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辞发 言真而意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让文字具有了感人的力量。感情充沛,笔端流出的文字才会充溢性灵,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深入生活,让“真”回归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基础。写作是生活的文字显现,唯有深入生活,有感而发,方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1.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高中生,虽然生活阅历不大丰富,但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也有其生活的独特之处。教师只需引领他们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惯常中的奇妙,感受平淡时的幸福,感悟生命里的美好,鼓励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当然,观察的过程不仅要用眼睛,而且还要用大脑。因为真情实感是在对生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思考的观察势必流于肤浅,写出的真话、实话必然缺少深度。走进生活,在感悟、体味生活的同时,把外在的观察化为自身内心情感体验,表达起来自会真情流注。
  2.创情境,谈感受,写真文做真人
  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呢?关键在激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弦。我们不妨创设一定作文情境,以期唤醒学生内在感情,并在其动情之后,进一步启发和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最终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与真实感受。
  作文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抒真实情感,写自我作文,才能激起学生与生活相连的灵感,下笔才会“如有神”。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发其写作的表达欲望是作文教学的要务。通过作文情境的创设,打通作文与生活的通道,使生活成为作文的一部分。感由心生,一旦“触景生情”,学生自有抒写自我真实感受的欲望,使写作成为其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渴望。情感的表达,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在于抒发的真实。先为真人,后为真文。“人”做“真”了,感情流露自然真实。
  二、价值导向,让“善”永驻。
  尽管每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各不相同,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应该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给人以教育和启发,启迪人心向善。
  1.辨是非,明事理
  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给学生提供了诸多了解社会的机会。面对社会的光怪陆离,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所以,有些作文就会流露出玩世不恭与悲观厌世的情绪。如果认为这便是“真情实感”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文教学要能引导学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可否认,社会中有愚昧落后,但也有文明进步。所以,为师者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中的善与恶,让美善充满内心,丑恶就无法占据心灵。其实,只要学生睁大眼睛,就能发现社会生活处处绽放着美善之花。
  发现善、传递善、弘扬善,把其化作一泓清泉,灌溉心田。当其表现在作文中时,自然会流露出积极向善的人生态度。很多时候,社会生活并不缺少善行善举,而是缺少发现。作文教学,在尊重学生独特立意的同时,应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学生能从身旁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明辨是非,弃恶扬善。
  2.精选材,巧提炼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要选择触动自己心灵而又有切身体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提炼的主题必须符合普世的价值观,倡导人心向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性本善”的张扬和升华。
  社会生活真假相混,好坏相间,我们对此要加强学生辨别是非曲直能力的培养,让其多关注社会中的正面典型。学生唯拥有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在写作材料组织与安排上方有可能选择“善”材,表达“善”情。通过作文教学,引领学生不断审视、矫正自己,促进情感朝向健康发展,从而在文章立意上凸显人们内心的美好本质,展现人性之善。
  作文的主旨如果符合人性定位,展现高尚人格、美好心灵,道德就会受到感化,灵魂就会得到净化,进而感染、熏陶他人。因此,写作如果把真情实情和积极的思想情感统一起来,开拓出题材的深意和新意,作文的主题必将得到升华。
  三、笔下生花,让“美”升华
  要表现真挚之情,就不能不讲究写作技巧。作为一种文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作文的表达技巧,实现感情与技巧的融合,文情并茂,展现真善之美。
  1.丰富写作储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平时注意阅读、观察、实践的积累,在脑海中汇聚,化成情感,写起作文来就会灵感闪现,就会有“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夯实学生写作根基的引导。可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优秀诗文、有益杂志等,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受到的感染和激励。
  然而,单凭感情还是不够的。要想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还需要巧妙生动的表达。所以说,作文教学还要加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指导训练,用心锤炼文字,推敲词句,增强作文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意蕴性。还有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开头结尾等写作技能的培养也必不可少。
  2.定格生活之美
  大千世界,无处不美。万事万物都是学生认知的对象,如能从审美角度出发,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当然,挖掘生活之美,不能因矫情而出现“失真”的美好。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操,展现精气神。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如果及时用文字将其定格,其散发的美好感情,定能温暖、感染读者,让“美”得以升华。
  写作,为我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增加了一个思考角度。采撷生活之真,记录社会之善,让真情在笔端纵情流淌,用生花之妙笔,让真善交融升华为美。
  一言以蔽之,真挚的感情就是“真、善、美”的感情。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披情入文,唤起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追求,情动自会辞发,情真才能意切。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化探究”(课题批准号:
其他文献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即散文选材的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和行文方式的舒卷自如;“神聚”即渗透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既引导学生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又体悟散文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独具慧眼、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囚绿记》为例,探讨一
一、导入  诗词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既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讶,也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也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这就是诗词,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最有味的画面,却又隐含了最丰厚的意蕴。如果在作文中,能够引用它,将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意蕴丰富。  二、名作赏读  读林清玄的《清欢》,标注文中引用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