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寻找真理的“慧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努力做一个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少走弯路,多些收获。在实践与探究中,我采用“五个以”的教学策略,即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适时激励”为催化剂,以“加强思维训练”为中心,以“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为重点,以“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关键。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课改前,许多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台上老师“神采飞扬”,讲台下一个个“木偶”呆坐着听任老师的“摆布”,最后布置完作业即“大功告成”。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愿意听、愿意学呢?
  我的做法是: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上课开头新颖别致,具有吸引力;中间跌宕起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心境不衰;结尾要回味无穷,发入深思,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一种音乐情境:先为同学们唱了一首民歌,然后让学生回答里面暗含了哪种特色的民歌形式。接着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开展一个“对歌大赛”,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新鲜有趣。而后面的“改歌词”和“改诗词”环节,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思维得到延伸,又能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适时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长期以来,教师对“差生”几乎一直使用批评甚至惩罚的方式,很少有过鼓励和表扬。其实一味的批评、指责不仅效果不大,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用爱的眼光关注学生,用爱的语言激励学生,尤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应该多表扬,少批评。
  每接一个新班,我总要给学生讲“快乐人生三句话”:面对失败和困难,要具有“太好了”的良好心态,培养学生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当取得一点儿成绩时,不妨为自己的进步叫好“我真棒”。话语虽简练;却给了学生极大的鼓励,帮助他们找回了自信,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三、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使之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
  1.在教学形式方面,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重复单调枯燥知识的教学状况,采取科学有效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例如: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教师可组织开展新闻发布会、病句医疗比赛、手抄报竞赛、表演课本剧等活动。如此,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必然会主动搜集材料,自主学习知识、归纳知识、积累知识。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育资源,如校园趣事、重大节日、国内外焦点新闻等;开设“学习大讲堂”,介绍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思维和科学用脑;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状况,了解世界风云变化……此外,还经常介绍名篇时文,重视“积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语文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四、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学生动起来,许多教师都有顾虑,认为讲授法效率高,活动探究费时费力,担心质量下降,又怕学生真的动起来,教师难以控制。事实证明,以往那种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活动探究一开始可能效率低一点,纪律乱一点,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从长远来看,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呢?我借鉴的做法有:
  1.改变座位编排形式,自学后分组交流探究。
  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后,同学们可采用自己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寻找答案。经过自学后,部分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问题,可分组合作,桌椅的摆放,或圆形,或方形,或马蹄形……改变座位编排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质疑、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后,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则交给全班同学解决。如果全班同学也解决不了,则在老师指导下共同解决。最后学生自我总结,回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等等,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当小老师、小编辑、小记者。
  指导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上什么样的课、怎样上,都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放手去干,研究上课形式,组织上课内容,如何主持,如何管理,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教得认真,听得专心,效果十分显著。
  当小编辑、小记者,则是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采访、写稿、组稿、编辑出版黑板报、手抄报,定期举办活动成果展,尝一尝当记者、当编辑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非常乐于从事的一项活动。
  走进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迎接挑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践,为新课改闯出一条新路,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
一、导入  诗词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既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讶,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这就是诗词,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有味的画面,却又隐含了最丰厚的意蕴。如果在作文中,能够引用它,将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意蕴丰富。  二、名作赏读  读林清玄的《清欢》,标注文中引用古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让文字具有了感人的力量。感情充沛,笔端流出的文字才会充溢性灵,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深入生活,让“真”回归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基础。写作是生活的文字显现,唯有深入生活,有感而发,方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1.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高中生,虽然生活阅历不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以及“人本位”阶段。我们需要教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会与他人更好地相处,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光辉,需要把教育提高到新的层面上。“人本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到新的高度,在这种教育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
2014年4月,本人有幸参加福建省名师网络课堂教研活动,观摩了一节高一《祝福》课堂教学实况,并听取教师代表的评课意见。教学期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师生简单的对话之中,教师引导剖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并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搜寻相关的信息予以佐证。最后,教师代表评课时对此大加褒奖,称之为新课改的示范课,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建议由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进一步探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