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虞美人”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历代讲李煜、谈李煜的,很少有不谈其“虞美人”的。因为这的确是其绝顶之作。说李煜,如果说不到虞美人,总归是一件憾事,说完了心里还盛得满满的,这真是言不尽意了;但如果说了虞美人,又总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说的和口里已经说完了的,总是差了不少。这真让人为难了。
  但美好的东西我们总不愿错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末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留下来的《南唐二主词》中,李煜写过两首虞美人。这两首都写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第一首是富贵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写的是现在,感情却围绕着过去;第二首写的是今昔,眼光却寄托于将来。现在我们来先读读“风回小院庭芜绿”。
  《楚辞·九歌·少司命》里面有“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这大概是“风回”的最初形态。到了唐代,杜甫有“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又说“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大自然的情态本来是无心的,但是诗人的心灵却是灵敏的,“急雪舞回风”,飘飘的雪花,呼呼的风声,当你站在一片雪飞的场景之中,你就会失神,会失去原来对自己的诸多控制,好像人就是这所有的雪花中的一朵,盛开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老杜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写得人心惊魂折,从气势上讲两首诗有同样的效果。他用一个“回”字,就把风的气息和呼呼的声音传达出来了。大诗人举重若轻,这是我们需要细心体会的东西。
  风回庭院,带来的是什么?是一片青绿的世界。李煜归宋以后,虽然宋太祖用高宅大院供其休憩,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身的自由,只能终日呆在这精致的笼子里,以泪洗面。庭芜绿,但是绿得惨淡,绿得无奈。因为与江南的绿相比,这里太狭小,太局促,大自然的生机在这里实在有限。江南永远是绿的代表,是春的代表,而自己却只能守着这小小的一庭之绿。然而还没有完,柳树也抽了芽,这还是写春的信息。好像就是要告诉你,春天要来了。他反复地说,想要说服别人,也想说服自己。柳眼本来是柳树的情态。李商隐说“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可是为什么我们读到这一句就能想到庭院或高楼上,失神失望的双眼?这个“眼”字用在这里就是奇特,就是无形中出了几分彩。这里面藏着一个落寞的视角。所以他紧接着说的“凭阑半日独无言”,人物就出来得顺理成章了。
  还不止这些。
  晋朝大画家顾恺之讲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世说新语·巧艺》)。眼神这东西实在是虚而又实的东西,无论画论还是文论,对于它历来都是又喜爱又觉棘手。《诗经·卫风·硕人》里描写一个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盼,毛注讲是黑白分明的样子。其实,更有可能这是一种情态。我们常以顾盼连用,盼者顾也,就是一个女子对于爱人的一个眼神。这个眼神传情达意,叫盼。《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有一句非常棒的写眼神的句子:“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目成”二字,王逸注云:“独与我睨而相望,成为亲亲也。”朱熹的《楚辞集注》便是依据王逸的本子,写道:“青青,茂盛貌。言美人并会,盈满于堂,而司命独与我睨而相视,以成亲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睨,书面语言,斜视的意思。王逸怎么就比原句多出了一个“睨”的动作呢?因为王逸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有这么多的美人,自己所爱的就在其中,作者只用了一个眼神就要表达出心里的想法,这个眼神就是“目成”背后的意思,就是“睨”。所以你看,眼神实在是重要。《圣经·马太福音》里讲:“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古今中外谁也逃不出一个眼神。再说回来,这个“柳眼春相续”,柳眼是万物之眼,春相续是人看出来的感觉。我们在看这春来的世界,焉知万物不在看着每一个看它的人?李白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人与自然,相生相成,你心里的忧伤与心事就在这万物春辉之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一切早已改变,他却就要说一切恰似当年,其实是一种无言。
  我说第一首写得有富贵气象,就在他的下半阕,“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其实写富贵并不一定需要写珠玉金银之物,那样反而见得伧俗。白居易《宴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鲁迅就说这一句最有富贵气象。李煜的“笙歌未散”,还有他乡强颜的苦味在,一种繁华的苦味,融进了个人特殊的经历,一般人是领会不到的。温香碧玉,画楼之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句“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诗歌是诉之于听觉,诉之于声情的,没有感觉,诗就少了一半。你读这九字一句,它的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要表达的感情。霜、难、任,这是舌头的声音;清、残、雪、思,这几个字挨得很近,而且都是齿音。你看,这一句虽然很长,但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一种对自己朱颜已老的叹息、不满甚至反抗——“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这种情绪一气呵成,无言到了尽处,语言也到了极处,说得特别直接,让人振奋。
  第二首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既不激昂,也不愤怒,宁静而辽远。读到它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为之折服。好像没有什么道理的。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里有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这种道理得之于自然,而发挥于人心。你不好说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绝非绝对的毫无根据。这首词与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结构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贵的,而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结构,第一首明显地可以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景,下阕转人写人。而后一首结构浑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评论家严羽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无迹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道自然就是词理意兴。它的好处都是浑然一体的。我向来以为,一个好的欣赏者,既要有囫囵吞枣的情趣,也要有剥笋抽丝的能力。无有前者,不能得到感发;无有后者,不能得以启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先是一问。问得荡气回肠,不知所终。读起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浑然意境。这就是李后主的气魄了。这其中很有一点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场上征伐的气魄,而李煜是文学里高远的气氛。据史书记载,李煜生得“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重瞳”就是说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个瞳仁,所以这是一副异相。而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个是上古圣君虞舜,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就是李煜。说起来也非常的巧,他们不仅都是重瞳,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舜有两个妻子,一个叫娥皇,一个是女英,她们是姐妹,后来双双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两个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们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汉相争,项羽帐中执手分别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终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终,死后同葬一穴。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物,舜之贤德泽被后世,项羽睥睨气盖云天,李煜在政治上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响的高处,他的世界在词里。我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有足够的气势,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完了让你心胸开张,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历史的辽远。关于这一点叶嘉莹也曾稍微提到过,不过她是从词的感发意兴上来说的,说得非常好。叶嘉莹先生谈诗说词有她独到的一面,她善于体会词的道理又能够感发其中飞扬的意兴,所以不仅能够给人以启示,也能够让人感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有春来,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开,年年有月圆!“秦时明月汉时关”……(《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这首词一气呵成,后面连用了三组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与人面朱颜,这三组对比就像是一组一组的镜头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换,让你的心里随着画面也在不同地变幻和比较。然后他突然停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一开始他就发问,最后又是一问,然而他都没有给一个可靠的答案。问而不答,答非所问。他说,你还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风”,去看一看“林花谢了春红”。孔子总是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当然不会说话,但是宇宙并非无言,它有自己的表达,花开花谢,一枯一荣,这都是宇宙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这两者之间就有着一种对应,不好说有谁安排了这一切,但这又何尝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呢?所以老杜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李商隐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你站在浩浩荡荡的流水处,你的心思也会化成这水,你站在雄壮的高山之巅,你感觉的境界也会比平时随着海拔高了许多。所以有思想的人们总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结论:“有两种东西占据我的心灵,要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给我以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是宇宙的秘密,内心的法则是心灵的追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让你能体会到让人“赞叹与敬畏”的东西。所以我说,李煜的这首词答非所问,因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本来就有一个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春花秋月”这首词,如果要说境界,就四个字:天人合一。
  叔本华说“我是铁石时代的一副温柔心肠”。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我们在他的词里面尽管会看到泪水,会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惧,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灵性,所以他写水写得这么好。徐铉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学的内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诗心词性,就是严羽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柔弱而赤诚,所以隔着战火硝烟的历史,我们还是能够为李后主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感动,这不仅有生命的感发,还有生命透过历史的领会。这种赤诚而简单的理解,没有什么能够阻隔,人类凭着这个成为宇宙中最简单而可贵的存在。
  而且李煜写的这些词读起来兴致特别的饱满。《老子》第55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是说,禀赋深厚、精气丰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样,终日啼哭而声音永远似乎都不会嘶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尽管李煜恨别吞声,但你听他的哭声何曾嘶哑过?这就是赤子之音,饱满深宏。
  所以叶嘉莹说李后主的词内容博大,因为他不是从外延来理解认识世界的,他是从自己内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他坦率地表达出来,毫不遮掩,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运中止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四、古诗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蝉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①,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②,日暮槐花里。  【注释】①新 ”一作“村 ”。 ②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此处指家乡。  送卢戡①  〔唐〕元稹  红树蝉声满夕阳②,白头相送倍相伤。  老嗟去日光阴促
随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可以满足初中生自我探索、讨论及体验人文情怀等方面的需求。但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过分强调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使初中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为初中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缺乏一定的约束力,这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过于放任的自主学习模式,会造成初中生学习效率比较低,无法真正落实语文
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纽带,它把有着不同知识背景、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两类读者——教师与学生牵系在一起,在一个由文本提供、营造的环境与氛围中,进行一种既常规又特别的阅读和理解、互动与生成的活动。文本是教师组织、开展阅读教学的第一依据、首要资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座桥梁、一只渡船,由此岸到彼岸,起步如何,路径怎样,沿途是否有风景,最终学生所得几何,就全靠教师这个设计师或撑船人的智慧、能力与经验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作文批改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教育专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许多学生惧怕写作文,许多老师也惧怕批改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三、古诗文联对(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请根据上下文的文字描述,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诗文。  1.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化静为动,描写月光流水的状态,以此表达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答案】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看问题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要绝对化,正如苏轼《赤壁赋》中那富含
别人眼里的我是“名师”:我出版了十多部教育专著,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我什么样的班都敢接,并且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很多人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我竭力追求的是成为自己心中的“明师”,成为“名师”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关系大于教育”  初为人师时,我简直就是个“暴君”。我天天用“天地君亲师”去绑架学生,试图让每个学生从心底接受:我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王,是他们的老大,不论我说什么,他们都必
文言文文辞精练,字字珠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与古代先贤对话,接受古典文化熏陶。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极为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文言文距
[摘 要:舞蹈教学属于动作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肢体,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舞蹈所具有的情感。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进而在表演时能够利用自身的动作去表现出舞蹈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让欣赏者能够与舞蹈中含有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关键词:中职;舞蹈;情感表现力;教学方法]  舞蹈是艺术领域中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诞生时主要体现的是人所具有的情感,比如“手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英语老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故事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对内容充实有趣的阅读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四年级的英语阅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建议。  關键词:小学英语;英语阅读;故事教学;应用措施]  1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中主要存
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应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要充分依托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功能,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培育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积极探索真正引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的教学范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真正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应该因为倡导学生的自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