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酱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
  港菜式的一个特点是讲究本色,讲究自然,讲究清淡,因而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居多。店家顾及客人的口味差异,每道菜式会分别配上合适的调味料或者酱汁, 以此佐味,比如芥兰会配蚝油、排骨会配喼汁、盐烙鸡会配椒盐、海鲜会配红醋等等。由于搭配合适,客人可以各得其所,菜式也就更有特色,滋味倍增。
  在这些调味料或酱汁之中,有一种酱汁可以称得上是“小百搭”——XO 酱。很多菜式与点心都乐意与之为伍,并且风味独特。
  XO 酱不但可以做拌料、蘸料,还可以入菜、入饭、入点心,如XO 酱炒虾球、XO 酱煸四季豆、XO 酱爆花枝玉带、XO 酱蒸鲍鱼等菜肴,XO 酱海虾球捞面、XO 酱凉瓜海斑炒饭、XO 酱干贝虾仁蛋包饭、XO 酱干烧伊面等主食以及XO 酱萝卜糕、XO 酱叉烧酥等点心。真是荤素全可,主辅俱全,百样不辞,花式繁多。
  初始, XO 酱对于我有一种神秘感。不知为何此物会如此鲜美,也不知为何同一种点心,因为有了XO 酱相伴而格外添光增彩。
  XO 酱不但可供佐食,空口啖食也极相宜。一言以敝之,XO 酱大体上是一种复配的海鲜火腿酱。可以想象,当诸多海鲜与火腿丝配伍,其风味难保不是鲜上加鲜。
  XO 酱最早由南洋(东南亚)一带的“马孻盏”构思演变而成,后来经过香港厨师的精心改良而广受欢迎,在上世纪80 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只有规范、精细的操作,才能取得上品。
  制作XO 酱各家各法,用料也各有不同,但总离不开一定范围。香港著名美食家杨维湘先生告诉我,XO 酱的制法大致是:先将瑶柱浸透,撕开沥干水分,炒香待用;将虾子爆香,隔去油分, 云腿切粒、虾米剁碎;烧红锅子先爆香蒜蓉红椒姜丝等,然后将云腿、虾米、咸鱼粒下锅,用文火翻炒;最后将瑶柱丝、虾子入锅,炒至金黄色即成。当然, 这里面还有一些窍门,但已属独家秘方, 不便介绍。
  由于这种酱味道鲜美出众,口感丰富,回味无穷,有人便用法国白兰地中代表最高等级的“XO”来为这款酱命名。
  至于XO 酱的首创者是谁,众说纷纭。有说王亭之,有说黄炳华,也有说黄永帜。我以为XO 酱凝聚了很多创造者的智慧和胆量。而将XO 酱配方稳定下来,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则要数百年老店“李锦记”了。当时,XO 酱的绝伦风味惊艳了无数食客挑剔的味蕾,因而跟风炮制者众多,品质难免良莠不齐。此时,“李锦记”对XO 酱的规范化下了很大工夫,制成可以在超市购买的瓶装XO 酱。经过有效的市场营销,XO 酱得到众多酒家与消费者的认可,并被称誉为“东方鱼子酱”。之后,XO 酱又被细分为极品XO 酱、简易XO 酱及限量版XO 酱等。
  XO 酱如此出名,自然也流传到海外,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在日本,由于著名中华料理大师周富德先生的使用与推广,现今日本不少华人饭店或者寿司店都会配用XO 酱。
  XO 酱在海外流传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由于当地对食品进口的限制,有些食材难以取得,于是当地华人就想方设法, 就地取材制作XO 酱。比如用三文鱼取代瑶柱和虾米,这本是一种无奈之举,却不料成就了一种特别风味的XO 酱,变成了一种新产品,许多人为之着迷。不少香港人特地托澳大利亚的亲友把这种三文鱼XO 酱带到香港, 先尝为快。
其他文献
金手指葡萄为日本于1982年杂交育成,因果实的色泽和形状而得名。1993年登记注册,属欧美杂交种。我们于1997年冬从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引入试栽,面积 600m2,株行距 2m × 3m,“V”形双篱架栽培。2000年平均株产
上海浦东三林塘是本帮菜发源地、摇篮,也是烹饪之乡。本帮泰斗李伯荣就是三林塘人氏,周元昌是李大师入室弟子。三林塘对上海本帮菜的贡献,相当于顺德对粤菜一样。  冷菜:招牌醉河虾、香辣炝脆蜇、芥味拌章鱼、爽口葫芦瓜、酸豆角素鸡、香露葱油鸡、五香梅子鱼、风味酱黄瓜。  热菜:野山蒜爆鲜虾、金橘焖排骨、榛蘑葱海参、清汤海味如意卷、豉椒南瓜膏蟹、清炒鳝糊包饼、天麻鼎味鸭、原味徽州笋尖。  汤菜:泉水珊瑚千岛湖
老公下厨,是海派文化的特色之一:爱家疼老婆,注重生活趣味。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做饭是天职,男人则是客串,但天职容易墨守成规,客串往往不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从这个角度看,男人下厨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市场上的肉制品掺假事件屡屡发生。席卷欧洲的马肉风波尚未平息,国内多地又频现“掺假羊肉”。2014年年初,监管部门在沃尔玛位于山东济南的部分超市所销售的
丁平安老师约我去东上海大酒店吃饭,我知道,那是品尝老浦东菜的美食道场, 品尝了草头干、辣白菜、熏鱼、大蛋饺、大百页包等,大家不住点头称赞。丁老师对我说:“今天介绍一位厨师给您。”一位瘦瘦的厨师应声而出,自我介绍:“我叫陆维杰,是这边的厨房主管。”我朝他点点头,转向丁老师:“丁弟?”上海话中的“丁弟”,谐音“丁蹄” (枫泾古镇的特产),是对“丁门弟子”的戏称。丁老师笑一笑表示默认。  陆维杰  19
没想到,我生平第一个加入的群竟然是个“面群”,在新浪微博上,群主居然是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这个“我爱吃面”群很快发展到2 万多人,成员来自全国各地,说起吃面均神采飞扬。这些人爱端出自己家乡的面来晒,一般都是在小面馆要了一碗面,开吃之前拍一张,随后就去欢快地吸溜了。  我开始还在微博上晒自己下的面, 企图以东洋面、西洋面、浙江面、上海面等花样来吸引赞美声。可是爱吃面的人都不怎么搭理我,好像没有观赏我图
陶观武  随着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日益开放,来沪投资办企业、从事金融工作、国际贸易、学术交流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与此相适应的各类西菜馆在申城应运而生。上海杏花楼集团公司下属的“德大西菜社”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家。  118 年的老字号  说起“德大”,时光逆流到1897 年, 一位名叫陈安生的中国商人从法国人手里买下了上海虹口塘沽路一处楼上楼下两开间门面,经营牛羊肉批发,兼营各种火腿、培根、西餐原
通常人们都追求菜肴“色香味俱全”,丰富的食材可以轻易达到“色”的要求,但是对于清淡、简单的春季家常菜,如何能将菜肴治理得赏心悦目呢?
[目的]研究血清核苷二磷酸激酶A(NDPK-A)含量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探讨血清NDPK-A含量检测对于白血病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意义.[方法]应用重组人NDPK-A及相应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
连云港滴醋——汪懿余  “汪恕有”滴醋是江苏连云港古镇板浦的传统名特调味品。其创始人汪懿余(约1633~1714 年)于清康熙初年从安徽歙县迁居板浦大寺巷。起初在家中建一作坊,靠熬“老糖”出售维生, 后改用高粱酿制食醋。他精明能干、心灵手巧,悉心钻研制醋配方,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很快摸索出一整套技术,使醋质越做越好。他做出来的醋色泽清澈无浑浊,酸度浓醇而不厌,每次食用只需数滴则味美津香、醇厚悠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