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莫让“一叶障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立足整体,莫让“一叶障目”。
  一、 莫让一点“遮”整课
  解读一篇课文,局部分析必须立足于整体。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解读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激之言——“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调达的奴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联系整篇课文来解读。此时的调达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因为他刚从死亡的边缘上被九色鹿救回来,感谢、报答救命恩人是人的本能,不是奴性。此时的感激与后来的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调达的见利忘义。调达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为了利益,他可以舍弃一切。从整篇课文出发,我们应该把调达解读为一个灵魂脏脏的小人,而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系统,我们应该注重其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出文本的内涵。
  二、 莫让表面“遮”背景
  一个完整的文本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缩影,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在解读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查阅了关于辛弃疾的一些资料。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侵略者占领。他曾经目睹了哀鸿遍野、妻离子散的惨状,所以十分渴望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在这首词里,他不但是在为词中人物幸福和谐的生活而高兴,更是在为中原老百姓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而祈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村居画卷,感悟词人情怀,我扣住“和谐”一词来展开教学。课前谈话先让学生回忆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上课伊始,第一步先解读课题,让学生感受村居生活的“和谐”;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和谐”;第三步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眼前景物的和谐优美、生活的和谐美好,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第四步拓展延伸,理解“不和谐”,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和谐,进一步领悟作者对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融入课文,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他们会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又把这它融入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从而勾起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真切而朴实的情感。
  当然,对文本背景的补充,都应该紧紧围绕文本的情感内涵来展开,应以学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三、 莫让一篇“遮”单元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应该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应与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每一单元都具备明显的单元特征,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如果脱离本单元,就会偏离单元主题,会辜负编者的苦心。比如苏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很多人仅关注恩科西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其他艾滋病患儿。这一单元是人物专题,与恩科西同一单元的是邓小平、高尔基这样的伟人,学习这一单元就是要感悟伟人的崇高精神。在编者的眼中,恩科西虽然是个孩子,但他是精神上的伟人。所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小斗士”上,而非“艾滋病”上。先引导学生感悟恩科西的悲惨遭遇,然后学习他顽强斗争、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可贵精神,最后再让学生懂得面对灾难、挫折时,不要悲观消沉,应该乐观自信。
  四、 莫让文本“遮”学生
  在文本解读时,我们不能忽视文本的另一位读者——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基本熟悉。我们不妨先找出文中的三个带“迷”字的词语——“着迷”“痴迷”“迷恋”,这三个词都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但它们所表示的热爱程度不同,“着迷”稍浅,“痴迷”最深,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父母的责骂也能没阻挡他对昆虫的迷恋。正是由于他对昆虫非常痴迷,所以能步入科学的殿堂,成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程度由浅到深的顺序重新排列这三个词语,然后用这三个词去解读法布尔,再找出文中表现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两个事例。
  解读一篇文章,就仿佛走进了文本的“森林”,千万不要因为“一叶障目”而忽视了整片“森林”的美景。当我们从整体着眼,才会将整片“森林”装在心中,才会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11年正好任教初一,于是,我的作文教学改革就开始了。初一的习作教学我着力做以下十件事。  首先,写日记。写日记的目的,一是练笔,二是积累素材,三是使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教给学生日记的一般格式之后,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写了。一开始并没有规定题目和内容,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掉那些条条框框,甩开膀子写!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出现了,该写的好像都写过了,学生开始
执教四(7)班三个多月来,我一直努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效果还真不错。我们班的作文形式很自由,也很有趣,这些生动有趣的作文栏目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撷取的。“生活万花筒”“你我悄悄话”“童话乐翻天”“诗歌发烧友”“故事连连看”“词语麻辣串”……学生给这种作文形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随手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两个作文栏目:  你我悄悄话  学生特别喜欢讲悄悄话,咬着耳朵,永远讲不完。如果
为了更直观、有效地交流写话作业,一年来,我坚持收集、整理学生写话中的佳作,以佳作为载体,把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  一、 在日常的写话训练中,加强指导与训练  1. 老师下水文引路。有一些看图写话,我在课堂上示范写一篇完整的写话。老师写下水文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写话的框架,让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仔细观察图画,再具体、细致地写下来,从而模仿老师的表达方
随着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被广泛地关注,但是网络学习效果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探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愁眉苦脸,写作时抓耳挠腮。学生为何对习作不感兴趣,是他们天生讨厌这件事吗?当然不是。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习作兴趣,让他们乐写作文?一个有趣的题目,自由的表达空间,自主、合作的评改方式,让作文有趣起来。  一、 让题目变得有趣  类似于“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我的”系列作文,还有“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记一件
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探索相应的作文指导新策略,实施行为跟进,促进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 现状反思  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上缺乏创新。习作前,学生习惯于等着老师先指导一番,因为有些学生不知写什么,或者肚中有东西却“倒不出来”,老师给予帮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何指导却是值得讨论的。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往往遵循着陈旧的套路:先是审题,再交流选材
9月13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一行7人来我院调研。调研组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带队,农业部原副部长路
【课前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大大小小五个圆)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什么?  生:许多圆圈,有的大,有的小。
师:这节课是一节阅读交流课,所交流的这本书--《淘气包埃米尔》,同学们都有了,我也有一本。这本书一共有19万字,我足足花了三天时间才认真读了一遍,大家读完了吗?(生纷纷答:读完了。) 
据财政部、教育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2年职业教育买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我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申报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