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听课和评课担当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的职能。教师借助于听课和评课这一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然而,现实的听课和评课,长期以来只被当作一项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个要完成的任务,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
一、听课和评课“去专业化”现象
1.任务式、形式化。以完成规定的任务为目的,即为听评而听评。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听课的任务式。迫于听课、评课指标和考核,听课只是人到了教室,听听了事。甚至有的教师“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找同事的听课笔记抄一下;或者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检查时,大都是停留在“量”的指标或形式的考查上。二是评课的形式化。经常出现以下情景:要么“一边倒”,第一个人说了“好”,后面几乎大都跟着附和,真正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少;要么沉默不语,尤其是有领导在场时,一个个都显得很谦虚、很拘谨,尽量保持缄默,生怕说多了、说错了有碍面子,有失面子;要么“一言堂”,评课时由专家或教研员把持,专家云大家亦云,多数人只是当看客、听众。
2. 疏离化、分离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疏离。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课和评课的目的就是帮助上课教师长善救失、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于是,教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上课教师身上,观察其言谈举止,如教学目标的引入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活动质量的关注。同时,对于学生掌握拓展性知识的程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也关注较少,从而人为地制造了教与学的疏离。二是课堂与现实的分离。学校想通过听课和评课达到一种示范效应,提供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可是,现实中,教师面对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评价机制,却不得不在课堂上仍旧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如此一来,许多示范课、优质课以及其他形式的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有展示和表演的功能,距离普通教师的现实处境很远,从而丧失了听课和评课对教师成长完善、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教育价值。
3.盲目性 、随意化。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听课和评课,既不想从授课教师身上学习什么成功的经验,也没心思去总结所谓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只是走过场而已。表现主要有:一是听课前无准备。一般而言,听课和评课应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 听与评;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 听与评;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 听与评。即明确要“听什么”“怎样听”“听课班级学情怎样”等问题。而盲目性的听课却只带着两个耳朵进课堂,有时连上课内容都不知,也不想知,更遑论听评前做些必要的准备与思考了。二是听课过程中无问题导引。很少有教师能带着具体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去听课,即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重点要思考的和有争议的教学问题以及将要与别人探讨的教学问题等。多数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或是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流水账式的记录。三是评课无方法。常常是眉毛胡子一起抓,没有重点,或者“蜻蜓点水”,很少涉及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听课笔记后面的评语中经常写到:板书工整、环节齐全、生动有趣、设计合理。这样的八股式评课有什么价值呢? 盲目性、随意化还表现在无计划性、无选择性。一是时间不均衡。为了应付检查,听课时间大多集中在开学前两周和学期后两周。二是课型和学科分配不均衡。在选择类型、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确的选择意图。听评同年级同学科的课较多,非同年级同学科的少之又少,特别是课时少的学科或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可以说,几乎没有听课和评课。
二、听课和评课走向专业化的路径
听课和评课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需要有一种专业的视角、专业的话语与专业的评价。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实效。听课和评课“去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实质环节,结果使得听课和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的兴趣,缺乏他们主动的参与。鉴于此,管理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改变烦琐的“常规”做起,在细化管理措施的时候不妨做一下“减法”。如,考虑一下哪些工作可以降低要求,哪些工作可以减少环节,给教师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课堂教学、教育研究这些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听课和评课的细节管理,这是提高实效性的突破口。具体来说,一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课,邀请专家和教研人员参与评课,从方法到内容上给教师起到“引路”作用;二是学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这不仅有利于督促和掌控听课评课过程,也有利于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对评课的过程要优化,做到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教者和听者能够互动交流,避免“一言堂”或者“好好先生”之类的评课情形;四是要有主次,选好典型,有点有面,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深度,以免造成听课盲目症,加重教师负担。这些细节性的要求不是依靠一两项规定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把握好从引导到监督、控制、考核等整个管理过程,最终成为教师的习惯和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由“虚”到“实”,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方式。
2.诉求理论观照,培养评课品质。评课是评课者学识、素养的外现,是评课者在已有知识储备背景下对教学现场的一种观照与反思。只有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评课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提高其评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倘若没有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储备与素养,其评课就可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庸医疗患”。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评课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观照,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阅历和听课、评课的经历,通过案例累积和行动反思,初步构建个性化的评课观,从而培养评课品质。为提高专业含量,教师一是需要有可支配的时间来读书,丰富教育教学理论;二是需要重视对听课和评课的研究,把它放在与上课同样重要的地位,以建构更丰富的专门的知识基础;三是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或理论培训,使自己成为不仅是一个会上课的能手,也是一个会评课的内行。
3.提倡“以学论教”,转变评价视角。“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表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更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有没有“学会”,是不是“会学”。具体来说,“听课和评课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愉悦感等)、参与状态(学习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和发表意见的广度与程度等)、交往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情况等)、思维状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其所提问题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等)等方面”。简言之,就是要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纳入到观察的视野中来。只有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学”审视教师的“教”,才能在主渠道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非本末倒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于或服从于教师的发展或者学校的发展。这种评价视点的转变是教师实现听课评课专业化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基本前提。
4.强化问题意识,提升专业素质。带着问题进课堂,就意味着要用一种研究的心态来把握和运用它。而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真问题,要分析与解决真问题。这就需要“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教师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发现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形成新的想法,使自己的思考更为深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带着问题进课堂,还意味着“心”进,即不仅看、听、问,而且想、思、省,能够由人及己,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来上这堂课应该怎么上。这样,让自己“浸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摆脱事不关己的心态,把听别人的课转化为对自己教学的观照,促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这种“心”进的听课,无论是听一堂有缺憾的课,还是听一堂仰慕的课,都能在缺憾中找到亮点,在仰慕中把握其精髓;这种“心”进的听课,使听课之后的评课成为一种心平气和的教学分析,能够有效地规避评课的“假、大、空、费”之弊病,使自己的评课之言富有真情实感,而不是一种情绪化的“捧杀”或“棒杀”,使教学评议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观点、情感时变成一种心心相印的倾诉和激励,真正地实现听课和评课的教育价值。
5.借鉴课堂观察,增强听评针对性。“课堂观察的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盲目化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过程并不复杂,只需经过课前会议的分工布置、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维度的细致观察、课后会议上各位观察教师的“合作”式诊断剖析等三个环节。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面的问题,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或“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或“还可以怎么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听课和评课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课和评课的专业化程度。在听课和评课前要既要熟悉授课教师所讲内容,也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听与评,还要掌握必要的技术,比如观察量表、听课、评课的逻辑框架等。在听课时,教师要使用相应的观察量表作出翔实的记录,并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听课后,将观察记录、疑问或困惑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其讨论和交流。(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一、听课和评课“去专业化”现象
1.任务式、形式化。以完成规定的任务为目的,即为听评而听评。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听课的任务式。迫于听课、评课指标和考核,听课只是人到了教室,听听了事。甚至有的教师“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找同事的听课笔记抄一下;或者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检查时,大都是停留在“量”的指标或形式的考查上。二是评课的形式化。经常出现以下情景:要么“一边倒”,第一个人说了“好”,后面几乎大都跟着附和,真正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少;要么沉默不语,尤其是有领导在场时,一个个都显得很谦虚、很拘谨,尽量保持缄默,生怕说多了、说错了有碍面子,有失面子;要么“一言堂”,评课时由专家或教研员把持,专家云大家亦云,多数人只是当看客、听众。
2. 疏离化、分离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疏离。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课和评课的目的就是帮助上课教师长善救失、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于是,教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上课教师身上,观察其言谈举止,如教学目标的引入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活动质量的关注。同时,对于学生掌握拓展性知识的程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也关注较少,从而人为地制造了教与学的疏离。二是课堂与现实的分离。学校想通过听课和评课达到一种示范效应,提供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可是,现实中,教师面对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评价机制,却不得不在课堂上仍旧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如此一来,许多示范课、优质课以及其他形式的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有展示和表演的功能,距离普通教师的现实处境很远,从而丧失了听课和评课对教师成长完善、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教育价值。
3.盲目性 、随意化。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听课和评课,既不想从授课教师身上学习什么成功的经验,也没心思去总结所谓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只是走过场而已。表现主要有:一是听课前无准备。一般而言,听课和评课应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 听与评;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 听与评;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 听与评。即明确要“听什么”“怎样听”“听课班级学情怎样”等问题。而盲目性的听课却只带着两个耳朵进课堂,有时连上课内容都不知,也不想知,更遑论听评前做些必要的准备与思考了。二是听课过程中无问题导引。很少有教师能带着具体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去听课,即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重点要思考的和有争议的教学问题以及将要与别人探讨的教学问题等。多数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或是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流水账式的记录。三是评课无方法。常常是眉毛胡子一起抓,没有重点,或者“蜻蜓点水”,很少涉及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听课笔记后面的评语中经常写到:板书工整、环节齐全、生动有趣、设计合理。这样的八股式评课有什么价值呢? 盲目性、随意化还表现在无计划性、无选择性。一是时间不均衡。为了应付检查,听课时间大多集中在开学前两周和学期后两周。二是课型和学科分配不均衡。在选择类型、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等方面,没有表现出明确的选择意图。听评同年级同学科的课较多,非同年级同学科的少之又少,特别是课时少的学科或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可以说,几乎没有听课和评课。
二、听课和评课走向专业化的路径
听课和评课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需要有一种专业的视角、专业的话语与专业的评价。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实效。听课和评课“去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实质环节,结果使得听课和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的兴趣,缺乏他们主动的参与。鉴于此,管理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改变烦琐的“常规”做起,在细化管理措施的时候不妨做一下“减法”。如,考虑一下哪些工作可以降低要求,哪些工作可以减少环节,给教师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课堂教学、教育研究这些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听课和评课的细节管理,这是提高实效性的突破口。具体来说,一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课,邀请专家和教研人员参与评课,从方法到内容上给教师起到“引路”作用;二是学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这不仅有利于督促和掌控听课评课过程,也有利于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对评课的过程要优化,做到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教者和听者能够互动交流,避免“一言堂”或者“好好先生”之类的评课情形;四是要有主次,选好典型,有点有面,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深度,以免造成听课盲目症,加重教师负担。这些细节性的要求不是依靠一两项规定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把握好从引导到监督、控制、考核等整个管理过程,最终成为教师的习惯和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由“虚”到“实”,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管理手段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方式。
2.诉求理论观照,培养评课品质。评课是评课者学识、素养的外现,是评课者在已有知识储备背景下对教学现场的一种观照与反思。只有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评课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提高其评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倘若没有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储备与素养,其评课就可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庸医疗患”。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评课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观照,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阅历和听课、评课的经历,通过案例累积和行动反思,初步构建个性化的评课观,从而培养评课品质。为提高专业含量,教师一是需要有可支配的时间来读书,丰富教育教学理论;二是需要重视对听课和评课的研究,把它放在与上课同样重要的地位,以建构更丰富的专门的知识基础;三是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或理论培训,使自己成为不仅是一个会上课的能手,也是一个会评课的内行。
3.提倡“以学论教”,转变评价视角。“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表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更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有没有“学会”,是不是“会学”。具体来说,“听课和评课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愉悦感等)、参与状态(学习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和发表意见的广度与程度等)、交往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情况等)、思维状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其所提问题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等)等方面”。简言之,就是要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纳入到观察的视野中来。只有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学”审视教师的“教”,才能在主渠道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非本末倒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于或服从于教师的发展或者学校的发展。这种评价视点的转变是教师实现听课评课专业化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基本前提。
4.强化问题意识,提升专业素质。带着问题进课堂,就意味着要用一种研究的心态来把握和运用它。而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真问题,要分析与解决真问题。这就需要“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教师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发现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形成新的想法,使自己的思考更为深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带着问题进课堂,还意味着“心”进,即不仅看、听、问,而且想、思、省,能够由人及己,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来上这堂课应该怎么上。这样,让自己“浸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摆脱事不关己的心态,把听别人的课转化为对自己教学的观照,促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这种“心”进的听课,无论是听一堂有缺憾的课,还是听一堂仰慕的课,都能在缺憾中找到亮点,在仰慕中把握其精髓;这种“心”进的听课,使听课之后的评课成为一种心平气和的教学分析,能够有效地规避评课的“假、大、空、费”之弊病,使自己的评课之言富有真情实感,而不是一种情绪化的“捧杀”或“棒杀”,使教学评议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观点、情感时变成一种心心相印的倾诉和激励,真正地实现听课和评课的教育价值。
5.借鉴课堂观察,增强听评针对性。“课堂观察的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盲目化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另一方面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过程并不复杂,只需经过课前会议的分工布置、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维度的细致观察、课后会议上各位观察教师的“合作”式诊断剖析等三个环节。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面的问题,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或“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或“还可以怎么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听课和评课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课和评课的专业化程度。在听课和评课前要既要熟悉授课教师所讲内容,也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听与评,还要掌握必要的技术,比如观察量表、听课、评课的逻辑框架等。在听课时,教师要使用相应的观察量表作出翔实的记录,并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听课后,将观察记录、疑问或困惑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其讨论和交流。(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