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也验证了这一名言。我写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引领我们广大教师多读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能助你成长。借这次机会,回顾我四十多年来,读书给我人生带来的变化:读书使我从小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使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读书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一、 人生启蒙的“无字书”
我的孩童时代,生活在农村。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工作在城市,而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和奶奶、母亲生活在乡村,家庭生活并不宽裕,读书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件奢侈的事。书,只有姐姐们的课本;而奶奶、母亲都不识字。母亲忙于农活和家务,对我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从她忙碌的日子里,我感受到是母亲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对我读书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是我的奶奶,她虽然不识字,却从年轻时就爱看戏、唱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曲剧《卷席筒》,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吕剧《小姑贤》等等,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欢的戏曲,在我懵懂的年纪,奶奶就经常讲给我听。讲到名段奶奶还会哼唱起来,年幼的我完全沉浸在这些故事里。这些戏曲内容,以及戏曲承载的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恰恰就在那时候植入我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的精神,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与其说是这些传统戏曲对我产生了教育作用,倒不如说是我的奶奶用说、唱的形式影响了我,教育了我,我从奶奶的这些“无字书”中接收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奶奶喜欢的这些传统戏曲,给我以启蒙,为我爱上文学、爱上读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我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使我的个性品质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奶奶;感谢那些“无字书”——奶奶说唱的各种戏曲故事。
二、 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有一年父亲参与新华书店重建,新华书店在搬迁中,丢弃了一部分破旧的小人书,父亲就捡了几本书带回家。那时我年纪还小,年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我们姊妹几个争看小人书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抢不过姐姐,我就等姐姐们上学后再看。后来自己也上一年级了,我放学早,就捧着小人书蹲在姐姐的教室外边,一边看书,一边等姐姐放学回家。后来生活好点了,父亲见我们这么喜欢看小人书,就陆续买一些送给我们,作为学习好的奖励,到我们姊妹兄弟全部小学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精心积存了二百多本小人书。《草原英雄小姐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的事迹,都給了我们深刻的教育。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情怀从小小的心田里萌生,长大后,我们几个都非常孝顺奶奶和父母,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做出了突出成绩。
感谢父亲!感谢在物质贫乏的日子里带给我丰富精神食粮的小人书!
兄妹几人中我读的书最多,学习成绩也最优异。考初中、考师范,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的入学成绩、教学成绩均在全校名列前茅。从奶奶的“无字书”起步,到小人书阅读,到成为事业有成的人民教师。读书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改变着我的生活。
三、 人生厚度的“文学书”
1989年中等师范毕业以后,我带着青春的理想来到了小学,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也是那一年,我当上了班主任,开启了我的育人之旅。教书之余,我钻研业务,学习教育文集,感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可有时我感到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先后参加了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专科、本科的自学考试,历时7年。在这七年中,我读背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从文学的厚度上提升自己,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不仅让我顺利拿到专科和本科学历,在教学中更是得心应手。同时我也引导我的学生多读诗书,凡是我带过的学生,小学毕业时,背诵古诗词最少的学生也能熟背100多首,多的能达到400多首,使这些孩子奠定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我总是鼓励学生说:喜爱读书的人,思维敏捷,勇于开拓,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获得成功。从现在开始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文体书籍、文学书籍、传记回忆录、史地书籍、科普书籍、生活居家书籍、旅游书籍、探索书籍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与书结为朋友将会受益终生。轻视读书或者从不读书是人生最大的缺陷。现在读书越早越好,读书越多越好。儿童时代养成读书习惯,将会构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读书不一定会带来财富,但丰富的书籍阅历,会让你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有一个理智平和的心态,不会因为自己贫穷而他人富有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会因为自己富有而产生膨胀的私有欲,好书读得越多,你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就越强,个人品质和意志便会越优秀。
此时我再一次想起鲁迅先生提醒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的建议。让我们一起重温现代文学巨匠的谆谆教诲:“问我看什么书好,可使我有点为难。现在印给孩子们看的书很多,但因为我不研究儿童文学,所以没有留心;据看见过的说起来,看了无害的就算好,有些却简直是讲昏话。以后我想留心一点,如果看见好的,当再通知。但我的意思,是以为你们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一定会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张桂杰,山东省聊城市,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小学教研室。
关键词: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一、 人生启蒙的“无字书”
我的孩童时代,生活在农村。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工作在城市,而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和奶奶、母亲生活在乡村,家庭生活并不宽裕,读书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件奢侈的事。书,只有姐姐们的课本;而奶奶、母亲都不识字。母亲忙于农活和家务,对我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从她忙碌的日子里,我感受到是母亲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对我读书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是我的奶奶,她虽然不识字,却从年轻时就爱看戏、唱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曲剧《卷席筒》,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吕剧《小姑贤》等等,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欢的戏曲,在我懵懂的年纪,奶奶就经常讲给我听。讲到名段奶奶还会哼唱起来,年幼的我完全沉浸在这些故事里。这些戏曲内容,以及戏曲承载的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恰恰就在那时候植入我心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的精神,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与其说是这些传统戏曲对我产生了教育作用,倒不如说是我的奶奶用说、唱的形式影响了我,教育了我,我从奶奶的这些“无字书”中接收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奶奶喜欢的这些传统戏曲,给我以启蒙,为我爱上文学、爱上读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我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使我的个性品质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奶奶;感谢那些“无字书”——奶奶说唱的各种戏曲故事。
二、 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有一年父亲参与新华书店重建,新华书店在搬迁中,丢弃了一部分破旧的小人书,父亲就捡了几本书带回家。那时我年纪还小,年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我们姊妹几个争看小人书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抢不过姐姐,我就等姐姐们上学后再看。后来自己也上一年级了,我放学早,就捧着小人书蹲在姐姐的教室外边,一边看书,一边等姐姐放学回家。后来生活好点了,父亲见我们这么喜欢看小人书,就陆续买一些送给我们,作为学习好的奖励,到我们姊妹兄弟全部小学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精心积存了二百多本小人书。《草原英雄小姐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的事迹,都給了我们深刻的教育。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情怀从小小的心田里萌生,长大后,我们几个都非常孝顺奶奶和父母,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做出了突出成绩。
感谢父亲!感谢在物质贫乏的日子里带给我丰富精神食粮的小人书!
兄妹几人中我读的书最多,学习成绩也最优异。考初中、考师范,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的入学成绩、教学成绩均在全校名列前茅。从奶奶的“无字书”起步,到小人书阅读,到成为事业有成的人民教师。读书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改变着我的生活。
三、 人生厚度的“文学书”
1989年中等师范毕业以后,我带着青春的理想来到了小学,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也是那一年,我当上了班主任,开启了我的育人之旅。教书之余,我钻研业务,学习教育文集,感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可有时我感到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先后参加了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专科、本科的自学考试,历时7年。在这七年中,我读背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从文学的厚度上提升自己,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不仅让我顺利拿到专科和本科学历,在教学中更是得心应手。同时我也引导我的学生多读诗书,凡是我带过的学生,小学毕业时,背诵古诗词最少的学生也能熟背100多首,多的能达到400多首,使这些孩子奠定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我总是鼓励学生说:喜爱读书的人,思维敏捷,勇于开拓,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获得成功。从现在开始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文体书籍、文学书籍、传记回忆录、史地书籍、科普书籍、生活居家书籍、旅游书籍、探索书籍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与书结为朋友将会受益终生。轻视读书或者从不读书是人生最大的缺陷。现在读书越早越好,读书越多越好。儿童时代养成读书习惯,将会构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读书不一定会带来财富,但丰富的书籍阅历,会让你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有一个理智平和的心态,不会因为自己贫穷而他人富有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不会因为自己富有而产生膨胀的私有欲,好书读得越多,你的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就越强,个人品质和意志便会越优秀。
此时我再一次想起鲁迅先生提醒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好书的建议。让我们一起重温现代文学巨匠的谆谆教诲:“问我看什么书好,可使我有点为难。现在印给孩子们看的书很多,但因为我不研究儿童文学,所以没有留心;据看见过的说起来,看了无害的就算好,有些却简直是讲昏话。以后我想留心一点,如果看见好的,当再通知。但我的意思,是以为你们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一定会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张桂杰,山东省聊城市,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