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物理课比作一首曲子,那么结束语就是曲终的袅袅回音;如果把物理课堂比作一幅画卷,那么结束语就是那最后的点睛之笔;如果把物理课比作一场晚会,那么结束语就是那会末的压轴好戏.这样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师在很多时候总习惯于进行直接处理:只把课堂小结当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却鲜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教师的独白——学生的听讲,接受老师强加给自己的“教学效果”.更有一些教师在有些课中没有任何的总结与过渡就嘎然停止了教学,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进行一些课时作业.无论是以上哪种方式,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当教师作课堂小结时,学生往往是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提前作好下课的准备,很少有学生再积极主动深入的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课堂小结成了教师的独唱,学生也失去了兴趣,显然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强化在课堂教学期间已经获得的重要学习成果,并与下节课建立一个桥梁的作用,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结束语作为物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其质量高低却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下面谈谈物理课结尾时我对结束语设计的一些做法.
1总结性结束语
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薄”到“厚”的过程,那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个知识要点,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一节教学完成之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突出知识点,形成知识系列,以利于学生掌握,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归纳总结.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结尾,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填写.
这样若将课堂结束前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金秋的收获季节.
2设问激疑式结束语
随着下课时间接近,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情绪下降,课堂气氛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第二次“飞跃”的教学过程,巧设疑问,攫取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使由热烈变冷清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在讲完电磁波谱后,我引导学生对各种电磁波的主要作用、观察方法、产生方式及用途进行归纳总结.但这些内容课本上都已归纳总结了,使学生觉得内容简单,没有钻研深思的气氛,课堂顿时显得冷清.为了调动学生情绪,我指着教室内的日光灯和室外走廊上的白炽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功率的日光灯和白炽灯,为什么日光灯比白炽灯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实却和能量守恒相悖现象产生兴趣.接着我又问;若人眼能看见所有的电磁波,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是这样,将会出现“看见同功率的日光灯和白炽灯一样亮”“由于一切物体昼夜不停辐射电磁波,世界再也没有漆黑的夜晚了”……由于问题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像在自由的王国中,产生了许多联想.当下课铃声响起,他们还沉浸在“人能看见所有电磁波”的奇妙世界里.
3游戏式结束语
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学生会感到疲劳,精神不振.如果课堂结尾时,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小魔术,使学生在欢笑、兴奋之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就能使学生的疲劳烟消云散,精神百倍.同时,游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讲完“大气压强”后,做一个“吹币进碗”的小游戏,并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就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起学习的兴趣,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4首尾照应式结束语
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入时所设下的悬念.
例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红火?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的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5期望鼓励式结束语
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当今强调的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做一些习题,进行一定的阶段小测试,仍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作业评讲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应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育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相信他们;下次经这次会更好.
当然,物理课堂教学结束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结束语,切不可死搬硬套,若结束语运用得恰当、自如,确实能发挥结束语锦上添花的功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法对于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现代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我们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才能使这门艺术更具风格,更臻完善.
课堂小结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强化在课堂教学期间已经获得的重要学习成果,并与下节课建立一个桥梁的作用,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结束语作为物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其质量高低却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下面谈谈物理课结尾时我对结束语设计的一些做法.
1总结性结束语
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薄”到“厚”的过程,那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个知识要点,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一节教学完成之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突出知识点,形成知识系列,以利于学生掌握,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归纳总结.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结尾,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填写.
这样若将课堂结束前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金秋的收获季节.
2设问激疑式结束语
随着下课时间接近,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情绪下降,课堂气氛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教师必须组织好第二次“飞跃”的教学过程,巧设疑问,攫取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使由热烈变冷清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在讲完电磁波谱后,我引导学生对各种电磁波的主要作用、观察方法、产生方式及用途进行归纳总结.但这些内容课本上都已归纳总结了,使学生觉得内容简单,没有钻研深思的气氛,课堂顿时显得冷清.为了调动学生情绪,我指着教室内的日光灯和室外走廊上的白炽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功率的日光灯和白炽灯,为什么日光灯比白炽灯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实却和能量守恒相悖现象产生兴趣.接着我又问;若人眼能看见所有的电磁波,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是这样,将会出现“看见同功率的日光灯和白炽灯一样亮”“由于一切物体昼夜不停辐射电磁波,世界再也没有漆黑的夜晚了”……由于问题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像在自由的王国中,产生了许多联想.当下课铃声响起,他们还沉浸在“人能看见所有电磁波”的奇妙世界里.
3游戏式结束语
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学生会感到疲劳,精神不振.如果课堂结尾时,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小魔术,使学生在欢笑、兴奋之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就能使学生的疲劳烟消云散,精神百倍.同时,游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讲完“大气压强”后,做一个“吹币进碗”的小游戏,并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就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起学习的兴趣,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4首尾照应式结束语
有些教师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入时所设下的悬念.
例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红火?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的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5期望鼓励式结束语
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当今强调的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做一些习题,进行一定的阶段小测试,仍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作业评讲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应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育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相信他们;下次经这次会更好.
当然,物理课堂教学结束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结束语,切不可死搬硬套,若结束语运用得恰当、自如,确实能发挥结束语锦上添花的功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法对于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现代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我们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才能使这门艺术更具风格,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