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低效”、甚至“无效”而言的,怎样判定,这就需要一个标准,《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说,我们的历史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人生”与“服务考试”,可谓一语中的。有人说这是个两难困境,其实倒也未必。在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分析能力和人文导向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可以将服务考试与服务人生有机地融合起来,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
一、反思教师的备课:清醒自己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一线教师纷纷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于是,备课便离不开网络、课件。有的老师或许已经记不住知识点,讲不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我们应该清醒一下头脑,借助于网络、教材解读和备课汇编之类的“资料”,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有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灵终将枯竭,我们的课堂必将枯燥无味、充满教条。又何谈启迪智慧,塑造人格,服务人生?
在服务人生的同时,我们更多的还在谈服务考试。要服务考试,就需要我们学会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可是很多学生到高考前解题技巧还是不到位。技巧不到位是因为教师讲解不到位,讲解不到位还是因为教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感悟不到位。究其原因是平时压根就不认真做题,做题时谈不上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總是一边看试题一边看答案,对试题的印象或许还没有学生深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聘师考试也好,教学比赛也好,经常能看到分数极低的教师。多数老师做得也还不错,但题目还是讲不到位,那是因为没有命题思维的视角,特别是在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更是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这种意识,即尝试命题,自主命题,创新命题。
二、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做真正合一
现在有许多的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设计了很多假问题、假表演、假辩论,课堂气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见效甚微。虽然学生都为这些公开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样的公开课既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遵循课标的内在要求,不要也罢,我们欢迎更多的常态课。
说到常态课,脑海中就浮现很多老师每节课必抱电脑进教室的情景,不知道是不是每节课都有那么多的多媒体资料展示,或是把电脑当成了讲稿,当成了投影,学生在历史课上手眼不停,抄了一节课的笔记,既丧失了阅读的时间,又丧失了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不要也罢。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应该是给予学生想象难以替代的形象画面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的核心不是空洞的框架和枯燥的理论,多媒体教学最应该补充的是史料,特别是细节的史料。没有细节就缺少了历史的真实,没有细节就缺乏历史的精彩,没有细节历史教学就失去了有效的源泉。
在常态课下,学生思考、表达的习惯很不充分,这也成为历史课一讲到底的借口。其实,这正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起点。学生思考表达不充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教学的情境过于虚假,设问过于艰涩、无趣,抑或是教师的自问自答。缺少了思考和互动的历史课堂效果难以想象。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材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我们需要的是原生态课堂。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做是什么?在历史教学中,做就是阅读和思考。在阅读和思考中,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情趣得以提升,人生发现感悟,这就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反思学生的学习:真正解放学生
反思学生的学习,我们对学生要求太多,解放太少,学生缺乏学习的基本自由,学习的效率太低。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深谙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一是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能力;二是解放双手,发展操作实践能力;三是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能力;四是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五是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能力;六是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策略能力。这六大解放落实到新课程历史学习上就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考。
有效的历史学习需要学生以成人的心态关注社会;需要培养通史意识和通史基础;需要重视课本阅读,贵在反复;有效学习需要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有效学习需要珍惜时间,娴熟记忆。
有效的历史学习更需要注重史料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此类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对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史料阅读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史料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材料主题、出处、关键词、省略号等关键信息,而且要反复揣摩。其次是对表达能力的考查,答题过程是将材料、设问和知识结构相结合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正如上海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所说,“发轫于教育价值判断的认同前提下,依托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基础上,植根于教学流程设计的缜密逻辑间,凸现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绪感化中”,落实在每年六月那张历史答卷上,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一、反思教师的备课:清醒自己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一线教师纷纷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于是,备课便离不开网络、课件。有的老师或许已经记不住知识点,讲不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我们应该清醒一下头脑,借助于网络、教材解读和备课汇编之类的“资料”,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有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灵终将枯竭,我们的课堂必将枯燥无味、充满教条。又何谈启迪智慧,塑造人格,服务人生?
在服务人生的同时,我们更多的还在谈服务考试。要服务考试,就需要我们学会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可是很多学生到高考前解题技巧还是不到位。技巧不到位是因为教师讲解不到位,讲解不到位还是因为教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感悟不到位。究其原因是平时压根就不认真做题,做题时谈不上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總是一边看试题一边看答案,对试题的印象或许还没有学生深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聘师考试也好,教学比赛也好,经常能看到分数极低的教师。多数老师做得也还不错,但题目还是讲不到位,那是因为没有命题思维的视角,特别是在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更是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这种意识,即尝试命题,自主命题,创新命题。
二、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做真正合一
现在有许多的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设计了很多假问题、假表演、假辩论,课堂气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见效甚微。虽然学生都为这些公开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样的公开课既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遵循课标的内在要求,不要也罢,我们欢迎更多的常态课。
说到常态课,脑海中就浮现很多老师每节课必抱电脑进教室的情景,不知道是不是每节课都有那么多的多媒体资料展示,或是把电脑当成了讲稿,当成了投影,学生在历史课上手眼不停,抄了一节课的笔记,既丧失了阅读的时间,又丧失了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不要也罢。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应该是给予学生想象难以替代的形象画面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的核心不是空洞的框架和枯燥的理论,多媒体教学最应该补充的是史料,特别是细节的史料。没有细节就缺少了历史的真实,没有细节就缺乏历史的精彩,没有细节历史教学就失去了有效的源泉。
在常态课下,学生思考、表达的习惯很不充分,这也成为历史课一讲到底的借口。其实,这正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起点。学生思考表达不充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教学的情境过于虚假,设问过于艰涩、无趣,抑或是教师的自问自答。缺少了思考和互动的历史课堂效果难以想象。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材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我们需要的是原生态课堂。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做是什么?在历史教学中,做就是阅读和思考。在阅读和思考中,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情趣得以提升,人生发现感悟,这就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反思学生的学习:真正解放学生
反思学生的学习,我们对学生要求太多,解放太少,学生缺乏学习的基本自由,学习的效率太低。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深谙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一是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能力;二是解放双手,发展操作实践能力;三是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能力;四是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五是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能力;六是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策略能力。这六大解放落实到新课程历史学习上就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考。
有效的历史学习需要学生以成人的心态关注社会;需要培养通史意识和通史基础;需要重视课本阅读,贵在反复;有效学习需要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有效学习需要珍惜时间,娴熟记忆。
有效的历史学习更需要注重史料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此类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对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史料阅读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史料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材料主题、出处、关键词、省略号等关键信息,而且要反复揣摩。其次是对表达能力的考查,答题过程是将材料、设问和知识结构相结合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正如上海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所说,“发轫于教育价值判断的认同前提下,依托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基础上,植根于教学流程设计的缜密逻辑间,凸现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绪感化中”,落实在每年六月那张历史答卷上,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