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这是一个响遍大江南北的名字。从1981年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开始,“教育改革家”“当代孔子”“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第一班主任”……20多年来,鲜花和光环始终追随着他。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等38项社会职务,讲学足迹遍及全国各地,1997年始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至今。他也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
魏书生无疑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吕叔湘说:“我很惭愧,没有及早认识魏书生同志。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让吕叔湘这样的大家折腰叹服的魏书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千里迢迢远赴盘锦采访魏书生。
12月的盘锦是一片冰天雪地。坐在教育局会议室等待魏书生时,窗外阳光灿烂,而街道上的冰雪也依然银白耀眼,没有一点消融的意思。过了一个小时,魏书生从市委组织部开会归来,记者终于见到了他。
清瘦,淡漠,略带疲惫。这是记者对魏书生的第一印象。也难怪,他是当天凌晨1点多才从北京赶回的,早晨8点又准时到教育局和大家一起做早操,而做完早操就去了市委组织部。与报告会上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魏书生话语不多。他坦率地说:“我一般不接受采访,采访时我也不愿多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在这里待了7天采访我,我基本上没说什么。”
与魏书生面对面地谈话,感觉他有点漫不经心。他甚至不时地翻一翻手头的新杂志,拆一些信件。在与人交谈时,他似乎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会儿,他忽然翻开了日记本,好像是想写上一些什么话。可以说他有点傲慢,有点散淡,也可以说他发自内心地不愿意被记者打乱他的生活节奏。
和魏书生的对话有些艰难,但从中却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的风格。
记者:有人说您是中国第一班主任,您怎么看这个称号?
魏书生:什么都别第一。我可不愿意听这称号,我就是普普通通做点事。
普普通通做点事?
“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分生存的价值。”“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为了教书,魏书生放弃招工进城的机会,在农村教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书。“文革”期间,因为在日记、文稿中赞扬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对“文革”表示不满,魏书生挨了批,还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直到1978年2月,在经过了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之后,魏书生终于又回到讲台上,到盘山县三中教语文。那一天,他欣喜地写下了“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的诗句。
1979年,魏书生没批改过一本作业。除统考外,他没有搞过测验、考试,但他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改作业、怎样出考卷。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这届学生语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县内的中学语文能力测验,他的学生获第一名;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他的学生获第一名;升学考试,他的学生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后来,盘山县三中改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魏书生任校长、书记,省内外社会兼职达几十项,而他的班级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却越来越轻松有效。1988年他教的两个毕业班,升学考试138名学生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全市1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学生共30名,他的学生占了10名。全市总分的第一、二、三名及语文、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第一名全在他的班里。他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培养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981年暑假,魏书生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会刊》上发表。当时,他只是一个中学教龄不到4年、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1981年发表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到2007年仍然是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并努力运用到实践中的教育经典文章。
这一切,能说是普普通通吗?
记者:您的班主任工作中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魏书生: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干,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干净利落的回答,典型的魏氏风格。
魏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愚昧落后社会形态的特点,都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统治机构,特别是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更可悲的是集中于某一个人手中。这样,干百万人俯首听命于某位“救世主”,人们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操纵,慢慢就会变得被动、懒惰、愚昧。班级管理的道理与之相通。事无巨细、风雨一肩挑的班主任,培养出的只能是被动、懒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同替学生吃饭一样有害。学生失去了吃饭的机会,便失去了生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便失去了心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
在魏书生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职责。每人桌子上的座右铭、桌罩,每天要带的伟人传记、要写的日记,甚至做操时的运动服、戴的白手套,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有专人负责检查。活儿分得很细,学生也都尽职尽责。班里的值日班长,由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担任,给每位同学提供施展才能、使用权力的机会。而常务班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位班主任。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集体活动、社会服务,都由常务班长负责。魏书生总是把选择常务班长当做新接一个班级后的一件大事,他对常务班长有三点要求:一是有组织能力:二是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是头脑聪明、思维敏捷。谁当常务班长,谁便有权确定以自己为核心的班委会成员人选,就像谁当总统谁提名组织自己的内阁成员一样。那么,班主任是不是真的一点作用也不起了呢?当然不是。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教练和导演。
魏书生说:“没娘的弦子早当家,那都是逼出来的。倘若孩子的母亲、学生的班主任都立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当好后盾、顾问、教练和导演,那么弦子们的自主能力一定比自然逼出来的要更强一些。”
记者:哪些原则是您在班主任工作中最注重的?
魏书生: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很多班主任觉得班干部、好学生能帮自己做工作,那些淘气的学生不是助手,而是工作上的障碍。这样思考问题,很容易把“助手”逼成“对手”。魏书生认为,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他毕竟是青少年,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
魏书生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时,总是建 议班主任要学会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当教师挑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始斗争的时候,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助手。凭着这些助手的力量,去管住学生内心深处的假恶丑。倘若好思想斗不过坏思想,教师再伸手去帮助好思想压倒坏思想。这时,学生不会感觉老师是站在对面教育自己,而是认为老师在帮助自己。“挖掘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使用他自己的光芒,去照亮他自己的阴暗,是一种最节约能源的办法。”
记者: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工作中有哪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直到未来都要遵循的?
魏书生: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班级、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出发,这是永远不变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孔夫子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就教而言,为普通学生服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就学而言,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些都是一万年不变的规律。
教育的新思想、新名词不断涌现,而在魏书生看来,教育最根本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只不过说法有所变化。比如现在提出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里已经写得明明白白:“教学相长”。所以,只需要坚持过去那些对的东西不动摇,往深里做,用真心去做。
魏书生对记者说:“我这里没有新鲜东西。我到哪里都说,我做的都是老祖宗做的事,我从来不说自己做的是新的事。从教书那时候开始,我做的都是平平常常的谁都能做的事。你说哪有任何一件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没有一件。我做了20多年,做的都是老百姓都能做的简简单单的事,我就是做不够。你说写日记谁不会写啊?跑步谁不会跑啊?这全部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平平常常地做就行了。”
魏书生说得很平淡,可是,平平常常的事他却做得不平常。从1978年2月20日到盘山县三中开始,他一天不落地记日记,记满了69个日记本。当盘锦市教育局长8年时,他又记满了33个日记本儿。人们说:“这真不容易!”魏书生说:“分解到每一天何其容易!拿个笔让自己的思绪流到笔端,高高兴兴,没有战争、没有‘运动’的威胁,还没有饥饿,这分明是享受人生啊!”
在魏书生的成功中,记者感受到“习惯”的力量。一个良好的习惯所拥有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魏书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良好的习惯。
当了盘锦市教育局长之后,魏书生提出五个“一分钟”:让学生每天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写一分钟的日记,唱一分钟的歌曲,练一分钟的踏步走,开展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盘锦市城乡各个学校的学生从这五个“一分钟”做起,积极主动地按成长规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魏书生说:“人就是这么回事,不要好高鹜远。埋头注意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儿,静下心来,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断超越自我。你会发现,一个脚踏实地、坚强有力的自我慢慢就出现了。”
记者:您认为班主任应该怎样使自己心胸宽阔?宽阔的胸怀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魏书生:同一件事变换角度去看,另外要多看书。几乎所有的书都是这么说的——要胸怀宽阔。对学生的影响,嗯,起码眼前会少生气吧。
魏书生曾经严厉批评过一个叫柳轶楠的女生,原因是班里打扫卫生时她不小心碰坏了茶瓶,又哭鼻子,惹得好几个女生劝她。这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让魏书生发了一通“大火”:“暖瓶碰坏了,是一点小事,赔偿就完了。因为这么点小事而流泪,搅得大家七嘴八舌来劝,值得吗?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湖泊,像游泳池,像脸盆,甚至像小马蹄坑。大家想想,生活中我们见过个别愚昧的人为了针尖大的小事吵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那样活着不是很苦很累很可悲吗?”魏书生告诉全班同学:“我们从这个年龄起,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绝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马蹄坑一样狭小,而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胸怀开拓成游泳池,开拓成湖泊,开拓成大海,甚至比天空更广阔。这样我们才能明确人生的意义,才能把精力用在于国于民、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大事上,才能活得开朗乐观有意义。”
的确,一个人可以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不可以不具备宽阔的胸怀。没有宽阔的胸怀,即使侥幸当上部长、省长,成为科学家,也会为个人的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争名夺利,难以和同事和睦相处,活得紧张劳累,还会耽误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有了宽阔的胸怀,即使种田、做工,也会成为优秀的农民、工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魏书生告诉记者:“学生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就能站在数万年人类悠长的历史与数万光年星系的空间角度来看地球,看人类,看社会,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既顺其自然,又积极进取。”
记者:您喜欢看什么书?
魏书生:我比较喜欢看的书有《道德经》《论语》《圣经》,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和哲学史。佛教的书我也看,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回事,大道理上都是一样的,比如都是让人向善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史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它对我的世界观、人生现有着重要影响。
魏书生的人生观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在别人的眼里,魏书生是一个特别快乐、特别会享受生活的人。记者问他,是做局长高兴还是做班主任高兴,他说都高兴,给点什么事做都高兴。问他在全国各地讲学累不累,他说觉得也挺高兴的,因为在工作嘛。
一个高兴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自然也是高兴的。从1994年开始,他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谈学习是享受》。当时学生很奇怪,说:“老师,学习又苦又累,怎么能是享受?”魏书生说:“因为苦因为累,所以一定是享受。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手心儿翻过来肯定是手背,走出阴影肯定是阳光。有一苦肯定有一乐,大家想想是不是?”结果学生写得非常成功。过了几天,魏书生又让大家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二》,要求换一个新角度,换一些新论据,重新论证这个命题。之后,魏书生又让大家写了之三、之四、之五,直到之九十九。魏书生的学生,写过这样的一系列文章:《谈自己留作业是享受》《谈写座右铭是享受》《谈写日记是享受》《谈办班级日报是享受》…·学生天天到学校来享受,还会有厌学的吗?还会有不热爱学习的吗?
魏书生说:“不同层次的享受观使人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把工作当享受,助人当享受,尽责当享受,一辈子你就能天天生活在享受之中。”
记者:跟我们广大的班主任老师说几句话吧。
魏书生:当面对一位懒惰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勤奋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懦弱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坚强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狭隘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豁达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不是消极悲观、自卑的学生的心中缺少积极乐观、自信助人的心理,而是我们缺少发现这些心理因素的能力,更缺乏培植这些健康心理嫩芽、使之茁壮成长的能力。如此想来,我们便不会把力气花在埋怨指责学生的无效劳动上,而是叮嘱自己不断提高教育能力。
在记者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魏书生无疑是最难应对的一个采访对象。他对媒体好像有点无所谓,有点不在意,甚至有那么点不配合。可是,记者想:当面对一个话语不多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一心一意做事的魏书生;当面对一个略显疲惫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兼职无数、繁忙无比的魏书生;当面对一个不太配合采访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潜心教育事业、对学生满腔热爱的魏书生。
魏书生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记者要说:“魏书生更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次短短的面对,并不能完全领略这个广阔世界的美好和博大,但是已经让记者受益颇多。对于魏书生,广大班主任老师需要去研究,去学习,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学生那一个个广阔的心灵世界,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最后,把魏书生1981年11月11日写的日记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人的同一种好的品质可以用一万种不同的方式来培养;一个不良习惯可以用一万种方法来纠正。教师们永远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方法,不断地去创造新的方法,不断地去探索更接近最佳方法的方法吧!”
(责编 晓 月)
魏书生无疑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吕叔湘说:“我很惭愧,没有及早认识魏书生同志。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让吕叔湘这样的大家折腰叹服的魏书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千里迢迢远赴盘锦采访魏书生。
12月的盘锦是一片冰天雪地。坐在教育局会议室等待魏书生时,窗外阳光灿烂,而街道上的冰雪也依然银白耀眼,没有一点消融的意思。过了一个小时,魏书生从市委组织部开会归来,记者终于见到了他。
清瘦,淡漠,略带疲惫。这是记者对魏书生的第一印象。也难怪,他是当天凌晨1点多才从北京赶回的,早晨8点又准时到教育局和大家一起做早操,而做完早操就去了市委组织部。与报告会上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魏书生话语不多。他坦率地说:“我一般不接受采访,采访时我也不愿多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在这里待了7天采访我,我基本上没说什么。”
与魏书生面对面地谈话,感觉他有点漫不经心。他甚至不时地翻一翻手头的新杂志,拆一些信件。在与人交谈时,他似乎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会儿,他忽然翻开了日记本,好像是想写上一些什么话。可以说他有点傲慢,有点散淡,也可以说他发自内心地不愿意被记者打乱他的生活节奏。
和魏书生的对话有些艰难,但从中却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的风格。
记者:有人说您是中国第一班主任,您怎么看这个称号?
魏书生:什么都别第一。我可不愿意听这称号,我就是普普通通做点事。
普普通通做点事?
“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分生存的价值。”“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为了教书,魏书生放弃招工进城的机会,在农村教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书。“文革”期间,因为在日记、文稿中赞扬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对“文革”表示不满,魏书生挨了批,还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直到1978年2月,在经过了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之后,魏书生终于又回到讲台上,到盘山县三中教语文。那一天,他欣喜地写下了“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的诗句。
1979年,魏书生没批改过一本作业。除统考外,他没有搞过测验、考试,但他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改作业、怎样出考卷。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这届学生语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县内的中学语文能力测验,他的学生获第一名;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他的学生获第一名;升学考试,他的学生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后来,盘山县三中改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魏书生任校长、书记,省内外社会兼职达几十项,而他的班级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却越来越轻松有效。1988年他教的两个毕业班,升学考试138名学生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全市1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学生共30名,他的学生占了10名。全市总分的第一、二、三名及语文、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第一名全在他的班里。他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培养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981年暑假,魏书生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会刊》上发表。当时,他只是一个中学教龄不到4年、初中学历的青年教师。1981年发表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到2007年仍然是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并努力运用到实践中的教育经典文章。
这一切,能说是普普通通吗?
记者:您的班主任工作中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魏书生: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干,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干净利落的回答,典型的魏氏风格。
魏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愚昧落后社会形态的特点,都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统治机构,特别是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更可悲的是集中于某一个人手中。这样,干百万人俯首听命于某位“救世主”,人们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操纵,慢慢就会变得被动、懒惰、愚昧。班级管理的道理与之相通。事无巨细、风雨一肩挑的班主任,培养出的只能是被动、懒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同替学生吃饭一样有害。学生失去了吃饭的机会,便失去了生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便失去了心理上汲取营养的机会。”
在魏书生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职责。每人桌子上的座右铭、桌罩,每天要带的伟人传记、要写的日记,甚至做操时的运动服、戴的白手套,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有专人负责检查。活儿分得很细,学生也都尽职尽责。班里的值日班长,由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担任,给每位同学提供施展才能、使用权力的机会。而常务班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位班主任。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集体活动、社会服务,都由常务班长负责。魏书生总是把选择常务班长当做新接一个班级后的一件大事,他对常务班长有三点要求:一是有组织能力:二是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是头脑聪明、思维敏捷。谁当常务班长,谁便有权确定以自己为核心的班委会成员人选,就像谁当总统谁提名组织自己的内阁成员一样。那么,班主任是不是真的一点作用也不起了呢?当然不是。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教练和导演。
魏书生说:“没娘的弦子早当家,那都是逼出来的。倘若孩子的母亲、学生的班主任都立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当好后盾、顾问、教练和导演,那么弦子们的自主能力一定比自然逼出来的要更强一些。”
记者:哪些原则是您在班主任工作中最注重的?
魏书生: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很多班主任觉得班干部、好学生能帮自己做工作,那些淘气的学生不是助手,而是工作上的障碍。这样思考问题,很容易把“助手”逼成“对手”。魏书生认为,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他毕竟是青少年,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
魏书生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时,总是建 议班主任要学会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当教师挑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始斗争的时候,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助手。凭着这些助手的力量,去管住学生内心深处的假恶丑。倘若好思想斗不过坏思想,教师再伸手去帮助好思想压倒坏思想。这时,学生不会感觉老师是站在对面教育自己,而是认为老师在帮助自己。“挖掘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使用他自己的光芒,去照亮他自己的阴暗,是一种最节约能源的办法。”
记者:班主任工作和教育工作中有哪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直到未来都要遵循的?
魏书生: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班级、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出发,这是永远不变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孔夫子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就教而言,为普通学生服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就学而言,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些都是一万年不变的规律。
教育的新思想、新名词不断涌现,而在魏书生看来,教育最根本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只不过说法有所变化。比如现在提出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里已经写得明明白白:“教学相长”。所以,只需要坚持过去那些对的东西不动摇,往深里做,用真心去做。
魏书生对记者说:“我这里没有新鲜东西。我到哪里都说,我做的都是老祖宗做的事,我从来不说自己做的是新的事。从教书那时候开始,我做的都是平平常常的谁都能做的事。你说哪有任何一件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没有一件。我做了20多年,做的都是老百姓都能做的简简单单的事,我就是做不够。你说写日记谁不会写啊?跑步谁不会跑啊?这全部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平平常常地做就行了。”
魏书生说得很平淡,可是,平平常常的事他却做得不平常。从1978年2月20日到盘山县三中开始,他一天不落地记日记,记满了69个日记本。当盘锦市教育局长8年时,他又记满了33个日记本儿。人们说:“这真不容易!”魏书生说:“分解到每一天何其容易!拿个笔让自己的思绪流到笔端,高高兴兴,没有战争、没有‘运动’的威胁,还没有饥饿,这分明是享受人生啊!”
在魏书生的成功中,记者感受到“习惯”的力量。一个良好的习惯所拥有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魏书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良好的习惯。
当了盘锦市教育局长之后,魏书生提出五个“一分钟”:让学生每天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写一分钟的日记,唱一分钟的歌曲,练一分钟的踏步走,开展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盘锦市城乡各个学校的学生从这五个“一分钟”做起,积极主动地按成长规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魏书生说:“人就是这么回事,不要好高鹜远。埋头注意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儿,静下心来,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断超越自我。你会发现,一个脚踏实地、坚强有力的自我慢慢就出现了。”
记者:您认为班主任应该怎样使自己心胸宽阔?宽阔的胸怀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魏书生:同一件事变换角度去看,另外要多看书。几乎所有的书都是这么说的——要胸怀宽阔。对学生的影响,嗯,起码眼前会少生气吧。
魏书生曾经严厉批评过一个叫柳轶楠的女生,原因是班里打扫卫生时她不小心碰坏了茶瓶,又哭鼻子,惹得好几个女生劝她。这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让魏书生发了一通“大火”:“暖瓶碰坏了,是一点小事,赔偿就完了。因为这么点小事而流泪,搅得大家七嘴八舌来劝,值得吗?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湖泊,像游泳池,像脸盆,甚至像小马蹄坑。大家想想,生活中我们见过个别愚昧的人为了针尖大的小事吵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那样活着不是很苦很累很可悲吗?”魏书生告诉全班同学:“我们从这个年龄起,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绝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马蹄坑一样狭小,而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胸怀开拓成游泳池,开拓成湖泊,开拓成大海,甚至比天空更广阔。这样我们才能明确人生的意义,才能把精力用在于国于民、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大事上,才能活得开朗乐观有意义。”
的确,一个人可以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不可以不具备宽阔的胸怀。没有宽阔的胸怀,即使侥幸当上部长、省长,成为科学家,也会为个人的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争名夺利,难以和同事和睦相处,活得紧张劳累,还会耽误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有了宽阔的胸怀,即使种田、做工,也会成为优秀的农民、工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魏书生告诉记者:“学生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就能站在数万年人类悠长的历史与数万光年星系的空间角度来看地球,看人类,看社会,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既顺其自然,又积极进取。”
记者:您喜欢看什么书?
魏书生:我比较喜欢看的书有《道德经》《论语》《圣经》,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和哲学史。佛教的书我也看,所有的宗教都是一回事,大道理上都是一样的,比如都是让人向善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史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它对我的世界观、人生现有着重要影响。
魏书生的人生观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在别人的眼里,魏书生是一个特别快乐、特别会享受生活的人。记者问他,是做局长高兴还是做班主任高兴,他说都高兴,给点什么事做都高兴。问他在全国各地讲学累不累,他说觉得也挺高兴的,因为在工作嘛。
一个高兴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自然也是高兴的。从1994年开始,他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谈学习是享受》。当时学生很奇怪,说:“老师,学习又苦又累,怎么能是享受?”魏书生说:“因为苦因为累,所以一定是享受。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手心儿翻过来肯定是手背,走出阴影肯定是阳光。有一苦肯定有一乐,大家想想是不是?”结果学生写得非常成功。过了几天,魏书生又让大家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二》,要求换一个新角度,换一些新论据,重新论证这个命题。之后,魏书生又让大家写了之三、之四、之五,直到之九十九。魏书生的学生,写过这样的一系列文章:《谈自己留作业是享受》《谈写座右铭是享受》《谈写日记是享受》《谈办班级日报是享受》…·学生天天到学校来享受,还会有厌学的吗?还会有不热爱学习的吗?
魏书生说:“不同层次的享受观使人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把工作当享受,助人当享受,尽责当享受,一辈子你就能天天生活在享受之中。”
记者:跟我们广大的班主任老师说几句话吧。
魏书生:当面对一位懒惰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勤奋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懦弱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坚强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狭隘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豁达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不是消极悲观、自卑的学生的心中缺少积极乐观、自信助人的心理,而是我们缺少发现这些心理因素的能力,更缺乏培植这些健康心理嫩芽、使之茁壮成长的能力。如此想来,我们便不会把力气花在埋怨指责学生的无效劳动上,而是叮嘱自己不断提高教育能力。
在记者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中,魏书生无疑是最难应对的一个采访对象。他对媒体好像有点无所谓,有点不在意,甚至有那么点不配合。可是,记者想:当面对一个话语不多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一心一意做事的魏书生;当面对一个略显疲惫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兼职无数、繁忙无比的魏书生;当面对一个不太配合采访的魏书生时,必须想到一个潜心教育事业、对学生满腔热爱的魏书生。
魏书生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记者要说:“魏书生更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次短短的面对,并不能完全领略这个广阔世界的美好和博大,但是已经让记者受益颇多。对于魏书生,广大班主任老师需要去研究,去学习,在他的带领下,进入学生那一个个广阔的心灵世界,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最后,把魏书生1981年11月11日写的日记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人的同一种好的品质可以用一万种不同的方式来培养;一个不良习惯可以用一万种方法来纠正。教师们永远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方法,不断地去创造新的方法,不断地去探索更接近最佳方法的方法吧!”
(责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