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有益。”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否有效地得到利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运用学习起点的意识。只有关注了学习起点,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
一.抓准疑惑点,确定教学内容
1、问卷调查,确定教学内容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手段。如八下第四单元《吆喝》,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位,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阅读《吆喝》,你能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吗?②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③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内容是不需要老师教你就能自行解决的?④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从内容、语言、情感、结构等角度进行陈述。通过对第③小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字词理解、内容把握、结构梳理等方面不存在学习困难,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在对第④小题的分析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基本集中在吆喝的语气语调、吆喝的民俗文化、吆喝人的生活态度、浓郁的京味语言、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而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作者对老北京“吆喝”这一民俗的美好回忆和其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于是把两个落脚点融合在一起,就确定了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
2、提问交流,整合教学环节
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以便及时整合教学环节。如李明老师上《泥人张》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两种现象:一是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或句子。二是圈画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希望在课堂上细细品读的词或句子。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后,老师当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今天,我们就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整堂课,教师捕捉了学生的阅读疑惑,以学生的疑问生成板书,由词语的理解到文本的阅读,再到人物的赏析和写法的透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起点”非常艺术性地融合在了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二.激活兴奋点,调整教学预设
1、以情感态度定基调
如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感受人物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但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根本不买账,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夸父为了‘高大’这个评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做法不值得。”王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态度,推翻了“英雄主义”的教学设计,重新整合了单元教学。她和孩子一起探讨英雄的可爱在于他们热爱平凡的生活,带领学生感受斯科特悲伤而又坚决地给妻子写遗书时的细节,感悟刘连满们面对珠穆朗玛峰的豪情与信心。又和孩子们探讨探险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这个过程中英雄的心灵逐渐变得坚强、丰厚与细腻。
2、以探究质疑激兴趣
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旅鼠之谜》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说道:“老师,我觉得文章有语病,比如:‘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中‘端详’就已经是‘仔细地看’了,句子前面又加上‘仔细’,有重复的感觉。还有‘自言自语’就有‘说’的意思了,可是句子后面还出现了一个‘说’字,又重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位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顺势让学生给文章找毛病。不一会儿,学生就找出了很多病句。学生在找语病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语法知识,而且挑战了“权威”,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尊重差异点,完善作业设计
1、作业分层化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如果统一作业内容和难度,势必造成“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完善作业设计。我的一般做法是,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C层次的作业偏向单纯的巩固性作业,B层次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A层级的题型灵活多样,偏向于分析、想象和运用。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了学习起点低的同学,又使学习起点高的同学有更多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相应的作业层次中,较好地保证作业质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作业多样化
学生的兴趣是多样化的,如果能够设计内容丰富、多样化的的作业,就能让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业的乐趣,激起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1、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并且学唱后教大家唱。2、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画一幅有关春天的图画,或者找一幅关于春天的名家字画进行介绍。3、擅长朗诵的同学可以选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等等。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既符合中学生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更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对于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学习、提升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兰宇香,教师,现居浙江青田。
一.抓准疑惑点,确定教学内容
1、问卷调查,确定教学内容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手段。如八下第四单元《吆喝》,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位,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阅读《吆喝》,你能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吗?②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③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内容是不需要老师教你就能自行解决的?④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从内容、语言、情感、结构等角度进行陈述。通过对第③小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字词理解、内容把握、结构梳理等方面不存在学习困难,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在对第④小题的分析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基本集中在吆喝的语气语调、吆喝的民俗文化、吆喝人的生活态度、浓郁的京味语言、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而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作者对老北京“吆喝”这一民俗的美好回忆和其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于是把两个落脚点融合在一起,就确定了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
2、提问交流,整合教学环节
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以便及时整合教学环节。如李明老师上《泥人张》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两种现象:一是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或句子。二是圈画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希望在课堂上细细品读的词或句子。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后,老师当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今天,我们就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整堂课,教师捕捉了学生的阅读疑惑,以学生的疑问生成板书,由词语的理解到文本的阅读,再到人物的赏析和写法的透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起点”非常艺术性地融合在了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二.激活兴奋点,调整教学预设
1、以情感态度定基调
如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感受人物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但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根本不买账,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夸父为了‘高大’这个评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做法不值得。”王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态度,推翻了“英雄主义”的教学设计,重新整合了单元教学。她和孩子一起探讨英雄的可爱在于他们热爱平凡的生活,带领学生感受斯科特悲伤而又坚决地给妻子写遗书时的细节,感悟刘连满们面对珠穆朗玛峰的豪情与信心。又和孩子们探讨探险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这个过程中英雄的心灵逐渐变得坚强、丰厚与细腻。
2、以探究质疑激兴趣
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旅鼠之谜》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说道:“老师,我觉得文章有语病,比如:‘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中‘端详’就已经是‘仔细地看’了,句子前面又加上‘仔细’,有重复的感觉。还有‘自言自语’就有‘说’的意思了,可是句子后面还出现了一个‘说’字,又重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位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顺势让学生给文章找毛病。不一会儿,学生就找出了很多病句。学生在找语病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语法知识,而且挑战了“权威”,激发了探究兴趣。
三.尊重差异点,完善作业设计
1、作业分层化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如果统一作业内容和难度,势必造成“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完善作业设计。我的一般做法是,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C层次的作业偏向单纯的巩固性作业,B层次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A层级的题型灵活多样,偏向于分析、想象和运用。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了学习起点低的同学,又使学习起点高的同学有更多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相应的作业层次中,较好地保证作业质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作业多样化
学生的兴趣是多样化的,如果能够设计内容丰富、多样化的的作业,就能让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作业的乐趣,激起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1、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并且学唱后教大家唱。2、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画一幅有关春天的图画,或者找一幅关于春天的名家字画进行介绍。3、擅长朗诵的同学可以选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等等。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既符合中学生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更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对于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学习、提升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兰宇香,教师,现居浙江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