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立足整体,莫让“一叶障目”。
一、 莫让一点“遮”整课
解读一篇课文,局部分析必须立足于整体。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解读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激之言——“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调达的奴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联系整篇课文来解读。此时的调达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因为他刚从死亡的边缘上被九色鹿救回来,感谢、报答救命恩人是人的本能,不是奴性。此时的感激与后来的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调达的见利忘义。调达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为了利益,他可以舍弃一切。从整篇课文出发,我们应该把调达解读为一个灵魂脏脏的小人,而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系统,我们应该注重其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出文本的内涵。
二、 莫让表面“遮”背景
一个完整的文本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缩影,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在解读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查阅了关于辛弃疾的一些资料。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侵略者占领。他曾经目睹了哀鸿遍野、妻离子散的惨状,所以十分渴望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在这首词里,他不但是在为词中人物幸福和谐的生活而高兴,更是在为中原老百姓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而祈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村居画卷,感悟词人情怀,我扣住“和谐”一词来展开教学。课前谈话先让学生回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上课伊始,第一步先解读课题,让学生感受村居生活的“和谐”;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和谐”;第三步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眼前景物的和谐优美、生活的和谐美好,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第四步拓展延伸,理解“不和谐”,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和谐,进一步领悟作者对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融入课文,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他们会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又把这它融入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从而勾起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真切而朴实的情感。
当然,对文本背景的补充,都应该紧紧围绕文本的情感内涵来展开,应以学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三、 莫让一篇“遮”单元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应与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每一单元都具备明显的单元特征,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如果脱离本单元,就会偏离单元主题,会辜负编者的苦心。比如苏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很多人仅关注恩科西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其他艾滋病患儿。这一单元是人物专题,与恩科西同一单元的是邓小平、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学习这一单元就是要感悟伟人的崇高精神。在编者的眼中,恩科西虽然是个孩子,但他是精神上的伟人。所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小斗士”上,而非“艾滋病”上。先引导学生感悟恩科西的悲惨遭遇,然后学习他顽强斗争、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可贵精神,最后再让学生懂得面对灾难、挫折时,不要悲观消沉,应该乐观自信。
四、 莫让文本“遮”学生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不能忽视文本的另一位读者——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基本熟悉。我们不妨先找出文中的三个带“迷”字的词语——“着迷”“痴迷”“迷恋”,这三个词都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但它们所表示的热爱程度不同,“着迷”稍浅,“痴迷”最深,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父母的责骂也能没阻挡他对昆虫的迷恋。正是由于他对昆虫非常痴迷,所以能步入科学的殿堂,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重新排列这三个词语,然后用这三个词去解读法布尔,再找出文中表现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两个事例。
解读一篇文章,就仿佛走进了文本的“森林”,千万不要因为“一叶障目”而忽视了整片“森林”的美景。当我们从整体着眼,才会将整片“森林”装在心中,才会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
一、 莫让一点“遮”整课
解读一篇课文,局部分析必须立足于整体。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解读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激之言——“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调达的奴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联系整篇课文来解读。此时的调达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因为他刚从死亡的边缘上被九色鹿救回来,感谢、报答救命恩人是人的本能,不是奴性。此时的感激与后来的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调达的见利忘义。调达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为了利益,他可以舍弃一切。从整篇课文出发,我们应该把调达解读为一个灵魂脏脏的小人,而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系统,我们应该注重其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出文本的内涵。
二、 莫让表面“遮”背景
一个完整的文本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缩影,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在解读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查阅了关于辛弃疾的一些资料。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侵略者占领。他曾经目睹了哀鸿遍野、妻离子散的惨状,所以十分渴望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在这首词里,他不但是在为词中人物幸福和谐的生活而高兴,更是在为中原老百姓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而祈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村居画卷,感悟词人情怀,我扣住“和谐”一词来展开教学。课前谈话先让学生回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上课伊始,第一步先解读课题,让学生感受村居生活的“和谐”;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和谐”;第三步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眼前景物的和谐优美、生活的和谐美好,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第四步拓展延伸,理解“不和谐”,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和谐,进一步领悟作者对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融入课文,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他们会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又把这它融入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从而勾起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真切而朴实的情感。
当然,对文本背景的补充,都应该紧紧围绕文本的情感内涵来展开,应以学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三、 莫让一篇“遮”单元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应与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每一单元都具备明显的单元特征,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如果脱离本单元,就会偏离单元主题,会辜负编者的苦心。比如苏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很多人仅关注恩科西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其他艾滋病患儿。这一单元是人物专题,与恩科西同一单元的是邓小平、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学习这一单元就是要感悟伟人的崇高精神。在编者的眼中,恩科西虽然是个孩子,但他是精神上的伟人。所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小斗士”上,而非“艾滋病”上。先引导学生感悟恩科西的悲惨遭遇,然后学习他顽强斗争、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可贵精神,最后再让学生懂得面对灾难、挫折时,不要悲观消沉,应该乐观自信。
四、 莫让文本“遮”学生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不能忽视文本的另一位读者——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基本熟悉。我们不妨先找出文中的三个带“迷”字的词语——“着迷”“痴迷”“迷恋”,这三个词都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但它们所表示的热爱程度不同,“着迷”稍浅,“痴迷”最深,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父母的责骂也能没阻挡他对昆虫的迷恋。正是由于他对昆虫非常痴迷,所以能步入科学的殿堂,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重新排列这三个词语,然后用这三个词去解读法布尔,再找出文中表现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两个事例。
解读一篇文章,就仿佛走进了文本的“森林”,千万不要因为“一叶障目”而忽视了整片“森林”的美景。当我们从整体着眼,才会将整片“森林”装在心中,才会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