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一、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二、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是:复习铺垫→讲授新知→巩固练习,课型单一,形式单调。新教材在提供知识素材的同时,注意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供教师结合实际参考选用。教学类型,如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实践等;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类型变化和形式的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交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单元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操作、实践,充分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名称,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在这一单元结束后,还设置了一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这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课外的情况反应来看,教学效果相当好。
教学资源的丰富使以往单一的课型丰富多彩,但这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创造。新时代的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运用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使学习效果更好。
三、知识过程化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所学知识过程化,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熟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何须费时40分钟去解释呢?但如果是这样,那要在练习中巩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运用熟练呢?所以说,在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个面积公式?长即一排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即可以摆这样的几排,所以才会产生长乘宽的面积公式,并且在全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摆一摆,进一步思考得出,这使得学生体验更加深刻,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四、过程网络化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学生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变教师以教为主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五、结尾悬念化
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提出疑问:能被9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征呢?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感觉其中的奥秘无穷。再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17.2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真正学会在教学活动中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一、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二、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是:复习铺垫→讲授新知→巩固练习,课型单一,形式单调。新教材在提供知识素材的同时,注意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多样的教学形式,供教师结合实际参考选用。教学类型,如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实践等;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类型变化和形式的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交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单元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操作、实践,充分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名称,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在这一单元结束后,还设置了一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这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课外的情况反应来看,教学效果相当好。
教学资源的丰富使以往单一的课型丰富多彩,但这需要教师去开发、去创造。新时代的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运用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使学习效果更好。
三、知识过程化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所学知识过程化,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熟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何须费时40分钟去解释呢?但如果是这样,那要在练习中巩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运用熟练呢?所以说,在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个面积公式?长即一排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即可以摆这样的几排,所以才会产生长乘宽的面积公式,并且在全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摆一摆,进一步思考得出,这使得学生体验更加深刻,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四、过程网络化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学生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变教师以教为主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五、结尾悬念化
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提出疑问:能被9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征呢?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感觉其中的奥秘无穷。再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17.2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真正学会在教学活动中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