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那么新时期下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师德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 高度的责任感
一个人凡对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才不会感到疲劳,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尽心尽力地投入工作,并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敬业乐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对自己的职业不热爱,不安心,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三天打鱼,四天晒网”,这山望着那山高,想方设法闹改行。这样的教师,即使其他方面再好,也不会教出好学生,更不可能会是一名好教师。因此,诲人不倦,认真授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德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用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来投入工作,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二、 学生的表率
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待人处事乃至气质品格,每时每刻都感染、熏淘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因此,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人之楷模,学生的表率。
三、 强烈的师爱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的要求方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锇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是得不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的。所以没有对学生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实践和理论表明,一个教师只有当他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和对待学生,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爱得越深、越切,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果,学生的德、智、体诸多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码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他理解并感到,没有关于教育科学的知识,便不可能对儿童进行工作。”实践证明,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会盲目地蛮干、苦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应有的失误和损失。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严谨治学,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的特殊规律,在规律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五、竞争——合作的精神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在竞争,都在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应引入竞争的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诚然竞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竞争并不是斗争,在竞争的同时也应保存团结协作的作风。
善于团结同志,是一个教师必备品质。教师的道德风貌,不仅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而且要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关系上。一般情况下,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一堂课。一节班队会、一次课外活动,大多由一位教师组织。但作为教师劳动的成果—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却不是某位教师单独努力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共同劳动的结晶。从纵向看,学生的进步是各科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个团结、和谐、协作的教师集体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六、勤奋好学的追求
教师应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永不满足的人。特别是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只能满足于自身所教的学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光靠自己的“一桶水”是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钻研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小学生求新求异,好奇心强,他们带着千百个“为什么”进校门,他们把老师当做“万事通”,常常问为什么。这就是要求教师“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既要做所任学科的“专长”,又要做无事不晓的“通才”,并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有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契而不舍的精神,使自身的知识面达到广和博,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精而深,教师必须要有刻苦钻研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七、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的,教师事业尤其如此。教师的光荣和伟大就恰恰蕴藏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把青少年培育成长,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延安地区山村小学教师王思明,扎根山区30年,在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艰苦创业,三迁校址,四修校舍,实现了“山沟里办好学堂”的宏伟理想。他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1970年起,他执教的学校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年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了百分之百,比延安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整整提前了15年。像王思明这样扎根山区30年,为发展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是我们的典范。
总之,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一、 高度的责任感
一个人凡对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才不会感到疲劳,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尽心尽力地投入工作,并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敬业乐教”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对自己的职业不热爱,不安心,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三天打鱼,四天晒网”,这山望着那山高,想方设法闹改行。这样的教师,即使其他方面再好,也不会教出好学生,更不可能会是一名好教师。因此,诲人不倦,认真授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德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用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来投入工作,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二、 学生的表率
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待人处事乃至气质品格,每时每刻都感染、熏淘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因此,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人之楷模,学生的表率。
三、 强烈的师爱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的要求方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锇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是得不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的。所以没有对学生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实践和理论表明,一个教师只有当他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和对待学生,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爱得越深、越切,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果,学生的德、智、体诸多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码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他理解并感到,没有关于教育科学的知识,便不可能对儿童进行工作。”实践证明,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会盲目地蛮干、苦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应有的失误和损失。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严谨治学,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的特殊规律,在规律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五、竞争——合作的精神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在竞争,都在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应引入竞争的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诚然竞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竞争并不是斗争,在竞争的同时也应保存团结协作的作风。
善于团结同志,是一个教师必备品质。教师的道德风貌,不仅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而且要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关系上。一般情况下,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一堂课。一节班队会、一次课外活动,大多由一位教师组织。但作为教师劳动的成果—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却不是某位教师单独努力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共同劳动的结晶。从纵向看,学生的进步是各科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个团结、和谐、协作的教师集体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六、勤奋好学的追求
教师应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永不满足的人。特别是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只能满足于自身所教的学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光靠自己的“一桶水”是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钻研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小学生求新求异,好奇心强,他们带着千百个“为什么”进校门,他们把老师当做“万事通”,常常问为什么。这就是要求教师“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既要做所任学科的“专长”,又要做无事不晓的“通才”,并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有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契而不舍的精神,使自身的知识面达到广和博,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精而深,教师必须要有刻苦钻研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七、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的,教师事业尤其如此。教师的光荣和伟大就恰恰蕴藏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把青少年培育成长,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延安地区山村小学教师王思明,扎根山区30年,在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艰苦创业,三迁校址,四修校舍,实现了“山沟里办好学堂”的宏伟理想。他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1970年起,他执教的学校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年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了百分之百,比延安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整整提前了15年。像王思明这样扎根山区30年,为发展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是我们的典范。
总之,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才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