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结合新课标理念,阐述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个性化发展策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以不断增强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互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个性差异;主动探究;时空拓展;课堂争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39-1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受其学科特点和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口若悬河,受业者却感到索然寡味。这样的课堂,沉闷、僵硬、古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黯然偏移,新课堂所强调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那如何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互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个性之花在历史课堂中悄然绽放?笔者认为可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尊重个性差异,坚持思想引领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其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认识都因人而异。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开发学生的独特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决定着高度。教师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其教育道路的长度。教师要用思想把沉睡的知识点激活,赋予历史以现实和灵魂的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同样思潮澎湃,激情飞扬,从而真切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从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条线来看,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目标。如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学生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学生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对鸦片战争就只能达到一个浅层次的理解,而我们在课堂中若能从中英两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制度各个方面来梳理,学生便可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事异则备变”的道理,从而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创设问题情境,实为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让学生在蕴含矛盾和疑惑的问题情境中,造成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这节课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经济大危机”图片和文字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思考:罗斯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任美国总统的?然后让学生进入角色:“如果你就是罗斯福,你准备如何使美国渡过这次难关。”这时可以展示与“新政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在旁引导,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历史情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三、拓展教学时空,鼓励自主选学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课堂中我们要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于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内容进行个性化研读。其实,历史知识是宽泛的,它蕴含在各学科之中,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可联系地理知识;学习《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时,可结合生物学的知识来学习;学习《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时,可结合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等知识来学习。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走进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生活、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拓宽历史课堂教学时空,引导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内化。
四、组织课堂争辩,培养创新精神
争辩,是不同观念之间的交锋,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课堂中的“争辩”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充分体现。“争辩”的形成,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要还课堂一些轻松、一些幽默、一些欢声笑语、一些神采飞扬,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参与智慧的撞击。其次,教师要创设利于“争辩”的空间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因为“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广开言路,形成认知冲突。如在讲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展示几段文字材料,材料分两类:一类是“消极影响”;另一类是“积极影响”,因“课”制宜地创设“争辩”的环境氛围。最后,在学生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认识,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不是断然否决某一方的观点。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才能焕发课堂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自主性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支点”,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必能波澜壮阔、绚丽多彩!
关键词:个性差异;主动探究;时空拓展;课堂争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39-1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受其学科特点和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口若悬河,受业者却感到索然寡味。这样的课堂,沉闷、僵硬、古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黯然偏移,新课堂所强调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那如何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互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个性之花在历史课堂中悄然绽放?笔者认为可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尊重个性差异,坚持思想引领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其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认识都因人而异。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开发学生的独特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决定着高度。教师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其教育道路的长度。教师要用思想把沉睡的知识点激活,赋予历史以现实和灵魂的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同样思潮澎湃,激情飞扬,从而真切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从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条线来看,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目标。如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学生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学生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对鸦片战争就只能达到一个浅层次的理解,而我们在课堂中若能从中英两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制度各个方面来梳理,学生便可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事异则备变”的道理,从而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创设问题情境,实为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让学生在蕴含矛盾和疑惑的问题情境中,造成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这节课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经济大危机”图片和文字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思考:罗斯福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任美国总统的?然后让学生进入角色:“如果你就是罗斯福,你准备如何使美国渡过这次难关。”这时可以展示与“新政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在旁引导,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历史情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三、拓展教学时空,鼓励自主选学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课堂中我们要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于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内容进行个性化研读。其实,历史知识是宽泛的,它蕴含在各学科之中,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可联系地理知识;学习《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时,可结合生物学的知识来学习;学习《中国的古代艺术》一课时,可结合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等知识来学习。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走进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生活、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拓宽历史课堂教学时空,引导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内化。
四、组织课堂争辩,培养创新精神
争辩,是不同观念之间的交锋,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课堂中的“争辩”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充分体现。“争辩”的形成,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要还课堂一些轻松、一些幽默、一些欢声笑语、一些神采飞扬,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参与智慧的撞击。其次,教师要创设利于“争辩”的空间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因为“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广开言路,形成认知冲突。如在讲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展示几段文字材料,材料分两类:一类是“消极影响”;另一类是“积极影响”,因“课”制宜地创设“争辩”的环境氛围。最后,在学生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认识,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不是断然否决某一方的观点。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个性,才能焕发课堂的个性。给学生一个自主性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支点”,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必能波澜壮阔、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