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算理在计算教学中清晰起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就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学生容易记住,也能很好地进行简单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对法则的理解都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是难以表达。
  一、教学前,对算理的分析思考
  思考一:何为算理
  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整数加减的算理算法学生已掌握得比较熟练,但算理往往是在算法之前懂了即弃的东西,而算法在后继学习中反复使用,形成了技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所以对于算理学生往往难以表达,不习惯表达,也无须表达,因为常用的是技能而不是算理,它不具有操作性。
  思考二:如何看待算理
  对于算理的理解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是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同时掌握的,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计算是程序性的知识,可以允许有些学生不理解算理,但一定要掌握算法。当然也允许有些学生迟一些悟到算理,因为算理太抽象了,连教师都难以弄明白的东西让学生在一节课里搞明白确实有点高要求。
  思考三: =,学生会从哪些方面思考
  对于这一式子,学生可能会从分数的意义这一角度思考,这是为什么?第一,它是没有错的。因为为什么等于,学生很自然会从表示什么意思来表达,或者多说一点,把2份和3份合起来是5份,5份就是。因为离学生最接近的分数知识是分数的意义,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无法从分数单位这个角度来解释加法。那么教材为什么非要从分数单位这一角度来思考分数的加、减法?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分数加、减法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种数的加、减法运算,它与前面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算理一样。学习的过程有积累成多,又要走向化归找本,把小学阶段的加、减法压缩成一个包,便于记忆。第二,为下一节课找到计算的方法作铺垫。只有把分数加、减法纳入到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才能找到计算的方向。
  思考四: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大部分学生明白分数单位也是计数单位,它同个、十、百、千一样。只要分数单位一样,就直接把个数相加、减。 =从2份、3份、5份过渡到2个、3个、5个,理解5份怎么就是,因为1份是1个,5份就是5个。5个是怎么来的,就是2个和3个合起来的。其实这些知识学生已储备充足,前面已经学过分数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组成等。但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分数加法,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分析分数加法也不影响学生对本节课同分母分数的计算。但是我们还需要把分数的加、减法纳入到整数、小数的加减法中,让学生明白它们的算理是相通的。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知道结果的基础上明白法则背后的算理呢?
  二、教学中,对算理的分析理解
  (一)形式上迁移,初显算理
  迁移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过去已久,因为算理往往是在算法之前懂了即弃的东西,而算法在后继学习中反复使用,形成了技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所以课始先安排自主练习。
  【片段一】复习旧知
  200 300 0.6-0.2
  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200 300=500 2个百 3个百=5个百
  0.6-0.2=0.4 6个0.1-2个0.1=4个0.1
   = 2个 3个=5个=
  在回顾整数和小数的算理之后,学生很顺利地说出了分数加法的算理。但此刻完整准确的算理表达并非是学生对算理充分理解后的高度概括。更多的是模仿,也就是说,教学到这里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多元化思考,诠释算理
  根据教材将分数加、减法内容安排在分数的意义、通分等之后,按照现实起点,学生往往会根据最近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还是会自然而然地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而教材编排教学目标是根据分数单位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了解学生的原生态现实起点,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画出来。
  【片段二】 =,你是怎么想的?用图表示出来。
  反馈:画3个圆的学生上来汇报。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再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合起来就是。
  师:合起来应该是5份,5份跟有什么关系?5份为什么就是?
  生:因为1份就是1个,5份就是5个。
  师:数一数是不是5个,5个是怎么来的?
  生:就是2个和3个合起来的。
  反馈:画一个圆的学生上来汇报。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先取其中的2份,再取其中的3份,合起来就是。
  师:2份、3份和题目 有什么关系?
  生:2份就是,3份就是。
  师:2份和3份合起来是5份没错,那一份到底有多大,能否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一份就是一个。
  师:谁能结合图用上说说 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 3个=5个=。
  反馈:画一条线段的学生上来汇报。
  生:2个 3个=5个=。
  师:不管是画一个圆,还是画了多个圆,都表示把2个 3个=5个。当然,不仅可以画圆,还有线段,其他图形都可以。
  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极其相似的想法,我们的教学不能回避,而要正视学生的想法有没有道理,思考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千万不要急于统一到书上的那种想法。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分数很正常,因为分数的意义学习时间离学生最近。再者,学生往往会根据表示的意义来替代加法的算理。   回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课始的教学实例,学生一开始对 的解释是2个 3个=5个纯属是一种模仿,在真正探究的时候又会把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所以我们要放慢教学脚步,站在学生的角度跟他们同时思考共同前进。
  在练习设计注重新知巩固的同时,又要涉及知识的延伸点,如3÷5-2÷5、 。
  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等,把课堂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是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不是某个环节的任务,当然也不是某一个问题就能化解的事情,它的出现、发展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复习、新课展开、练习等环节中算理与算法始终同时并进,使潜在的算理慢慢浮现、清晰。通过对整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实质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体会到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最终深刻理解算理。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100)
其他文献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大数据技术让教师对学生学情进行全程动态数据分析成为了可能。借用相关平台和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提供的精准数据分析,不仅能够使学情数据化,也可以促进思维可视化和学习的个性化,这也是未来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方向。那么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精准的课堂教学?本期特刊登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  【摘 要】当前的互联网 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
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如何评价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2019年11月18~2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自由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规律。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时,是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先学后教就十分有必要了。而“先学后教”的践行要想得到预期的成效,必须注重四个“细化”,力避四个误区。  一、四個“细化”  (一)细化“先后”的关系  “先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指导下的先学”,包括现场指导或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指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前测和教材的对比分析,确定“自主先学”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学情反馈、反思评价、提炼学法等过程,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自能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學习力。  【课前思考】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93至94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为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对比
【摘要】本研究依据语料库,对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考察幼儿普通话空间方位词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四个年龄段幼儿的普通话空间方位词产词能力存在显著差异,2岁与5岁组幼儿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2)幼儿能够使用所有类型的普通话空间方位词,使用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里”-“上”-“下”-“后”-“外”-“中”-“旁边”-“前”-“东西南北”-“左右”。(3)幼儿倾向于使用“
[摘要]通过对湖北黄石部分私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私立幼儿园存在财政支持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发展困境。走出上述发展困境的对策是:政府引导与支持私立幼儿园发展;不断稳定其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私立幼儿园彰显自身的特色,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等。  [关键词]私立幼儿园;发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32-03 
【摘 要】方格图是以若干个小正方形为基本构成要素,以信息加工过程的直观性为形态的数学学习工具,借助方格图可以使学习的情趣和学科的理趣相得益彰。具体而言,可以从丰富方格图的形式、注重挖掘方格图的内涵以及基于方格图的思维活动进行多元活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机应用,从而使方格图的功能发挥出最大化的效应,构建智慧课堂。  【关键词】 方格图 第一学段 应用策略  方格图是以若干个小正方形为基本构成要素,
有一位北大学子对成功充满渴望,可在现实生活里却屡屡碰壁。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得到些指点。蔡校长看完信后,便约了个时间和这个学生见面。   学生很激动地进了校长办公室。没等他开口,蔡校长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和蔼地说道,“这可是极品绿茶哦,你尝尝。”   学生受宠若惊地端起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两个“以”字(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确立了“综合与实践”学习的性质,也决定了把握该类教学的基本脉络。“以问题为载体”的内涵,在第一学段主要表现为“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这里所说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生活中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历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对数量关系的教学首先应立足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量关系。具体从“借助生活经验,实现核心概念的数学化认知;立足核心概念,促基本数量关系的自主构建;沟通数量关系,拓展策略性知识的相关运用”三个层次来着手。  【关键词】核心概念 生活经验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