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评课的过程中,执教的年轻教师听完点评以后说:“我上课时没想那么多,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他的话让我陷入深思,在近两年的下校听课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老师面临课堂实际的时候,往往采用的策略并非最佳,经常是下意识的应对,而非理性的抉择。如何选取最佳策略,用好这40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应该像写作文一样,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详略得当,有取有舍。如何进行取舍?这就需要执教老师在教学中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感性随意。下面,笔者根据听课中见到的现象,从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几个环节中常见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解决问题,需权衡得失算成本
日常教学中无法做到对每节课进行前测,教师一般只根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备课,进入课堂之后,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起点和逻輯起点不吻合。学生出现问题时,是搁置还是解决?当即解决是否是最佳策略?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引入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的时候,学生需要将520 、725 、1150 三个分数通分进行比较。通分的过程中,板演的学生忘记了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执教的教师于是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了仔细回顾。
学生在这里出现的问题,需要立刻在课堂上解决吗?从出现范围来看,不会的学生多不过全班的五分之一,在这里回顾方法,有一大半学生在被动复习;从后续学习来看,告诉通分失败的学生通分的结果是多少,并不影响他们本节课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从教学任务考虑,本节课的目标明显没有达成。在这一节课,就是因为在这里费了时间,所以建立百分数概念的时候,执教老师只好一句话匆匆带过,导致做练习的时候问题百出。显然,在这里回顾通分方法,从课堂效益来看实在是得不偿失,得不偿失的课堂绝对不是有效的课堂!
学生不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不会在这里花费时间对方法进行回顾?笔者曾经就这个案例在培训中做过调研,不少于60%的参训教师选择在这里回顾。这么明显的经济账,难道大家算不出来?不是大家算不了,而是大家没意识。主要是因为教学是带有感情的工作,任课教师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学生没学会的情况,于是将出现的问题立刻解决成了教学的本能,而不去考虑投入的代价。其实这里完全可以在大部分同学通分得出比较结果后,利用这个结果将教学继续进行,在当天布置作业时添一项关于通分的练习,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新任务、旧知识两不耽误。
二、生成多样,需比较选择凸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当我们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以后,学生的课堂生成往往丰富而多彩,面对多样而富有个性的思考,如何进行取舍?
一位三年级教师进行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教学中,出示例题35×12之后,请学生先估一估结果大概是多少。学生估计完得数,老师问道:他们估计的对不对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35×12=35×2×6,第二种是35×12=35×10 35×2,第三种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执教的老师通过巡视把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完整板演请同学们讨论做得对不对,对第二种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三种方法都了解之后,重点请学生学习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
这位老师之所以对方法一和方法三着重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里学生把不会计算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会计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稍加分析可以发现,其实方法二对这节课的学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和竖式计算的算理完全一致,理解了这种方法,学习竖式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所以说对方法二的重视就是对本节课重点的突出,这一点稍加思索就会很明确。所以在这里,只要让学生认识到方法一的转化思想值得学习即可,不用花太多时间对方法一进行讨论,倒是应该对方法二深入讨论,以利于对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因此说,在学生的生成比较多样时,教师应该围绕重点进行取舍,不能单纯考虑方法正确与否。
三、巩固练习,需精心设计利发展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练习使所学得到巩固,使技能更为熟练,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巩固所学是为了什么?很少有老师会超出本节课去思考这个问题。
例如学完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大家常常会练习一类习题,给学生一些数,让学生判断那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或者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也就是对一个数进行多次判断,看看它都是哪些数的倍数。深想一下学习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将来的主要用途,就会发现主要用来约分或者通分,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需要同时对两个数进行判断,而不是只对一个数进行多次判断。所以更有意义的拓展练习是同时对两个数进行公因数的判断。
又例如在学习竖式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通过练习乘加混合运算,来帮助学生突破进位乘法这一难点。如果准备练习里出现6×4 8这类口算,我们知道对于突破难点而言,这道口算没有意义,因为如果乘数是4,即使和9相乘进位数才是3,不可能进8,而这一点,老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少有人去考虑。因此说,我们的习题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真正有效的练习一定是既利于当前,更利于以后的练习。
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教学中就需要执教老师多些理性思考,选择教学策略时大处着眼,长远考虑,不能过分拘泥于课堂的瞬间,应该考虑到知识间的联系,对后续学习的意义等方面,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智慧。
一、解决问题,需权衡得失算成本
日常教学中无法做到对每节课进行前测,教师一般只根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备课,进入课堂之后,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起点和逻輯起点不吻合。学生出现问题时,是搁置还是解决?当即解决是否是最佳策略?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引入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的时候,学生需要将520 、725 、1150 三个分数通分进行比较。通分的过程中,板演的学生忘记了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执教的教师于是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了仔细回顾。
学生在这里出现的问题,需要立刻在课堂上解决吗?从出现范围来看,不会的学生多不过全班的五分之一,在这里回顾方法,有一大半学生在被动复习;从后续学习来看,告诉通分失败的学生通分的结果是多少,并不影响他们本节课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从教学任务考虑,本节课的目标明显没有达成。在这一节课,就是因为在这里费了时间,所以建立百分数概念的时候,执教老师只好一句话匆匆带过,导致做练习的时候问题百出。显然,在这里回顾通分方法,从课堂效益来看实在是得不偿失,得不偿失的课堂绝对不是有效的课堂!
学生不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不会在这里花费时间对方法进行回顾?笔者曾经就这个案例在培训中做过调研,不少于60%的参训教师选择在这里回顾。这么明显的经济账,难道大家算不出来?不是大家算不了,而是大家没意识。主要是因为教学是带有感情的工作,任课教师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学生没学会的情况,于是将出现的问题立刻解决成了教学的本能,而不去考虑投入的代价。其实这里完全可以在大部分同学通分得出比较结果后,利用这个结果将教学继续进行,在当天布置作业时添一项关于通分的练习,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新任务、旧知识两不耽误。
二、生成多样,需比较选择凸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当我们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以后,学生的课堂生成往往丰富而多彩,面对多样而富有个性的思考,如何进行取舍?
一位三年级教师进行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教学中,出示例题35×12之后,请学生先估一估结果大概是多少。学生估计完得数,老师问道:他们估计的对不对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35×12=35×2×6,第二种是35×12=35×10 35×2,第三种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执教的老师通过巡视把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完整板演请同学们讨论做得对不对,对第二种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三种方法都了解之后,重点请学生学习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
这位老师之所以对方法一和方法三着重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里学生把不会计算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会计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稍加分析可以发现,其实方法二对这节课的学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和竖式计算的算理完全一致,理解了这种方法,学习竖式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所以说对方法二的重视就是对本节课重点的突出,这一点稍加思索就会很明确。所以在这里,只要让学生认识到方法一的转化思想值得学习即可,不用花太多时间对方法一进行讨论,倒是应该对方法二深入讨论,以利于对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因此说,在学生的生成比较多样时,教师应该围绕重点进行取舍,不能单纯考虑方法正确与否。
三、巩固练习,需精心设计利发展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练习使所学得到巩固,使技能更为熟练,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巩固所学是为了什么?很少有老师会超出本节课去思考这个问题。
例如学完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大家常常会练习一类习题,给学生一些数,让学生判断那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或者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也就是对一个数进行多次判断,看看它都是哪些数的倍数。深想一下学习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将来的主要用途,就会发现主要用来约分或者通分,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需要同时对两个数进行判断,而不是只对一个数进行多次判断。所以更有意义的拓展练习是同时对两个数进行公因数的判断。
又例如在学习竖式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通过练习乘加混合运算,来帮助学生突破进位乘法这一难点。如果准备练习里出现6×4 8这类口算,我们知道对于突破难点而言,这道口算没有意义,因为如果乘数是4,即使和9相乘进位数才是3,不可能进8,而这一点,老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少有人去考虑。因此说,我们的习题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真正有效的练习一定是既利于当前,更利于以后的练习。
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教学中就需要执教老师多些理性思考,选择教学策略时大处着眼,长远考虑,不能过分拘泥于课堂的瞬间,应该考虑到知识间的联系,对后续学习的意义等方面,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