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景资源、教法资源、生成资源、课本资源、人力资源、课外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科学课程;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 2)06-0058-02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活与深度优化教学过程,是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关键。
一、导入新课要新——激发情景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对新知识的引入,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置适宜的思考悬念,力求创设新奇的心理情景,引发学生对所设的疑点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高涨的学习激情。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教师新课导人部分朗诵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片段:“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接着教师问道:还有哪些植物妈妈的方法跟豌豆妈妈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要实——运用教法资源
良好的开端只是全课成功的有利条件,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应是在学生生有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释疑,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氛围中,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做到由学生发现新知、理解新知、认识新知,让学生由机械的接受变成能动的学习。
(一)观察实验
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命世界”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例如《校园的树木》、《寻访小动物》等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
(二)模型体验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稻田生态圈中的角色,如稻田、蚜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毛线拉起来,成为一个稳定的食物网。当一种生物受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通过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媒体技术
《校园生物分布图》一课,教学第二个环节了解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分布,书中只有四幅动植物图片,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带领学生到信息教室上网搜索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点拨新知要精一捕捉生成资源
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主导则是发展学生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达到了要求,知识的理解是否到位,关键要看教师的点拨引导。点拨新知做到言不繁、方式方法灵活,引导方式的针对性与引导内容的科学性要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与效果的最佳结合。
例如,为什么田螺有很硬的外壳却是软体动物?蛇没有脚、壁虎有脚为什么都叫爬行动物?鸡、鸭、鹅怎么归鸟类?蝙蝠会飞为什么属于哺乳动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疑惑时,就是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关键处。这种切中知识点的释疑解难,有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形成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及时利用生成性资源、把学生视为学习的研究者的教学策略,使学习过程真正体现“我发现、我探索、我成功。”
四、关注细节要细——挖掘课本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我们主动创设、积极捕捉、有效挖掘利用这些精妙的细节,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韦恩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韦恩图外也是一个“?”,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卯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作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猜测讨论,从而有力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质疑新知要放——开发人力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鼓励,忌斥责,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学习。注重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感悟新知,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认识植物的种子——形状、颜色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有胚根和胚芽。这时教师将问题推向纵深: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曾经有这样的争辩场面:“葵花子能吃,所以有胚根和胚芽。”“能吃的不见得就有胚根和胚芽。”“马铃薯也能吃,它有胚根和胚芽?”“马铃薯是长在土里的,所以没有胚根和胚芽。”“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花生是有胚根和胚芽吧?”经过组与组的辩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设敢学、敢辩、敢发表见解的大舞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学会交流合作的平台,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展示。 六、拓展新知要活——提炼课外资源
学习理解了新知,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继续观察、实验,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对于课内完成不了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到课外进行。
如《校园生物分布图》一课,学生对校园常见植物认知较少,课后布置学生给校园植物挂名片。学生买来PVC板,铁丝、美工笔等工具,通过查阅书籍、请教老师等方法,明确了校园内各种植物的名称、科属。学生亲手制作名牌,分组为植物挂牌。通过这次为植物挂牌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七、回味反思要慎一激活人文资源
通过教与学的情景回放,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的、隐性的表现。发现活动过程的得与失,也包括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
(一)回顾课堂中的成功之举
精心准备的课堂,必定有许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的目的,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之用。在科学的课堂,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观点、新的问题、新的思维。这些新观点、新问题、新思维,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成功地完成课堂教学,这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顾整理这些成功之举,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思考课堂中的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实生成性问题资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意外”,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时代要求我们担负起“知识组织者”的任务。这需要老师具有更宽容的心胸接受“失误”,把握其中的“生成资源”,将“失误”生成“精彩”。
(三)整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资源,便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令人遗憾。我们应及时整理这些令人感动的资源,积累它们、利用它们,使其生成更多、更精彩资源。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关键词:科学课程;资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 2)06-0058-02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活与深度优化教学过程,是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关键。
一、导入新课要新——激发情景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对新知识的引入,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置适宜的思考悬念,力求创设新奇的心理情景,引发学生对所设的疑点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高涨的学习激情。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教师新课导人部分朗诵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片段:“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接着教师问道:还有哪些植物妈妈的方法跟豌豆妈妈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要实——运用教法资源
良好的开端只是全课成功的有利条件,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应是在学生生有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释疑,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氛围中,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做到由学生发现新知、理解新知、认识新知,让学生由机械的接受变成能动的学习。
(一)观察实验
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命世界”的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例如《校园的树木》、《寻访小动物》等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
(二)模型体验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稻田生态圈中的角色,如稻田、蚜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毛线拉起来,成为一个稳定的食物网。当一种生物受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通过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媒体技术
《校园生物分布图》一课,教学第二个环节了解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分布,书中只有四幅动植物图片,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带领学生到信息教室上网搜索我国有哪些珍稀的动植物,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点拨新知要精一捕捉生成资源
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主导则是发展学生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达到了要求,知识的理解是否到位,关键要看教师的点拨引导。点拨新知做到言不繁、方式方法灵活,引导方式的针对性与引导内容的科学性要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与效果的最佳结合。
例如,为什么田螺有很硬的外壳却是软体动物?蛇没有脚、壁虎有脚为什么都叫爬行动物?鸡、鸭、鹅怎么归鸟类?蝙蝠会飞为什么属于哺乳动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疑惑时,就是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关键处。这种切中知识点的释疑解难,有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形成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及时利用生成性资源、把学生视为学习的研究者的教学策略,使学习过程真正体现“我发现、我探索、我成功。”
四、关注细节要细——挖掘课本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我们主动创设、积极捕捉、有效挖掘利用这些精妙的细节,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韦恩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韦恩图外也是一个“?”,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卯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作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猜测讨论,从而有力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质疑新知要放——开发人力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鼓励,忌斥责,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学习。注重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感悟新知,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认识植物的种子——形状、颜色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有胚根和胚芽。这时教师将问题推向纵深: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曾经有这样的争辩场面:“葵花子能吃,所以有胚根和胚芽。”“能吃的不见得就有胚根和胚芽。”“马铃薯也能吃,它有胚根和胚芽?”“马铃薯是长在土里的,所以没有胚根和胚芽。”“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花生是有胚根和胚芽吧?”经过组与组的辩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设敢学、敢辩、敢发表见解的大舞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学会交流合作的平台,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展示。 六、拓展新知要活——提炼课外资源
学习理解了新知,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继续观察、实验,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对于课内完成不了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到课外进行。
如《校园生物分布图》一课,学生对校园常见植物认知较少,课后布置学生给校园植物挂名片。学生买来PVC板,铁丝、美工笔等工具,通过查阅书籍、请教老师等方法,明确了校园内各种植物的名称、科属。学生亲手制作名牌,分组为植物挂牌。通过这次为植物挂牌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七、回味反思要慎一激活人文资源
通过教与学的情景回放,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的、隐性的表现。发现活动过程的得与失,也包括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
(一)回顾课堂中的成功之举
精心准备的课堂,必定有许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的目的,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之用。在科学的课堂,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观点、新的问题、新的思维。这些新观点、新问题、新思维,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成功地完成课堂教学,这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顾整理这些成功之举,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思考课堂中的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实生成性问题资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意外”,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时代要求我们担负起“知识组织者”的任务。这需要老师具有更宽容的心胸接受“失误”,把握其中的“生成资源”,将“失误”生成“精彩”。
(三)整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资源,便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令人遗憾。我们应及时整理这些令人感动的资源,积累它们、利用它们,使其生成更多、更精彩资源。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