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活”的艺术。数学课堂要以小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动态生成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反思兴趣
教学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的获取新知、形成反思能力”。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上《倍数和因数》一节课时,教师引导:用12个一般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怎样拼?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说出自己的摆法,鼓励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树立“因倍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建构“因数和倍数”概念,学生说出摆法,教师板书:3×4=12 6×2=12 12×1=12依据3×4=12,得出:12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所以,4和3都是12的因数。巧妙地导出新课。接着提问:谁能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说一说6×2=12、12×1=12。引导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悟,在动手中提出具有反思性的问题。激发反思兴趣,引发激情,师生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表扬,或用手轻轻地摸摸他的头,或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教师用“主动站起来,需要勇气,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勇气!”这样真诚的话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欣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
二、拓宽生活情境,营造反思氛围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生活的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如:妈妈要买5kg大米,可是阿姨说粮店秤坏了,只有能装15kg和10kg大米的两个桶,粮店的阿姨用什么办法卖给妈妈5kg大米呢?用15kg和10kg的桶可以卖多少不同斤数的米呢?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15-10=5(kg);除了可以买5kg的米,还可以买10kg、15 10=25(kg)、10×2=20(kg)、15×2=30(kg)……同学们发现:阿姨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三、自主合作探究,拓宽反思途径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在“引导”上下工夫,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小明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知道怎样表示,引出教学内容,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尝试在本上画圆平均分或折纸的方法,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还会怎样表示这个分数呢?”这样,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应使课堂上高潮迭起,淋漓尽致。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四、鼓励大胆质疑,彰显反思个性
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它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呼唤。诱发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通过质疑,激发灵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借助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转化”,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呢?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圆的半径。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他图形了。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学生展开了想象。师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这一恰当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将反思形成“数学日记”,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无声的平台。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
【参考文献】
[1]马文娟. 浅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37.
[2]苏国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 学苑教育,2010(03):39 .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反思兴趣
教学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的获取新知、形成反思能力”。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上《倍数和因数》一节课时,教师引导:用12个一般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怎样拼?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说出自己的摆法,鼓励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树立“因倍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建构“因数和倍数”概念,学生说出摆法,教师板书:3×4=12 6×2=12 12×1=12依据3×4=12,得出:12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所以,4和3都是12的因数。巧妙地导出新课。接着提问:谁能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说一说6×2=12、12×1=12。引导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悟,在动手中提出具有反思性的问题。激发反思兴趣,引发激情,师生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表扬,或用手轻轻地摸摸他的头,或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教师用“主动站起来,需要勇气,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勇气!”这样真诚的话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欣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
二、拓宽生活情境,营造反思氛围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生活的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如:妈妈要买5kg大米,可是阿姨说粮店秤坏了,只有能装15kg和10kg大米的两个桶,粮店的阿姨用什么办法卖给妈妈5kg大米呢?用15kg和10kg的桶可以卖多少不同斤数的米呢?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15-10=5(kg);除了可以买5kg的米,还可以买10kg、15 10=25(kg)、10×2=20(kg)、15×2=30(kg)……同学们发现:阿姨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三、自主合作探究,拓宽反思途径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在“引导”上下工夫,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小明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知道怎样表示,引出教学内容,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尝试在本上画圆平均分或折纸的方法,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还会怎样表示这个分数呢?”这样,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应使课堂上高潮迭起,淋漓尽致。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四、鼓励大胆质疑,彰显反思个性
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它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呼唤。诱发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通过质疑,激发灵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借助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转化”,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呢?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圆的半径。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他图形了。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已经等分好了的圆形,请你们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学生展开了想象。师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这一恰当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将反思形成“数学日记”,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无声的平台。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
【参考文献】
[1]马文娟. 浅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37.
[2]苏国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 学苑教育,2010(03):39 .