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小学输送了大批教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然而现实状况是,近年来,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学习方面尤为严重,表现在学习能力上是缺乏自信,自卑情绪严重;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是“三分钟热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坚持性。师范生的这些表现是学习自我效能感偏低的表现。五年制师范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不仅仅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且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在人的各种自我反思中,人们对关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在对影响自己的生活事件进行控制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这种能力和信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所作所为。由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所指的并非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其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我表现评估或信心。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纬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五年制师范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正是发展和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他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探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本文就如何提高师范生学习效能感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借鉴。
  一教学中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
  研究显示如果人们拥有较高的效能或能力感———也就是说,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有信心,那么人们的努力和坚韧性会更大,卷入任务时更情愿、更持久。五年制师范生大部分是中考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意志等持怀疑态度,通常会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不作尝试、不付出应有的努力就轻易放弃,甚至有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班杜拉指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学习自信心。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在笔者和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自己现在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因为以前在中学时,自己由于学习比较差,所以被老师忽视,来到师范学校后,老师经常鼓励她,肯定他在学习中取得一点一滴的成绩,使他觉得学习其实也不是很难,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可见,作为现阶段高等师范学校的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眼睛比会教授知识更重要,学会创造或者帮助学生创造对成功经验的体验,从而帮助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找回曾经失落的学习自信心,重新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念,才能从内因上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反馈,提出发展性的建议。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成功者更成功,未成功者不断向成功靠近。让学生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五年制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应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成功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各自的学习中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1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显著相关
  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2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5+2”。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3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三改进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四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应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努力和策略是否有效等,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强度合适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促进个人效能感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那些没有独立的客观指标证明胜任的程度,胜任程度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与他人行为表现的关系进行评估时,社会比较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榜样的相似性、行为条件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榜样的数量、多样性、榜样本身的能力、权威性、榜样示范的方式,都会影响到观察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知觉。教师是五年制师范生身边比较重要的人,他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独到的见解以及高尚的做人风格,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和努力方向,因此教师对五年制师范生颇有影响力。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应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引导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并不是不可攻破的。要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这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六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
  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陶冶、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能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学习动力系统因素的感染、调节和控制的目的。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我也想好好学习,可是看到其他同学都不学,自己也就不想学了,而且学了也没用,毕业就等于失业…”可见,在目前高等师范学校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下,努力探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七分析学生的智力特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早在1983年就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动作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自知—自省智力(self-questioning intelligence)、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加德纳教授认为几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据观察分析,虽然相当一部分师范生的逻辑—数理智力不高。但他们的交往—交流智力、身体—动作智力、音乐—节奏智力却表现出优势,因此,改变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师范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提供机会。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金霞.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0):98-99.
  [2]陆楠.五年制师范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期待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所谓的“人文素养”,说简单一点就是指人的内在品质以及通过品质的外化而表现出来的行为。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旨在培养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通俗的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
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以开发人的创造才能为宗旨的创新教育,应该重视人脑功能的全面开发,尤其应该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主张采取“激趣引思”、“导法启思”、“以境扬思”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以达到激发思考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弘扬创新精神的目的。  一“激趣引思”  兴趣是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心理动机。一个人只有对他所思考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积极思考,矢志探究。否则的话,就不可能
就业指导又被叫做职业指导,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帕森斯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及特性因素理论。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发生巨大变革,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对农业人才提出新要求。然而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和农村青年均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农业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农业应用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均严重缺乏[1],面对农业生产的难题,如何培养出能够“下的去、留得下、干的好”,适应未来规模化农业经营的复合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工业界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1]。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持综合国力稳定增强并形成国家整体技术优势的一个必要保障。但就整体而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受“工程科学化”倾向的影响,国内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节、与人才培养
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创业教育教学重视不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合理,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创业基地难以保障等。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健全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的发展。  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作用  1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