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炕坯赢个劳模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方治病,民间最流行。偏方所用药材,油盐酱醋茶,童尿蛋壳豆腐渣,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话说,我有一位乡祖,年轻时随父亲远赴口外(现在的张家口靠近内蒙一带)学做皮毛生意。乡祖性子野,又是初次远行,不愿受约束,问明前途路径,撇下大队人马,一骑先行而去。刚至晋北大同,身体便不适起来。先是额头冒虚汗,继而又浑身打寒战,接着肚腹一阵绞痛,一阵内急……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站起蹲下。
  乡祖挣扎着赶到父亲指定的落脚客栈时,已是脸色蜡黄、形容枯槁。大同城内名医请遍,个个摇头叹息,人人束手无策。正在命悬一线之际,还好乡祖的父亲赶到了。老人家把了把儿子的脉搏,躬身向众人作了个揖,言道:“犬子性命无碍,明晨即可痊愈,老夫谢谢大家了!”
  果然,第二天一早,乡祖就又吃又喝、生龙活虎了。众人打听乡祖父亲给儿子服用了什么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这般神奇?老人家避实就虚,笑笑说:“年轻人初到宝地,胡吃海喝,吃饭不讲究,实乃水土不服。”众人知趣,明白老人家不愿泄露治病手段,就回头又去问乡祖。乡祖回忆说,父亲只是让他喝了一大碗颜色发黄发黑、味道怪怪的热水,过了一个时辰,肚子不疼了,也就不再跑茅厕了。
  乡祖也是好奇,去问父亲给自己喝下的是一碗什么水。老人家从褡裢里掏出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交给乡祖。乡祖把那东西凑到鼻子前闻了闻,满脸惊讶:“这不就是一块陈年炕坯吗?”
  “不错。”老人家点点头说,“不过,这块在咱老家分文不值的炕坯,带到了这里,就可救人性命于生死一线,价值万两黄金!”
  老人告诉儿子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水土不同尘。背井离乡初到陌生之处,或南方人远涉北方高寒之地,十有八九会因水土变化导致腹泻。一旦闹上了,无论什么名贵止泻药物,概不济事。只要取家乡花生粒大小的一块陈年炕坯研成细末,放进当地的一碗开水中,然后把中和、沉淀好的水趁热喝下,最多两个时辰,病症就会烟消云散。
  乡祖鬼机灵,也是天生的经营头脑,自此之后,天南地北贩运皮毛时,每到一地,都留心收藏当地的一块陈年炕坯。遇到因水土不服而引发腹泻的患者,问明家乡故土,按父亲所述方法施救,竟然无比灵验。数年之后,乡祖凭此不但获得了数倍于父亲贩卖皮毛的钱财,还赢得了一个“止泻圣手”的美誉。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乡祖随本乡民工远赴天津根治海河,凭此手段解救了数百人,一时间声名大噪,还因此荣获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称号。这真是打柴拾了个兔子———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其他文献
炒排骨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但酒家的菜单却写着“生炒排骨”。为什么炒排骨要加上一个“生”字呢?原来有些酒家为便于制作,先将排骨炸好,等顾客要吃时,在锅里热一下,加“甜酸芡”便拿出来。这在工序上的确省去不少时间,但排骨本身则缺少“锅气”,当然不会好吃。至于“生炒排骨”的由来,大概酒家是想表示他们的排骨不是预先炸好,而是要炒时才炸的。  炒排骨的排骨,炸得不透不好吃,有韧性不好吃,过老也不好吃。要做得好吃
肉类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工、换调味、加配料这三大技巧。  改刀工。大块的肉类食材最适宜改刀。将其切片、切丁、切碎,再搭配新鲜蔬菜、粗粮等烹饪。比如把猪肉切成肉碎,鸡肉撕成鸡丝,酱肉片切成肉丝,然后和凉拌蔬菜搭配在一起,或者做成馅饼、春卷的原料。  换调味。换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变菜品的味道,二是调整咸淡。如果原本剩了油焖大虾,那么把油去掉,加点番茄酱,便可将其改造成别具风味的番茄大虾。炖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吃货哥们儿李权(李三)在他家宴客杀鱼的情景:将一条近三斤重的鲤鱼去鳞剖肚除去内脏后,小心翼翼地在靠鱼鳃处割一小口,将鱼用菜刀拍一下(使肉松弛),然后从鱼脊一侧用镊子轻轻拉出一根橡皮筋一样的白筋,接着从另一侧又拉出一根。李权说,这两根白筋便是造成鲤鱼腥味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下厨宰鲤鱼时,都照着三哥的样子,把那两根白筋轻轻拉出。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若要鱼好吃,
回锅肉起源于民间祭祀,是敬鬼神、供祖宗时的肉,在敬献完以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被称作“回锅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般人家的做法是把猪臀肉先白煮至断生,然后再切片爆炒。要想味道好,关键是“精细”二字,必须炒到片片似灯碗,闪着红亮的油光(俗称灯盏窝),才称得上是上品。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家乡,山珍海味可免,回锅肉则不能不吃。  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成都人在制作时要放豆豉,重庆人通常不放。此外
我的孙子、外孙女上小学四年级了。自上学到现在,就没见他们参加什么劳动,校内校外皆没有。这与我这个爷爷辈五十多年前小学生年代的劳动,形成了悬殊的反差。在那特殊岁月里,上小学的孩子从来就不会间断劳动,有些劳动强度甚至超越了年龄的承受力。  抬着小筲抗旱  我1957年上小学一年级时九岁。这年秋天大旱,老天爷干瞪眼不下雨,炎炎烈日把农业合作社地里的玉米、地瓜、花生等秋作物叶子晒蔫了,山丘地庄稼干死不少。
广东顺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食———炒牛奶,即用牛奶调以鸡蛋清、淀粉,加入鲜虾仁、蟹肉、火腿等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美味。  炒牛奶是典型的软炒菜式,所以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技法。炒牛奶时,需先往鲜牛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以及盐和鸡精,用打蛋器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牛奶和淀粉、蛋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虾仁、蟹肉和火腿切丁拌入奶蛋液中,再次搅拌均匀。烧热油锅,把搅匀了的牛奶倒入锅中,转小火快速翻炒,至
1980年,按照当时的晚婚政策,男女双方年龄加一块满50岁,单位才给出具结婚证明。我那年26岁,爱人25,总算达到了要求。  领导早早谈了话:“你们俩都是党员,又都在机关,要带头勤俭办婚事,不许大操大办!”那时条件差,所谓大操大办也就是大家你五毛、他一块的凑个份子,如果三人合伙买个五六块钱的暖壶,那绝对是铁哥们!主家请三桌饭,一桌带西凤酒也就15元钱,相当于我半月工资。这种形势倒逼得我们时髦了一把
下放到安徽定远已快两年了,前途尚在渺茫之中,清汤寡水的伙食让我难以忍受。十里外定滁交界处的岱山脚下,那儿是坦克部队驻地,有个同学在此当炊事员,想到他,就仿佛嗅到香喷喷的红烧肉。我费劲地咽下口水,提着看青用的小竹竿开溜了。  天如人愿,晚餐时我撑下一大碗红烧肉,灌了两瓶啤酒,已有几分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不影响赶路。临走时,炊事员找来个没盖的破书包,塞入四瓶捆好的啤酒。破包沉甸甸的背在肩上,一手还须揽着
我成家的时候,“文革”结束,国家已恢复了经济建设。那时百废待兴,市场上很难买到打家具的木料,我只好求助家里。家里东拼西凑,给我做了一个立柜、一个橱柜。家具运来后,我很高兴。可当我看到家具,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且不论家具样式和手艺平平,单说上面的毛病:立柜正面不是一整块板,是由两块五合板拼接而成,接缝清晰。橱柜门是用一块残破的五合板做的,留着残破的痕迹。这些毛病都在明面上,就像人脸上的疤痕,挡不住,
我17岁就上山下乡,去了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那时叫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一个在湖边围垦出来的荒洲。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的69届知青中,有2800人去了鲤鱼洲,1400名男生,1400名女生,仿佛配好对似的。这一大批上海女知青的到来,像是荒洲上飞来一大群花蝴蝶。  上海女知青爱干净到了极致。每天收工回来,一身泥一身臭汗,又累又饿,我们男知青的顺序是吃饭、洗脸洗脚、休息。上海女知青的顺序是:清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