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长期、反复地感知、理解、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动处理语言信息的语文综合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这一论述,阐明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如果语感问题解决了,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领会、理解、运用能力也就提高了,其语文的整体素质也就相应提高了。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来进行语感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读多写,培养语感
  实践证明,朗读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读”应该充分投入情感地“读”,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读要认真,切不可浮光掠影;要理解,切不可囫囵吞枣;要收到效果,精读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种充分投入的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例如,我们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可以直接感受到九个具体的情景。而对于这九个具体情景的整体感悟、把握,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便是“了解”的内涵了,而这种“了解”,是对语言文字直接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分析形成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悟。又如当我们朗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有谁会不陶醉在长江的那种磅礴气势中呢?那种感受奔腾浩瀚的江水的愉悦,能不激起学生的求索精神,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吗?而这种创造欲望,也正是语感训练所必需的。
  多写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把在朗读过程中所感悟、领会、吸收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能力。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也是学生语感能力的集中体现。多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领悟、运用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实践证明,“写得多的人,一般思想活跃,思路清晰,还有不少创见”。在这方面,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据说,魏老师指导的学生,中学三年累计要写十万多字的文章,这样的训练,其效果是明显的。
  如果说朗诵是吸收知识,领悟情感,那么写作便是表达思想,体现能力了。而这里的“吸收”和“表达”也正是语感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体验生活,训练语感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如生活知识,自然人文景观,人生社会经验等等,而这些知识的拥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因为生活体验越丰富,其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就越强,衍化到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便随之增强,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运用以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这里的“思想”,收之于语言文字,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对文字的处理、表达,是语感训练所要达到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他又说:“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识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些论述虽是针对写作而言,但笔者认为在语感训练中同样适用,因为语感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将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写作。一个缺少生活体验,对语言文字感悟,领会能力即语感能力较差的人是绝不会写出文字优美、内涵深刻的文章来的。
  既然多接触社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感训练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大胆地引领学生进入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去,指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的物质与精神之美,尤其是语言行为之美,从而使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领悟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品味涵泳,提升语感
  较之于前面的两种途径,这种活动应该属于一种有意识的语感训练活动。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涵泳,也即含英咀华,细细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华,进而使语感能力得以提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品味涵泳就是要把个别的、相对独立的字、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在整体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尤其是进行形象性的思维,并在这种思维中感知、领悟其妙处。一般而言,作者为文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而表情达意的使命就要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把个别的、相对独立的字、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思考,便成了学生准确理解诗文的关键因素。
  让我们先来看一首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古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我们在学习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绿”字的妙处。据洪迈《客斋续笔》记载,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数十字,最后始定为“绿”。通过比较,学生就会明确,前面数字,都只是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失之抽象,笼统,而一个“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想,就一下子把看不见的春风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轻拂,百草始萌,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的精神便跃然纸上,表现力顿增。学生通过这样的品味涵泳,深入分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理解能力能不有一个质的飞跃吗?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一、数学符号应该满足的要求数学符号是人们用符号的方式对数学概念及数学概念间关系的刻画和反映.这种刻画应该是简明而准确的,这种反映应该是人们共同约定的.只有这样,才能
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教育思想家拉伯雷主张以新的课程知识代替冗繁的修辞和空洞的祈祷文,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并将美术和音乐列为儿童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法国 Fre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科学技术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的儿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他们将
研究语文教学,教材的编制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话题。当代语文教学似乎颇重教本的开拓创新,而较忽略对传统教材的研究与传承。这里边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时代背景有了巨大变 S
所谓分层施教,即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共同学习的现状,又十分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具体说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设置不
一、激趣妙用一年级学生对于写字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这些兴趣又容易消失或转移。培养学生喜欢写字、乐于写字的兴趣就尤为重要。1.用故事激趣 First, the excitement Mag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网络阅读逐渐盛行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实现网络资源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利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平台,对学生的网络阅读进行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
【给爸爸妈妈的话】除恶务尽,不留后患。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敌人的笑脸是刺刀,敌人的甜言是毒箭。面对坏人,不可抱有仁慈之心、是非不辨。借用雷锋的话: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
“存在即合理”,如果把这句被理论界持长久争议态度的话用在当前的奢侈品品牌消费上,就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从国际范围的奢侈品消费,到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奢侈品从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