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高质量、高水平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取得全面进展,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教育发展中的城乡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一些薄弱学校。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经济欠发达乡镇与发达乡镇学校、同一类型同一层次学校之间都存在差距,致使名校强校发展快、后劲足,弱校举步维艰。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中小学“择校热”,收费不规范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无法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到乡“反哺式”流动,改变优质资源由乡到城的单向集聚,建立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共同体内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探索教师流动、考核评价等新机制;提升农村学校校长管理水平,助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正公平,努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均衡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机制,满足广大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需要做到以下“六引”:
一、理念引入——形成先进的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从特征来看包含如下几点:第一,导向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必须表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核,即回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在教育方针已有明确的表述,所有的办学理念都应该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并指导学校实践达成这一目标。第二,精神性。办学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反映学校成员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理性认识,应该最容易被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其表述必须简单、明确,没有歧义、无须加以特别的解释。第三,独特性。作为学校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办学层次、培养对象和学校特色等情况。第四,渗透性。办学理念应能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它不但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相对稳定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应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而不能变来变去,随意地“升华”,频繁地花样翻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均衡发展首先要引入名校强校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时时体现在校园风貌、工作氛围和全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对学校工作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正像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认为的那样:“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农村弱校要发挥校长引领作用,集中群众智慧,反思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时代精神和政策要求,总结提炼优化名校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文字材料和校园文化,并且以此作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逐步形成学校特色,进而创建学校品牌。
二、标杆引向——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农村学校由于管理力度随着学校办学质量下降、生源减少与优质教师流失也越显无效。评价机制也就无法实施制定,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没有推动力的。对一个学校,对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标杆”问题,有了城市强校名校的联办和扶持,就必然会起到“标杆”的引向作用。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就可以激发学校教师工作的热情,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三、典型引进——塑造高尚的育人楷模
农村弱校长期以来的办学困境,老师的工作热情和评价机制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一个正面的典型,没有树立一个高尚的楷模。大部份的农村教师都是重教书轻育人,而长期的外部环境也是这样的一种评价,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的素养方面就存在着缺陷。因此要解决农村弱校这一困境,首先要引进强校名校中典型的育人标兵。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的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时时处处都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实际上就是学校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教育方式—— 榜样育人。
榜样育人,就是指教师通过本人的形象、内在气质以及职业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良好的榜样示范教育。这种教育对年轻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时时受着教师人格示范的潜移默化。作为学生榜样的教师,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在学校,榜样育人主要是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学生产生的示范作用。而这正是农村弱校所缺乏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强校名校与农村弱校构建成同一体,就可以填补这一问题。
四、载体引导——提供多元的教研平台
目前农村弱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常常都是布置工作、检查工作,以及以教研组名义组织的例行工事的所谓“学习”,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教研组的活动。教研组活动应该是进行探究教学教研问题的活动,而不是完成所谓的任务,应该是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教研组活动不是简单地组织公开课,而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完善课堂教学管理,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主讲者,依据不同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评议、比较、取舍活动。一个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究竟有多少种类的课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过从目前教学管理的实践来归纳,基本上有四种课型,即“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和“优质课”。 “达标课”是每位教师上课的底线,要求基本功达标,教学理念达标,上好了“达标课”,才能上“研讨课”,“研讨课”有特色、价值,才能推荐上“示范课”。只有在完成前三课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参加校级以上“优质课”展示与评比。农村弱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部份学科只有一个老师,不用说教研组活动,就是备课组也是无法构成,在名校强校优质教研力量的融入下,统一活动,农村学校的教师积极与名校强校的优秀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围绕着这四课型而进行有阶段性、有梯度的渐进式发展,明确努力方向,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有保障和动力。
同时进行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提供多元的教研平台。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个体创造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合作科研制度,促使教师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教师学习自主化和合作化。建立“推门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相互切磋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通过洞察教师文化的已有特点,采取适宜的策略,培植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文化,推动教师合作发展。
五、文化引领——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有的农村弱校的校园文化虽然包括了学校的目标,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群体氛围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但是在校园文化的贯彻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局限在对师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使得有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无法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存在,或者片面的看待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玩一玩。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思想境界和行为关系当中,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多的是在享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每一个元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并且这样也能够更加突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 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所城市名校强校必然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将引领全校师生。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是改变目前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可行之举。
六、品牌引路——辐射高效的集团教育
实施名校强校集团化、品牌化办学,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是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发展优质教育之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满足百姓需求,探索“名校强校+新校”、“名校强校+弱校”等名校强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形式,开展名校强校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
名校强校的品牌输出到各校区,让下属各学校和谐发展起来,让名校强校带动新校、名校强校带动弱校等共同发展,这既是对其他学校的扶持与帮助,又是扩张优质资源、将本校品牌的效益更大化的表现,使学校原有的特色品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各校区既源于主校,又要别于主校,更要优于主校。各校区运作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个体实现。总之,名校强校集团化办学要在办学思想、评价机制、育人楷模、教研平台、人文环境、品牌辐射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本的方针,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上规模,以规模增效益。努力办好名校强校集团化最终实现名校强校为破解当前“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可惜,我们却都没有真正做到。尤其是第一条“为了一切孩子”,即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实际上关涉的正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公平。就“择校风”而言,人们之所以要“择校”,正因为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政府如能弥合其中的差距,“择校风”必能不治而愈。
要言之,只要实施名校强校帮扶农村弱校、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我们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经营思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明天就会有希望!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机制,满足广大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需要做到以下“六引”:
一、理念引入——形成先进的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从特征来看包含如下几点:第一,导向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必须表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核,即回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在教育方针已有明确的表述,所有的办学理念都应该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并指导学校实践达成这一目标。第二,精神性。办学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反映学校成员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理性认识,应该最容易被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其表述必须简单、明确,没有歧义、无须加以特别的解释。第三,独特性。作为学校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办学层次、培养对象和学校特色等情况。第四,渗透性。办学理念应能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它不但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第五,相对稳定性。这是指办学理念应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而不能变来变去,随意地“升华”,频繁地花样翻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均衡发展首先要引入名校强校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时时体现在校园风貌、工作氛围和全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中,对学校工作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正像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认为的那样:“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农村弱校要发挥校长引领作用,集中群众智慧,反思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时代精神和政策要求,总结提炼优化名校强校的办学理念,形成文字材料和校园文化,并且以此作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逐步形成学校特色,进而创建学校品牌。
二、标杆引向——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农村学校由于管理力度随着学校办学质量下降、生源减少与优质教师流失也越显无效。评价机制也就无法实施制定,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没有推动力的。对一个学校,对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标杆”问题,有了城市强校名校的联办和扶持,就必然会起到“标杆”的引向作用。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就可以激发学校教师工作的热情,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三、典型引进——塑造高尚的育人楷模
农村弱校长期以来的办学困境,老师的工作热情和评价机制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一个正面的典型,没有树立一个高尚的楷模。大部份的农村教师都是重教书轻育人,而长期的外部环境也是这样的一种评价,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的素养方面就存在着缺陷。因此要解决农村弱校这一困境,首先要引进强校名校中典型的育人标兵。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的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时时处处都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实际上就是学校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教育方式—— 榜样育人。
榜样育人,就是指教师通过本人的形象、内在气质以及职业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良好的榜样示范教育。这种教育对年轻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时时受着教师人格示范的潜移默化。作为学生榜样的教师,其人格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在学校,榜样育人主要是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学生产生的示范作用。而这正是农村弱校所缺乏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强校名校与农村弱校构建成同一体,就可以填补这一问题。
四、载体引导——提供多元的教研平台
目前农村弱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常常都是布置工作、检查工作,以及以教研组名义组织的例行工事的所谓“学习”,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教研组的活动。教研组活动应该是进行探究教学教研问题的活动,而不是完成所谓的任务,应该是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教研组活动不是简单地组织公开课,而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完善课堂教学管理,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主讲者,依据不同目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评议、比较、取舍活动。一个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究竟有多少种类的课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过从目前教学管理的实践来归纳,基本上有四种课型,即“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和“优质课”。 “达标课”是每位教师上课的底线,要求基本功达标,教学理念达标,上好了“达标课”,才能上“研讨课”,“研讨课”有特色、价值,才能推荐上“示范课”。只有在完成前三课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参加校级以上“优质课”展示与评比。农村弱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部份学科只有一个老师,不用说教研组活动,就是备课组也是无法构成,在名校强校优质教研力量的融入下,统一活动,农村学校的教师积极与名校强校的优秀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围绕着这四课型而进行有阶段性、有梯度的渐进式发展,明确努力方向,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有保障和动力。
同时进行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提供多元的教研平台。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个体创造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合作科研制度,促使教师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教师学习自主化和合作化。建立“推门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相互切磋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通过洞察教师文化的已有特点,采取适宜的策略,培植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文化,推动教师合作发展。
五、文化引领——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有的农村弱校的校园文化虽然包括了学校的目标,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群体氛围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但是在校园文化的贯彻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局限在对师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使得有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无法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存在,或者片面的看待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或玩一玩。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思想境界和行为关系当中,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更多的是在享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每一个元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并且这样也能够更加突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 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所城市名校强校必然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将引领全校师生。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是改变目前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可行之举。
六、品牌引路——辐射高效的集团教育
实施名校强校集团化、品牌化办学,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是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发展优质教育之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满足百姓需求,探索“名校强校+新校”、“名校强校+弱校”等名校强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形式,开展名校强校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
名校强校的品牌输出到各校区,让下属各学校和谐发展起来,让名校强校带动新校、名校强校带动弱校等共同发展,这既是对其他学校的扶持与帮助,又是扩张优质资源、将本校品牌的效益更大化的表现,使学校原有的特色品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各校区既源于主校,又要别于主校,更要优于主校。各校区运作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个体实现。总之,名校强校集团化办学要在办学思想、评价机制、育人楷模、教研平台、人文环境、品牌辐射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本的方针,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上规模,以规模增效益。努力办好名校强校集团化最终实现名校强校为破解当前“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可惜,我们却都没有真正做到。尤其是第一条“为了一切孩子”,即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实际上关涉的正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公平。就“择校风”而言,人们之所以要“择校”,正因为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政府如能弥合其中的差距,“择校风”必能不治而愈。
要言之,只要实施名校强校帮扶农村弱校、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我们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经营思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明天就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