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要去认识它,它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只有培养好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一、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强化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赞可夫认为,一个七岁的儿童,每天在家里、街道上、学生之间听到的事物就非常多,非常丰富,他们常常谈论的都已经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科技进步中的许多东西。这一说法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配合语文学科的学习,带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身旁的事物,还可以了解许多身边没有的东西,以扩大他们的眼界,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学习《刘胡兰》一文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句时,学生仅能理解“死的光荣”一语的深刻含义,而对于“生的伟大”一语无从感知,因而老师结合语文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刘胡兰》一书。让学生从刘胡兰生平的更多事迹中,懂得“生的伟大”一语的深刻含义……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凡遇到生字就通过查字典去自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查字典的能力,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更加丰富了知识。
像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学生兴趣广泛,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表现在课堂外。例如班上有一位学生家长曾反映:有一次,孩子居然高兴地喊起来:“噢,我又可以看书了!”还有更多的孩子反映:晚上,妈妈不让我看书,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我上厕所时也带书去看……有的孩子自觉模仿课文写作文;有的孩子在大雾天观察雾中的景物,写观察日记;有的孩子读作文习作“小白兔”,他自己练笔写“小猫”、“小狗”等。这一些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學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启发思考,深入探索、维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学习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最近发展区”。在第二个条件下,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再经过集体协作与自己的一番努力,学生就能“完成任务”。因而教师要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段上提高一级。而当学生通过“跳一跳”摘下果子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此,学生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得了知识,掌握了学习规律。这时所表现的兴趣是内在的兴趣,是探索性的,于是兴趣进入了维持阶段。但是,虽然此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相对稳定,阅读范围较少,具有一般的求知欲,但还不够深入。对语文有意识学习的内部动机还没有强烈到不需要外部刺激的程度,往往还需要师长督促检查等。为此,还要强化这种学习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一、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强化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赞可夫认为,一个七岁的儿童,每天在家里、街道上、学生之间听到的事物就非常多,非常丰富,他们常常谈论的都已经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科技进步中的许多东西。这一说法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配合语文学科的学习,带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身旁的事物,还可以了解许多身边没有的东西,以扩大他们的眼界,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学习《刘胡兰》一文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句时,学生仅能理解“死的光荣”一语的深刻含义,而对于“生的伟大”一语无从感知,因而老师结合语文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刘胡兰》一书。让学生从刘胡兰生平的更多事迹中,懂得“生的伟大”一语的深刻含义……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凡遇到生字就通过查字典去自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查字典的能力,增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更加丰富了知识。
像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此及彼,学生兴趣广泛,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表现在课堂外。例如班上有一位学生家长曾反映:有一次,孩子居然高兴地喊起来:“噢,我又可以看书了!”还有更多的孩子反映:晚上,妈妈不让我看书,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我上厕所时也带书去看……有的孩子自觉模仿课文写作文;有的孩子在大雾天观察雾中的景物,写观察日记;有的孩子读作文习作“小白兔”,他自己练笔写“小猫”、“小狗”等。这一些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學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启发思考,深入探索、维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学习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是“最近发展区”。在第二个条件下,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再经过集体协作与自己的一番努力,学生就能“完成任务”。因而教师要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段上提高一级。而当学生通过“跳一跳”摘下果子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此,学生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得了知识,掌握了学习规律。这时所表现的兴趣是内在的兴趣,是探索性的,于是兴趣进入了维持阶段。但是,虽然此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相对稳定,阅读范围较少,具有一般的求知欲,但还不够深入。对语文有意识学习的内部动机还没有强烈到不需要外部刺激的程度,往往还需要师长督促检查等。为此,还要强化这种学习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