业 新课程 愉悦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适应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摘要: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大时代背景下,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参与式和竞赛式教学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缺点,努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变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不断的探究知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塑造学习心理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时代需要的主动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竞赛式教学;体育教学    各高校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较为乐观,但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未
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必修(Ⅲ)《第21课 新文化运动》中有幅插图,标题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左二)与李大钊(右一)、胡适(右二)等教授在北京西山卧佛寺合影。》。此照片一共四个人,教材介绍了其中三个我们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的历史风云人物,另一个身材高大的“巨人” (左一)是谁呢?广大师生较为陌生,他的名字叫蒋梦麟。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受到数学本身抽象性与纯粹性的影响,在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似乎数学课堂教学的割据并未得到太多的改变。同行们大多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试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在应试为导向的数学教学大环境中,一切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功利性教育氛围,难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营造一种合理的教学环境,则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由于生物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因此,有效地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