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笔者在对考生学习、考试情况分析时,整理出考生们学习历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从整体感知历史,知识孤立;考试中答题时生搬硬套,照抄资料,缺乏分析归纳总结;等等。面对这种普遍的情形,根据这些年的历史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备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不揣浅陋,谈谈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以期为考生助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知识点分布与梳理
课程标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课程标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的描述可见,本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属于重要考查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时空混乱。
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此部分知识已经学习过了一年,且此部分内容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考生复习时死记硬背,不理解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导致复习中出现历史事件时空混乱的现象。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历史事件的时空顺序。
(1)五四运动先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的成立作了准备。
(2)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后,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制造华北危机,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同时,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局部抗日战争。长征自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而结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东北地区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4)中共七大与日本投降。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发展、日本失败已成定局、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背景下,中共七大召开。中共七大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防止对以上历史事件的识记出现时空混乱,笔者建议考生们记住几个重要的历史分期。
1919年至1924年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至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期间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至1937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至1946年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这期间,1931年9月18日至1937年7月7日为局部抗战时期,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全面抗战时期);1946年至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
考生在掌握正确的时空顺序后,要注意这段历史的发展逻辑,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个性的又有创新意识的年代尺。“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条线上,犹如站在高处遥望,宏观的时间不再那么难以捉摸。”年代尺的绘制,有利于克服历史复习“碎片化”。
2.概念混淆。
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搞清楚历史概念是复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概念源自历史事实,同时又超越历史事实。若干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就形成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系列。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区分以下历史概念。
(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习惯将西安事变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归于一类,都认为是日本发动的侵略事变,而实质上前者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后者是无耻的侵略行径,两者不可混淆。
(2)正面戰场和敌后战场。二者在战略地位、作战方式、抗战路线三个方面有所区别。前者是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日主战场,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战,实施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都属于正面战场发生的战役。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上升为抗日主战场,主要实施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敌后战场先后获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胜利,抗日根据地得到建设与发展。 (3)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期间,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合称“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下,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渡江作战。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根据教材上的三大战役示意图识记重要的战略地点双堆集、徐州等;要理解重要的名人名言的内涵,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夯实基础,记住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历史概念的识记混乱,防止在考试答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情感丢失。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历史,期间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模范。但很多考生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并没有很好地感受这些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精神。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这一阶段历史中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
历史考试中对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多结合时政热点以开放题的形式出现。因而考生在复习和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具体分析,忌空洞地堆砌辞藻,更不能生搬硬套答题模板,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谈现实意义,避免因答案单一而丢分。
综上所述,考生在复习中要依据课程标准,落实考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积累,理清时空顺序,吃透历史概念,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三、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练习题
1.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了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以上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