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学生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开拓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德育教育 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当前学校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集中表现为:自私性、懒惰性、逃避性、逆反性、发泄性、攻击性行为,且以不遵守校规校纪、打骂、抽烟饮酒、沉溺于网络为普遍特征。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育引导得当,他们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放任纵容,将会使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教育引导,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6],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提出几点体会。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1)独立思考。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搞清来龙去脉。(2)团结协作。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合作学习,通过同学的交流,传递聪明才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良好品质。(3)实事求是。数学论证或演算强调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4)坚韧不拔。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5)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练习认真、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2.加强德育教育可以把学生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
教育工作者都想使自己所教的学生成人成才,成为高素质的人,但成人更为重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意义更大。观察周围的所谓的“不好”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时所谓的“不好”,就是一些难以改掉的坏毛病、坏习惯而已。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更不应该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我班一学生原来是有名的捣乱学生,他的父母也曾经找我谈过。如果压抑他,只能促使他更厌学;刚开始,让他担任班干部,数学课代表,我还担心对整个班级造成负面影响。我反复斟酌后,决定用他。我认为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我的决定令他感到意外,他有种重新获得了被老师信任的自豪感。他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也很努力,与同学融洽相处,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我的心也慢慢放松下来。这件事给了我许多启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我相信老师的一个和蔼、宽容的微笑,温暖、亲切的一句话,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欢愉,带来宽慰、自省,而使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也会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从反面来看,所谓的“坏孩子”、“坏学生”呢?是不是我们一贯给他们定格为“坏”字,而使他们越来越坏呢?中学阶段,正是身心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自尊心的维护。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到贬低,定格为“坏”、“不好”,他们往往是任何话也听不进去了,并且反其向而行之。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开拓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教学“概率”的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取掷色子、投硬币、摸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在教给学生一个结论或结果时,教育他们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通过讲“刻舟求剑”的小故事,培养他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吃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数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对此,很多数学家都有过论述。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的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并且早在严格论证确认真实性之前就发现了。”波利亚则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合情地推理”,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老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的混用。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5.采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教学和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我国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他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还早600年;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早400年。在讲述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加入了祖恒原理的内容。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恒,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了这个客观事实。祖恒的父亲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法专家,他计算的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一交点月为27.21223日,与今天精密科学测算的数据365.2422日和27.21222日相差微乎其微,他算出圆周率之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将近1千年。他注解过包括《九章算术》在内的很多书籍。祖氏父子是我国古代许多卓有建树的数学名家的代表。上述史实说明,我国的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使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参考文献:
[1]宋承武.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7(6):158-159.
[2]刘学文.关于素质教育的焦点对话[J].教育探索,2001,(5):24-25.
[3]钟以俊.教育美学简论[J].教育研究,1991,(6):96-98.
[4]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41-143.
[5]聂东林.素质教育与教育随想[J].教育探索,2000,(3):54-55.
[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德育教育 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当前学校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集中表现为:自私性、懒惰性、逃避性、逆反性、发泄性、攻击性行为,且以不遵守校规校纪、打骂、抽烟饮酒、沉溺于网络为普遍特征。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育引导得当,他们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放任纵容,将会使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教育者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教育引导,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6],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提出几点体会。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1)独立思考。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搞清来龙去脉。(2)团结协作。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合作学习,通过同学的交流,传递聪明才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良好品质。(3)实事求是。数学论证或演算强调言必有据,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4)坚韧不拔。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5)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练习认真、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2.加强德育教育可以把学生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
教育工作者都想使自己所教的学生成人成才,成为高素质的人,但成人更为重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意义更大。观察周围的所谓的“不好”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时所谓的“不好”,就是一些难以改掉的坏毛病、坏习惯而已。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更不应该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我班一学生原来是有名的捣乱学生,他的父母也曾经找我谈过。如果压抑他,只能促使他更厌学;刚开始,让他担任班干部,数学课代表,我还担心对整个班级造成负面影响。我反复斟酌后,决定用他。我认为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我的决定令他感到意外,他有种重新获得了被老师信任的自豪感。他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也很努力,与同学融洽相处,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我的心也慢慢放松下来。这件事给了我许多启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想法,宽容学生的错误。我相信老师的一个和蔼、宽容的微笑,温暖、亲切的一句话,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欢愉,带来宽慰、自省,而使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也会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从反面来看,所谓的“坏孩子”、“坏学生”呢?是不是我们一贯给他们定格为“坏”字,而使他们越来越坏呢?中学阶段,正是身心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自尊心的维护。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到贬低,定格为“坏”、“不好”,他们往往是任何话也听不进去了,并且反其向而行之。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开拓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教学“概率”的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取掷色子、投硬币、摸球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在教给学生一个结论或结果时,教育他们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通过讲“刻舟求剑”的小故事,培养他们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吃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数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对此,很多数学家都有过论述。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的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并且早在严格论证确认真实性之前就发现了。”波利亚则说:“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合情地推理”,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言传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老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的混用。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5.采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教学和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我国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他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还早600年;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早400年。在讲述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加入了祖恒原理的内容。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恒,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了这个客观事实。祖恒的父亲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法专家,他计算的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一交点月为27.21223日,与今天精密科学测算的数据365.2422日和27.21222日相差微乎其微,他算出圆周率之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将近1千年。他注解过包括《九章算术》在内的很多书籍。祖氏父子是我国古代许多卓有建树的数学名家的代表。上述史实说明,我国的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使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参考文献:
[1]宋承武.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7(6):158-159.
[2]刘学文.关于素质教育的焦点对话[J].教育探索,2001,(5):24-25.
[3]钟以俊.教育美学简论[J].教育研究,1991,(6):96-98.
[4]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41-143.
[5]聂东林.素质教育与教育随想[J].教育探索,2000,(3):54-55.
[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