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保育工作主要实施者——保育员的专业理论素养、保育管理水平及实践能力是影响幼儿园保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与现代幼儿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幼儿教育事业的瓶颈,因此规范保育工作要求,建立完善保育员培训、评估体系,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保育员队伍才能提高保育工作质量,真正实现《纲要》精神中“保教并重”原则,促进和保护幼儿健康。
关键词:保育员 现状 保育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58-03
建立高素质的保教队伍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这支队伍按工作重点由两部分组成:幼儿教师队伍和保育员队伍及后勤保障人员,从而形成幼儿园综合管理系统。理论上,这两支队伍在素质要求上,管理内涵及社会待遇和报酬上应保持一致,相互交融,无差别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把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为了幼儿的生活而学习”的《纲要》的基本理念。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幼儿教师的助手,她辅助教师负责幼儿的保健、养育、并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员作为幼儿园保教人员之一,其素质将和教师一样影响着幼儿的发展。然而现实保育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尽如人意,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幼教事业标准化配制、专业化管理的瓶颈。
一、幼儿园保育员的现状分析
(一)素质要求标准低,职业化氛围淡薄
1、学历要求偏低,使保育员知识结构与《纲要》的要求配置不太科学,也不合理
从保育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看,职业定义非常高,如对保育员职业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培训要求是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但学历要求却偏低,为初中学历。一个标准配置的班级一般是一位主班老师,一位辅班老师,一位保育员,形成一个生活、教育教学集体,而这个集体所面对的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幼儿,这个集体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孩子身心正常发展,未来做人、行事、乃至人格形成,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优质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均在大专以上,有的园教师本科率很高,研究生学历担任幼儿园老师也不鲜见。且具有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技巧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具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先进的育儿理念。而同样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保育老师们则要求很低,好多幼儿园保育员(见附表)无岗前培训,无专业的技能技巧,由于她们的入职门槛低,临时观念强,职业化氛围更是淡薄。
2、把幼儿园保育员和福利机构的保育员混为一谈,与《规程》《纲要》精神背离
保育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保育员的职业定义为:
在托幼园所、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由此可见,把幼儿园保育员和福利机构的保育员相提并论。
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园的保育员应有别于社会福利机构保育员,具有现代的保育观:既“保”还“育”,不但注重孩子的身体保育,更要重视心理保育,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幼儿园保育员的职业定义、职业能力、培训要求均应高于福利机构的保育员、要更细化。
(二)社会价值被掩盖,报酬相对较低
在人们的眼里,教师是幼儿园的主力军,领导重视,家长认可,收入亦高。但与教师同处工作第一线的保育员,则社会地位不高。据对369名保育员的调查(见附表)显示,369名保育员无1例是在编人员,她们的待遇相对较低,月收入均在千元以下。由于好多幼儿园的管理者“重教轻保”意识浓厚,大部分家长也认为保育员只是做好卫生的“清洁工”,并不尊重保育员,久而久之造成了保育员们低人一等的心态,认为自己在幼儿园扮演的是“卫生员”的角色,专门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环境卫生,教育和她们没有多大关系,她们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何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掩盖了她们的社会价值。
(三)整体素质低,个人技能单一,综合素质急待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幼教市场供需矛盾很大,幼儿园保育员岗位成为下岗职工的“安置点”,家庭妇女的“就职地”,落聘老师的“避难所”,职业幼师的“过渡桥”。在岗保育员的年龄趋于中老年,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大部分保育员不但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或知之甚少,日常操作中缺少管理幼儿的技能技巧,更不要说拥有现代育儿理念或普通话及计算机运用了(见附表)。工作中保育员的观念限于做好卫生,管理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这种“家坊式”的工作方法,让她们成为教育中的“旁观者”,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保育的需要。并且她们工作的临时观念强,一旦遇到更合适的岗位就会“远走高飞”。
(四)专业培训机构匮乏,资源不足,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我国有专业的幼教培训机构,但缺乏相辅的专门的保育职教培训机构,或者说很少。大多数保育员未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她们往往仓促走向保育岗位,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日常工作中凭经验做事,工作后再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五)归类管理不合适,形成管理乏力
由于没有专业的保育员管理系统,大多数幼儿园均把保育员归为后勤人员,与门卫、厨师一并管理,往往管理不到位,更谈不上专业化管理。
(六)体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差异化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为公办园与民办园在教保人员配置上的个体差异,城区园与乡镇园在保教人员配置上的差异。主要缺陷是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弹性大,刚性弱。笔者曾参加2007-2008年xx市优质幼儿园检查,结果显示,保育员配置城区园基本达标,(不包括城区民办园),乡镇园、民办园保育员配置严重不足,有部分幼儿园保育员多为老师兼职,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无保育员,远低于国家标准保教人员配置要求。
二、幼儿园保育员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延续性
现代幼儿园创立自西方,我国在清末才创办,起步晚,民国发展的规模也不大,建国后又经多次起伏,直到文革后才逐步走上正轨,但却始终摆脱不了重教轻保的思想和行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讲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让御侮图强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因而“愤而兴学”从小抓起,令幼稚园“重教”不足为奇。而受日本、苏联幼稚园教育模式的影响,“重教思想”之风流行。1932年,陈鹤琴先生主持制订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保教并重”的重要,建国后,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幼儿园“保教合一”的理念。1989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表明保育开始与教育并驾齐驱,为真正实现保教结合奠定基础。然而要想在实践层面上开展保教并重,并非易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幼儿园管理者的教育观、儿童观,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等,好多幼儿园里“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保教并重”的落实好多还流于表面现象。
关键词:保育员 现状 保育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058-03
建立高素质的保教队伍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这支队伍按工作重点由两部分组成:幼儿教师队伍和保育员队伍及后勤保障人员,从而形成幼儿园综合管理系统。理论上,这两支队伍在素质要求上,管理内涵及社会待遇和报酬上应保持一致,相互交融,无差别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把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为了幼儿的生活而学习”的《纲要》的基本理念。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幼儿教师的助手,她辅助教师负责幼儿的保健、养育、并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员作为幼儿园保教人员之一,其素质将和教师一样影响着幼儿的发展。然而现实保育员队伍整体素质还不尽如人意,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幼教事业标准化配制、专业化管理的瓶颈。
一、幼儿园保育员的现状分析
(一)素质要求标准低,职业化氛围淡薄
1、学历要求偏低,使保育员知识结构与《纲要》的要求配置不太科学,也不合理
从保育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看,职业定义非常高,如对保育员职业等级?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培训要求是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但学历要求却偏低,为初中学历。一个标准配置的班级一般是一位主班老师,一位辅班老师,一位保育员,形成一个生活、教育教学集体,而这个集体所面对的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幼儿,这个集体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孩子身心正常发展,未来做人、行事、乃至人格形成,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优质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均在大专以上,有的园教师本科率很高,研究生学历担任幼儿园老师也不鲜见。且具有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技巧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具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先进的育儿理念。而同样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保育老师们则要求很低,好多幼儿园保育员(见附表)无岗前培训,无专业的技能技巧,由于她们的入职门槛低,临时观念强,职业化氛围更是淡薄。
2、把幼儿园保育员和福利机构的保育员混为一谈,与《规程》《纲要》精神背离
保育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保育员的职业定义为:
在托幼园所、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由此可见,把幼儿园保育员和福利机构的保育员相提并论。
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园的保育员应有别于社会福利机构保育员,具有现代的保育观:既“保”还“育”,不但注重孩子的身体保育,更要重视心理保育,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幼儿园保育员的职业定义、职业能力、培训要求均应高于福利机构的保育员、要更细化。
(二)社会价值被掩盖,报酬相对较低
在人们的眼里,教师是幼儿园的主力军,领导重视,家长认可,收入亦高。但与教师同处工作第一线的保育员,则社会地位不高。据对369名保育员的调查(见附表)显示,369名保育员无1例是在编人员,她们的待遇相对较低,月收入均在千元以下。由于好多幼儿园的管理者“重教轻保”意识浓厚,大部分家长也认为保育员只是做好卫生的“清洁工”,并不尊重保育员,久而久之造成了保育员们低人一等的心态,认为自己在幼儿园扮演的是“卫生员”的角色,专门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环境卫生,教育和她们没有多大关系,她们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何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掩盖了她们的社会价值。
(三)整体素质低,个人技能单一,综合素质急待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幼教市场供需矛盾很大,幼儿园保育员岗位成为下岗职工的“安置点”,家庭妇女的“就职地”,落聘老师的“避难所”,职业幼师的“过渡桥”。在岗保育员的年龄趋于中老年,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大部分保育员不但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或知之甚少,日常操作中缺少管理幼儿的技能技巧,更不要说拥有现代育儿理念或普通话及计算机运用了(见附表)。工作中保育员的观念限于做好卫生,管理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这种“家坊式”的工作方法,让她们成为教育中的“旁观者”,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保育的需要。并且她们工作的临时观念强,一旦遇到更合适的岗位就会“远走高飞”。
(四)专业培训机构匮乏,资源不足,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我国有专业的幼教培训机构,但缺乏相辅的专门的保育职教培训机构,或者说很少。大多数保育员未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她们往往仓促走向保育岗位,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日常工作中凭经验做事,工作后再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五)归类管理不合适,形成管理乏力
由于没有专业的保育员管理系统,大多数幼儿园均把保育员归为后勤人员,与门卫、厨师一并管理,往往管理不到位,更谈不上专业化管理。
(六)体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差异化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为公办园与民办园在教保人员配置上的个体差异,城区园与乡镇园在保教人员配置上的差异。主要缺陷是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弹性大,刚性弱。笔者曾参加2007-2008年xx市优质幼儿园检查,结果显示,保育员配置城区园基本达标,(不包括城区民办园),乡镇园、民办园保育员配置严重不足,有部分幼儿园保育员多为老师兼职,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无保育员,远低于国家标准保教人员配置要求。
二、幼儿园保育员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延续性
现代幼儿园创立自西方,我国在清末才创办,起步晚,民国发展的规模也不大,建国后又经多次起伏,直到文革后才逐步走上正轨,但却始终摆脱不了重教轻保的思想和行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讲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让御侮图强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因而“愤而兴学”从小抓起,令幼稚园“重教”不足为奇。而受日本、苏联幼稚园教育模式的影响,“重教思想”之风流行。1932年,陈鹤琴先生主持制订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保教并重”的重要,建国后,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幼儿园“保教合一”的理念。1989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表明保育开始与教育并驾齐驱,为真正实现保教结合奠定基础。然而要想在实践层面上开展保教并重,并非易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幼儿园管理者的教育观、儿童观,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等,好多幼儿园里“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保教并重”的落实好多还流于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