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语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为此,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学法指导更加迫切。在教学中,有哪些“学法辅导”的原则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二、“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学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学生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 自学能力明显增强“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对其它学科能力的迁移是十分明显的;它使实验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既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普遍欢迎,全班有88%学生喜欢这种教法。
2.学习成绩全面提高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总之,“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证明是确有成效的,但是,任何实验都是一个探索、渐进的过程。本人所做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材本身的梯度大,对A类学生自学有困难,如何辅导A类学生使成效更佳?又如学生个体的组别归属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学生个体组别的归属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效果更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自学分类辅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进行分类自学辅导教学要扬长避短,并注意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班集体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条教学原则。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又保存了个别化。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2.“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师在教材上下功夫,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时中间30~40分钟内对照阅读提纲专心自学。
二、“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类”的划分与“导学” 分类的实质意义在于:把班内的学生之间潜隐的多样性差异用若干个“类”揭示出来,从而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统考的学科成绩,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现实水平,因此可以作为分类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一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确定敏捷而稳定(快而准),敏捷而不稳定(快而不准),不敏捷而稳定(慢而准),不敏捷又不稳定(慢而不准)四种思维类型。最后把成绩和思维类型综合起来考虑,就能把全班学生分成A类、B类和C类。
实验班学生划分为A、B、C三类后,教师对各类学生进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导学:A、B类侧重于基础,侧重于复习巩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缩小与C类同学的差距。上课尽可能给他们有较多的发言机会,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他们的参与,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C类着重于总结、加深和提高。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稳定、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班级中数学的“领头雁”。
2.“推进目标”的设置
①A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看书、练习的习惯和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就能按时完成低难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练习任务,通过指导逐步形成自学习惯。②B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和主动学习的品质;只要稍加指导,就能按时保质完成中等难度的数学练习。通过指导,B类学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地提高,一部分B类学生能转化为C类学生。③C类生推进目标:初步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引导,C类生的比例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少量学习潜力大的C类生应能发展为特优生。
三、“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的初步效果
通过两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获得了如下的效果:
1. 自学能力明显增强“自学分类辅导”教学注重各层次学生自学方法的辅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首位,而教师的辅导是根据各层次学生认知的最佳效果来调节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对其它学科能力的迁移是十分明显的;它使实验班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既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受到了实验班学生的普遍欢迎,全班有88%学生喜欢这种教法。
2.学习成绩全面提高经过二年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改观。从学生学业水平分析、教育成效测试可以看出:前测(初中入学考试)时实验班平均分要比对比班低二分,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三分多;优秀率前测时实验班低于对比班十一个百分点,后测时实验班反超出对比班十二个百分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关因素已被严格控制。
总之,“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证明是确有成效的,但是,任何实验都是一个探索、渐进的过程。本人所做的“自学分类辅导”教学实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材本身的梯度大,对A类学生自学有困难,如何辅导A类学生使成效更佳?又如学生个体的组别归属与自尊心理的矛盾、学生个体组别的归属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效果更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