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校本培训的内容要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如果校本培训的内容不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是从学校全体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中,收集、归纳、概括、提炼出来的,仅此一点,就可以断定这样的校本培训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以往,无论是教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校外培训,还是参加学校自己进行的培训,每每培训活动结束后,总听到有老师说“不解渴”、“不实用”、“培训内容和教学需要两张皮”等诸如此类的话,以至于教师慢慢对培训失去了兴趣。这些年来,教师培训之所以一直不受一线教师欢迎,根本的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仅仅是“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
那么如何确保培训内容满足教师需要,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线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专题座谈会”,征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困惑,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把共性的问题确定为校本培训的专题。培训专题确定后,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专题研讨会”,对确定的培训专题进行研讨,集中集体智慧,形成一个初步系统的培训专题提纲。培训提纲确定后,要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培训专题提纲进行相应的扩充完善,形成“校本培训专题报告”后,由专家来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的方式,征集教师校本培训的“专题”,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局限”,这就是培训的专题只能是教师已经意识到的或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烈感受到的疑问和困惑,而对于那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感觉到的“问题”,则无法通过“征集”得到。怎么办?学校可以请教研员深入教师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内“点评课”活动,指出“问题”。通过教研员“会诊”和教师之间的“点评”,从而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共性的,那么则把“问题”转化为“培训课题”。如果是属于个性的“问题”,学校则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次,校本培训的活动形式要符合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符合教学实践的规律。内容一旦确定,形式就成为关键。因此,校本培训能否做到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培训的活动形式也非常重要。校本培训的活动形式应该符合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教师之所以缺乏积极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往往是“开会式”或者“告诉式”,培训活动中教师缺少的主动参与机会。我们以前说学生不喜欢教师“开会式”的授课方式,反感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不正就是因为仅仅把学生当作“看客”看待和违背了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了吗?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无论是专题报告和专题座谈、研讨,还是教学现场的诊断、指导和教学专业实践咨询,要能够突出“互动和对话”的重要特征,通过教师和有关专家、教研员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有机互动和充分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师的疑难和困惑得到当场解决,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为了让老师心中有数,学校可以提前把“培训内容”打印成册,发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互动和对话”。
责任编辑 王波
那么如何确保培训内容满足教师需要,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线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专题座谈会”,征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困惑,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把共性的问题确定为校本培训的专题。培训专题确定后,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专题研讨会”,对确定的培训专题进行研讨,集中集体智慧,形成一个初步系统的培训专题提纲。培训提纲确定后,要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培训专题提纲进行相应的扩充完善,形成“校本培训专题报告”后,由专家来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的方式,征集教师校本培训的“专题”,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局限”,这就是培训的专题只能是教师已经意识到的或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烈感受到的疑问和困惑,而对于那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感觉到的“问题”,则无法通过“征集”得到。怎么办?学校可以请教研员深入教师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校内“点评课”活动,指出“问题”。通过教研员“会诊”和教师之间的“点评”,从而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共性的,那么则把“问题”转化为“培训课题”。如果是属于个性的“问题”,学校则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次,校本培训的活动形式要符合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符合教学实践的规律。内容一旦确定,形式就成为关键。因此,校本培训能否做到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培训的活动形式也非常重要。校本培训的活动形式应该符合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教师之所以缺乏积极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往往是“开会式”或者“告诉式”,培训活动中教师缺少的主动参与机会。我们以前说学生不喜欢教师“开会式”的授课方式,反感教师课堂教学“满堂灌”,不正就是因为仅仅把学生当作“看客”看待和违背了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了吗?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无论是专题报告和专题座谈、研讨,还是教学现场的诊断、指导和教学专业实践咨询,要能够突出“互动和对话”的重要特征,通过教师和有关专家、教研员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有机互动和充分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师的疑难和困惑得到当场解决,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为了让老师心中有数,学校可以提前把“培训内容”打印成册,发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互动和对话”。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