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应该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语言。无论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民族、什么种族,来自什么社会阶层、什么家庭背景,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他们的语言,特别是在儿童成长早期进行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会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未来智力发育、学业表现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对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理论的详尽阐述就是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好依据。当然,有效的早期语言干预不仅仅是大量的词汇输入,词汇的丰富程度、词汇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父母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同等重要。文章的第二部分则主要着眼于云南省贫困家庭子女如何脱贫,如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强调在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下,贫困家庭的父母要积极承担起自我学习的重任,只有父母自身意识到家庭语言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贫困家庭幼儿的发育发展才会有一个跨时代的飞跃。
【关键词】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早期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早期家庭语言环境干预;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简介】韩晨融,云南师范大学。
2018年有一本书在父母圈中火了一把,大家竞相推荐,书名是《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作为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也作为一位教授语言的老师,我自然对这本书格外关注。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讲述了一个他作为外科医生时的真实故事,以此来告诉读者们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两个先天听觉丧失的儿童在接受了一样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局。一个孩子在恢复听力后逐渐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完全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而另一个患儿却始终有交流障碍,无法自由地说话,上小学后的阅读水平也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需要在特殊学校进行学习。这件事对作者触动很大,一开始他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最终,在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理论后,他找到了答案。人工耳蜗给予孩子的只是一个听到声音的渠道,如果脱离开语言环境,这样的安装只是徒劳,孩子几乎不可能学好语言。这两个孩子在安装了人工耳蜗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別其实是因为他们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或早期主要照顾孩子的成人与孩子的交流甚少、词汇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沟通,就很难刺激孩子去思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意义”(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1)。一个家庭能给予孩子的语言环境对一个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在学业中的表现。
一、“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第一次提出了“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这一著名的理论(下文简称“HR理论”),并发表在两人所著《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一书中。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大大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因为在那个时代,乔姆斯基的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乔姆斯基认为,大脑中有专门的语言装置,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类一切语言的能力……” (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7)语言能力是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而HR理论则告诉我们,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并不成立,儿童早期语言环境的塑造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两位心理学家一开始在幼儿园进行研究,主要是帮助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儿童学习词汇,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这个项目叫作“刺柏花园儿童项目”。但最终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通过反思他们发现,想快速提高4岁左右儿童的词汇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保持住那些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几乎很难实现。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词汇进步能力几乎与没有受到干预的孩子一样。贝蒂和托德(2017)面对这个结果提出了一个假设:这种学习上的改变无法保持是因为与来自高收入、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相比,在三岁前,也就是进入幼儿园前,这些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词汇发展差异已经形成。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他们又进行了一项更为艰苦的研究。他们招募了42个家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处于中等的有10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6个 来自贫困家庭。研究者在长达三年的跟踪数据收集中,持续关注了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最终这项历尽艰辛才得以完成的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早期的语言环境【确实】会影响孩子最终的学习能力”(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1-32)。这个研究强调最多的是早期儿童语言环境中获取单词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听到的词汇远多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积累下来,到三岁时这两类家庭背景中成长的孩子词汇量就有了3000万的差距,这也就是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二、语言交流中所使用词汇的“质”同等重要
但是简单地从数量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严谨,缺乏说服力。儿童早期语言环境中的干预也不是简单地多说几个词就可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学业。不可忽视的还有父母对孩子进行说话时语言中用词的丰富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会更高,教育背景也优于贫困家庭的父母,自然与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会使用到的词汇就更丰富、更准确,也会更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会有意识地给儿童进行描述、讲解并激励他们对此发表评论。这样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交流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才会对孩子将来智力发展起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还具备的另一个优势也是与语言的丰富程度有关系的,那就是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的父母,说话中涉及的词汇、谈论的话题与他们自身的学识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差距也会显现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之间。还有一方面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强制性话语的频率远高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的父母,“不要”“停下来”“不许”,通常是他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论中也一再强调,父母在面对从出生到三岁的孩子时,应该少说“不”,认识到负面话语的影响,应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更多地鼓励孩子。 贝蒂和托德在他们著作《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一书中还提到了儿童早期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功能也很重要。“他们把话语按功能标注了‘事务型谈话’和‘其他谈话’,事务性谈话实现了生活中要做的事,并向前推动生活,而其他谈话则是自发的‘闲谈’,属于锦上添花。”(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8)在贝蒂和托德的研究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与儿童交流的互动性很强,而相反贫困家庭的对话从开始到结束总是很短,经常都是一方说话,一方回答,就再无其他内容。 也就是除了事务性谈话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谈话。两位心理学家把这类应该有的“对儿童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其他谈话‘称为‘社交舞蹈’,互动中的每一个步子,每一个反应都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会进一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 (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9)。著名语言学家韩里德教授(1976)在其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论述中也从功能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一套功能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工具功能、规约功能、互动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其中一些功能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而有一些语言表达所体现出的功能就不属于实用功能,常常是儿童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描述”(Halliday, 2015:73)。在社會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这就对儿童语言中各种功能的表达都可以做出及时的反馈。这样不但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有助于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注重儿童早期发展有利于实现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注重儿童早期发展是一项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措施,这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得到了印证,比如美国、孟加拉国、土耳其、哥伦比亚等等。国家卫计委科学育儿教育专家蔡建华说过:中国未来要提高发展水平,就必须关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 所谓儿童早期发展指的是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0-3岁期间),为他们提供综合有利的环境,让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其中既包括作为物质基础的营养,又包括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刺激干预。已经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儿童早期发展在儿童的智力水平、人格养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我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一直在努力地为贫困地区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也在早期教育这个环节做出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成功地开展了多项儿童早期教育干预项目。云南省是全国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之一,又地处西南边陲,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贫困一直是阻碍云南省很多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彻底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在贫困地区家庭子女教育上下功夫。正如前文所阐述的那样,儿童早期的家庭语言环境对于一个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对儿童将来的学习能力、智力开发、学业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应该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方面做出一些实际的行动。我认为,要想在这个阶段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启蒙做到有效地干预,父母的责任不可或缺。在讨论父母该如何去营造对幼儿有利的家庭语言环境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早期发展干预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现今贫困地区儿童的养育和教育状况:
1.贫困家庭中大多数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儿童基本由家中爷爷奶奶等老人照顾,这些照管人文化程度有效,基本没有早教意识,均对儿童采取“散养”的抚育方式;
2.照顾儿童的成人与儿童交流甚少,语言表达单一,强制命令性的词汇表达较多,缺乏有效的语言刺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比较缓慢;
3.家庭生活困难,对幼儿的照顾基本只限于生活饮食起居范畴,其他方面无暇顾及,缺乏家庭气氛。
从HR理论来看,早期儿童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甚至将来的智力发展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而贫困家庭却恰恰缺少了这些。儿童早期发展这个问题,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即是一个小家庭的事,也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将对云南省的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1.鼓励外出务工的女性在幼儿0-3岁阶段尽可能留在幼儿身边,亲自照顾幼儿。下一代的成长是每一位父母都格外关心的,要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让贫困家庭的幼儿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开始就在营养、认知、动作、语言等得到较好的养育和启蒙。
2.全社会都应该帮助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树立早教意识,知道早教对儿童发育成长的重要性。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昆明及其他对口帮扶城市多开展一些免费的早教普及课程,让父母知道儿童语言环境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去和自己的孩子说话。也可以推广一些网络课程,让农村父母在自由掌握时间的情况下学习。只有先丰富了父母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教育。
Save the Children(拯救儿童基金会)曾经在云南墨江做过一个很成功的项目,值得借鉴和推广。他们在学前教育很难普及的贫困山区建立了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这些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就在村委会因地制宜改建闲置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植根于村寨的儿童活动中心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尊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就是外出务工返回照顾自己幼儿的父母。这样的社会儿童中心如果规范化管理,积极推广,是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父母的就业问题的。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父母还可以把自己在城市里学到的早教知识,育儿方法传播给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父母。
四、结语
扶贫要先扶智,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缩短与城市儿童学习能力间的差距,知识掌握水平的差距,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越贫困的家庭,越贫困的地区就越容易忽视教育的作用,要想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儿童接受良好的儿童早期发展,营造更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就需要从提高这些孩子父母的意识开始。0-3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期,付出这几年的时间陪伴自己孩子成长,一定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日常语言出发,通过有意识地语言交流干预,提高语言交流中词汇输入的数和量,使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将来的学业,让农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有能力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一起竞争。现在的中国还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不久的将来这些工作都会被高科技的机器人所替代,没有接受过充足教育的劳动力就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一定是可以从儿童早期的家庭语言环境营造开始做起的。
参考文献:
[1]达娜· 萨斯金德(Dana Suskind),贝丝· 萨丝金德 (Beth Suskind), 莱斯利· 勒万特-萨斯金德 (Leslie Lewinter-Suskind).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韩礼德(Halliday, M.A.K.).‘早期语言学习:一种社会语言学方法(1976)’,婴幼儿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5-80.
[3]救助儿童会在云南探索适应贫困乡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模式[OL].www.savethechildren.org.cn/new/1700.
[4]2018云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应更被关注[OL].https://yn.offcn.com/html/2018/01/95632.html.
[5]农村贫困儿童‘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教育缺失[OL].https://edu.qq.com/a/20130421/000047.html.
[6]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OL].www.unjs.com/fanwenwang/ziliao/645738.html.
【关键词】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早期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早期家庭语言环境干预;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简介】韩晨融,云南师范大学。
2018年有一本书在父母圈中火了一把,大家竞相推荐,书名是《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作为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也作为一位教授语言的老师,我自然对这本书格外关注。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讲述了一个他作为外科医生时的真实故事,以此来告诉读者们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两个先天听觉丧失的儿童在接受了一样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局。一个孩子在恢复听力后逐渐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完全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而另一个患儿却始终有交流障碍,无法自由地说话,上小学后的阅读水平也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需要在特殊学校进行学习。这件事对作者触动很大,一开始他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最终,在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理论后,他找到了答案。人工耳蜗给予孩子的只是一个听到声音的渠道,如果脱离开语言环境,这样的安装只是徒劳,孩子几乎不可能学好语言。这两个孩子在安装了人工耳蜗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別其实是因为他们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或早期主要照顾孩子的成人与孩子的交流甚少、词汇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沟通,就很难刺激孩子去思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意义”(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1)。一个家庭能给予孩子的语言环境对一个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在学业中的表现。
一、“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第一次提出了“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Thirty Million Words Gap)这一著名的理论(下文简称“HR理论”),并发表在两人所著《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一书中。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大大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因为在那个时代,乔姆斯基的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乔姆斯基认为,大脑中有专门的语言装置,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类一切语言的能力……” (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27)语言能力是基因决定的,是“天生”的。而HR理论则告诉我们,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并不成立,儿童早期语言环境的塑造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两位心理学家一开始在幼儿园进行研究,主要是帮助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儿童学习词汇,最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这个项目叫作“刺柏花园儿童项目”。但最终这个项目以失败告终。通过反思他们发现,想快速提高4岁左右儿童的词汇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保持住那些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几乎很难实现。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词汇进步能力几乎与没有受到干预的孩子一样。贝蒂和托德(2017)面对这个结果提出了一个假设:这种学习上的改变无法保持是因为与来自高收入、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相比,在三岁前,也就是进入幼儿园前,这些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词汇发展差异已经形成。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他们又进行了一项更为艰苦的研究。他们招募了42个家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处于中等的有10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6个 来自贫困家庭。研究者在长达三年的跟踪数据收集中,持续关注了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最终这项历尽艰辛才得以完成的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早期的语言环境【确实】会影响孩子最终的学习能力”(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1-32)。这个研究强调最多的是早期儿童语言环境中获取单词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听到的词汇远多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积累下来,到三岁时这两类家庭背景中成长的孩子词汇量就有了3000万的差距,这也就是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理论”。
二、语言交流中所使用词汇的“质”同等重要
但是简单地从数量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严谨,缺乏说服力。儿童早期语言环境中的干预也不是简单地多说几个词就可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学业。不可忽视的还有父母对孩子进行说话时语言中用词的丰富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会更高,教育背景也优于贫困家庭的父母,自然与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会使用到的词汇就更丰富、更准确,也会更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会有意识地给儿童进行描述、讲解并激励他们对此发表评论。这样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交流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才会对孩子将来智力发展起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还具备的另一个优势也是与语言的丰富程度有关系的,那就是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的父母,说话中涉及的词汇、谈论的话题与他们自身的学识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差距也会显现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之间。还有一方面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强制性话语的频率远高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的父母,“不要”“停下来”“不许”,通常是他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论中也一再强调,父母在面对从出生到三岁的孩子时,应该少说“不”,认识到负面话语的影响,应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更多地鼓励孩子。 贝蒂和托德在他们著作《意义深远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一书中还提到了儿童早期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功能也很重要。“他们把话语按功能标注了‘事务型谈话’和‘其他谈话’,事务性谈话实现了生活中要做的事,并向前推动生活,而其他谈话则是自发的‘闲谈’,属于锦上添花。”(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8)在贝蒂和托德的研究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与儿童交流的互动性很强,而相反贫困家庭的对话从开始到结束总是很短,经常都是一方说话,一方回答,就再无其他内容。 也就是除了事务性谈话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谈话。两位心理学家把这类应该有的“对儿童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其他谈话‘称为‘社交舞蹈’,互动中的每一个步子,每一个反应都增加了语言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又会进一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 (Dana and Beth and Leslie, 2017:39)。著名语言学家韩里德教授(1976)在其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论述中也从功能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一套功能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工具功能、规约功能、互动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其中一些功能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而有一些语言表达所体现出的功能就不属于实用功能,常常是儿童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的描述”(Halliday, 2015:73)。在社會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这就对儿童语言中各种功能的表达都可以做出及时的反馈。这样不但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有助于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注重儿童早期发展有利于实现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注重儿童早期发展是一项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措施,这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得到了印证,比如美国、孟加拉国、土耳其、哥伦比亚等等。国家卫计委科学育儿教育专家蔡建华说过:中国未来要提高发展水平,就必须关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 所谓儿童早期发展指的是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0-3岁期间),为他们提供综合有利的环境,让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其中既包括作为物质基础的营养,又包括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刺激干预。已经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儿童早期发展在儿童的智力水平、人格养成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我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一直在努力地为贫困地区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也在早期教育这个环节做出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成功地开展了多项儿童早期教育干预项目。云南省是全国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之一,又地处西南边陲,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贫困一直是阻碍云南省很多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彻底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在贫困地区家庭子女教育上下功夫。正如前文所阐述的那样,儿童早期的家庭语言环境对于一个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对儿童将来的学习能力、智力开发、学业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应该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方面做出一些实际的行动。我认为,要想在这个阶段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启蒙做到有效地干预,父母的责任不可或缺。在讨论父母该如何去营造对幼儿有利的家庭语言环境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早期发展干预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现今贫困地区儿童的养育和教育状况:
1.贫困家庭中大多数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儿童基本由家中爷爷奶奶等老人照顾,这些照管人文化程度有效,基本没有早教意识,均对儿童采取“散养”的抚育方式;
2.照顾儿童的成人与儿童交流甚少,语言表达单一,强制命令性的词汇表达较多,缺乏有效的语言刺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比较缓慢;
3.家庭生活困难,对幼儿的照顾基本只限于生活饮食起居范畴,其他方面无暇顾及,缺乏家庭气氛。
从HR理论来看,早期儿童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甚至将来的智力发展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而贫困家庭却恰恰缺少了这些。儿童早期发展这个问题,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即是一个小家庭的事,也应该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将对云南省的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1.鼓励外出务工的女性在幼儿0-3岁阶段尽可能留在幼儿身边,亲自照顾幼儿。下一代的成长是每一位父母都格外关心的,要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要让贫困家庭的幼儿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开始就在营养、认知、动作、语言等得到较好的养育和启蒙。
2.全社会都应该帮助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树立早教意识,知道早教对儿童发育成长的重要性。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昆明及其他对口帮扶城市多开展一些免费的早教普及课程,让父母知道儿童语言环境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去和自己的孩子说话。也可以推广一些网络课程,让农村父母在自由掌握时间的情况下学习。只有先丰富了父母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的下一代得到更好的教育。
Save the Children(拯救儿童基金会)曾经在云南墨江做过一个很成功的项目,值得借鉴和推广。他们在学前教育很难普及的贫困山区建立了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这些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就在村委会因地制宜改建闲置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植根于村寨的儿童活动中心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尊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就是外出务工返回照顾自己幼儿的父母。这样的社会儿童中心如果规范化管理,积极推广,是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父母的就业问题的。从城市回到农村的父母还可以把自己在城市里学到的早教知识,育儿方法传播给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父母。
四、结语
扶贫要先扶智,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缩短与城市儿童学习能力间的差距,知识掌握水平的差距,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越贫困的家庭,越贫困的地区就越容易忽视教育的作用,要想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儿童接受良好的儿童早期发展,营造更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就需要从提高这些孩子父母的意识开始。0-3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期,付出这几年的时间陪伴自己孩子成长,一定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日常语言出发,通过有意识地语言交流干预,提高语言交流中词汇输入的数和量,使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将来的学业,让农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有能力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一起竞争。现在的中国还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不久的将来这些工作都会被高科技的机器人所替代,没有接受过充足教育的劳动力就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将来的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一定是可以从儿童早期的家庭语言环境营造开始做起的。
参考文献:
[1]达娜· 萨斯金德(Dana Suskind),贝丝· 萨丝金德 (Beth Suskind), 莱斯利· 勒万特-萨斯金德 (Leslie Lewinter-Suskind).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韩礼德(Halliday, M.A.K.).‘早期语言学习:一种社会语言学方法(1976)’,婴幼儿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5-80.
[3]救助儿童会在云南探索适应贫困乡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模式[OL].www.savethechildren.org.cn/new/1700.
[4]2018云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应更被关注[OL].https://yn.offcn.com/html/2018/01/95632.html.
[5]农村贫困儿童‘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教育缺失[OL].https://edu.qq.com/a/20130421/000047.html.
[6]云南留守儿童调查报告[OL].www.unjs.com/fanwenwang/ziliao/64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