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内的剧种和数十种,唯花鼓和道情最肯地方特色,因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文从起源、艺术特色、代表剧目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剧种作了简述。
关键词:商洛、剧种、花鼓、道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是流传于商洛市的两大剧种,其中商洛花鼓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洛道情于2011年6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就这两在剧种简述如下。
一、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又称花鼓子、地蹦子,盛行于陕西省商洛市7县(区),尤以山阳、镇安和柞水最为普遍。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音乐曲调流畅优美,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入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或“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 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的传统剧目抄本和口传本有100余册,代表剧目有《打铁》、《打草鞋》、《石榴娃烧火》、《绣荷包》、《十月小怀胎》、《花墙会》、《卖翠花》、《吴三宝游春》、《李狗看花园》、《贾金莲回河南》、《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白扇记》、《小反情》、《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进店》、《王婆骂鸡》、《正德王访贤》、《血刀记》、《鞭打芦花》、《山伯访友》、《窦公送子》、《湘子化斋》、《凤英卖酒》、《蓝桥会》、《桑园配》、《阴阳扇》等。
二、商洛道情
商洛道情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商洛各县区,起源于唐代道院道士说唱之曲调。据《陕西省戏曲总志》载,明崇祯年间(1628),名艺人白米虫曾在商洛演唱道情。1956年陕西省皮影戏会演,大会上经专家考证,商洛道情系陕西道情之始祖。清同治年七年(1868)到民同末期,商州、洛南等地都有演唱道情的皮影戏班,丹凤竹林关徐启明的成是非曲直班,从父辈起已经传承五代。
商洛道情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音乐结构,旋律以四、五度大跳音调与级进式音调灵活组合为旋法特点,加之以商洛方言演唱,构成其质朴明朗细腻的艺术风格。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同有长短句散文句式。
商洛道情苦音腔系唱腔调式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徵调式,欢音腔系的唱腔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和宫调式。基本板式有[二八板]、[慢板]、[带板]、[垫板]、[滚板]五种。除[滚板]只有苦音外,其它板式在色彩上均分花音(欢音)和软音(苦音)。叫板按其情绪、速度,又分有声叫板和无声叫板两种。有声叫板又包括无字有腔叫板、无字无腔叫板、有字有腔叫板。一般来说,[慢板]、[二八板]多用有字有腔式和无字有腔式,[带板]、[垫板]、[滚板]则多用有字无腔或无声叫板。起板有五种方式,包括牙子起、渔鼓起、简板起、铜器起、手势起。按照不同场合、节奏、情绪,分别用于[慢板]、[二八板]的起板,[带板]、[垫板]、[滚板]只用铜器起。落板方式有三:一是唱腔在正常节奏进行中完满结束的截板落法,二是句尾打散演唱的留板落法,三是结尾转入游弦,以游弦曲作终的歇板落法。[慢板]、[二八板]的落板是以铜器终止的落法。
商洛道情的传统剧目繁多且杂,以民国时期尤甚,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商洛道情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编道情《一文钱》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并被西安电影制片成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国内外,另有《山花姑娘》《紅石匠》《农家媳妇》等,在各种会演中获奖。
参考文献
[1] 商洛花鼓[J].音乐天地. 2020(06)
[2] 萤火之光照亮广阔舞台——评商洛花鼓戏《带灯》[J]. 李景林. 四川戏剧. 2020(09)
关键词:商洛、剧种、花鼓、道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是流传于商洛市的两大剧种,其中商洛花鼓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洛道情于2011年6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就这两在剧种简述如下。
一、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又称花鼓子、地蹦子,盛行于陕西省商洛市7县(区),尤以山阳、镇安和柞水最为普遍。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音乐曲调流畅优美,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入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或“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 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的传统剧目抄本和口传本有100余册,代表剧目有《打铁》、《打草鞋》、《石榴娃烧火》、《绣荷包》、《十月小怀胎》、《花墙会》、《卖翠花》、《吴三宝游春》、《李狗看花园》、《贾金莲回河南》、《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白扇记》、《小反情》、《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进店》、《王婆骂鸡》、《正德王访贤》、《血刀记》、《鞭打芦花》、《山伯访友》、《窦公送子》、《湘子化斋》、《凤英卖酒》、《蓝桥会》、《桑园配》、《阴阳扇》等。
二、商洛道情
商洛道情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商洛各县区,起源于唐代道院道士说唱之曲调。据《陕西省戏曲总志》载,明崇祯年间(1628),名艺人白米虫曾在商洛演唱道情。1956年陕西省皮影戏会演,大会上经专家考证,商洛道情系陕西道情之始祖。清同治年七年(1868)到民同末期,商州、洛南等地都有演唱道情的皮影戏班,丹凤竹林关徐启明的成是非曲直班,从父辈起已经传承五代。
商洛道情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音乐结构,旋律以四、五度大跳音调与级进式音调灵活组合为旋法特点,加之以商洛方言演唱,构成其质朴明朗细腻的艺术风格。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同有长短句散文句式。
商洛道情苦音腔系唱腔调式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徵调式,欢音腔系的唱腔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和宫调式。基本板式有[二八板]、[慢板]、[带板]、[垫板]、[滚板]五种。除[滚板]只有苦音外,其它板式在色彩上均分花音(欢音)和软音(苦音)。叫板按其情绪、速度,又分有声叫板和无声叫板两种。有声叫板又包括无字有腔叫板、无字无腔叫板、有字有腔叫板。一般来说,[慢板]、[二八板]多用有字有腔式和无字有腔式,[带板]、[垫板]、[滚板]则多用有字无腔或无声叫板。起板有五种方式,包括牙子起、渔鼓起、简板起、铜器起、手势起。按照不同场合、节奏、情绪,分别用于[慢板]、[二八板]的起板,[带板]、[垫板]、[滚板]只用铜器起。落板方式有三:一是唱腔在正常节奏进行中完满结束的截板落法,二是句尾打散演唱的留板落法,三是结尾转入游弦,以游弦曲作终的歇板落法。[慢板]、[二八板]的落板是以铜器终止的落法。
商洛道情的传统剧目繁多且杂,以民国时期尤甚,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商洛道情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编道情《一文钱》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并被西安电影制片成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国内外,另有《山花姑娘》《紅石匠》《农家媳妇》等,在各种会演中获奖。
参考文献
[1] 商洛花鼓[J].音乐天地. 2020(06)
[2] 萤火之光照亮广阔舞台——评商洛花鼓戏《带灯》[J]. 李景林. 四川戏剧.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